【梁惠王 下】
‘莊暴見孟子’章
父子至離散。按:此當是連上文同為相告之語。諺解:‘恐不然。’
‘問交鄰國有道’章
一人衡行於天下。疏曰:一人指紂而言之也。紂一人縱横逆行其道,而不順其天,故武王心愧恥之,於是伐紂也。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宫’章
王曰賢者止非其上矣。按:集注‘與賢者共之’之云,意有未詳,豈齊王館孟子於雪宫而往見之,矜其供奉之盛而問其樂否,故孟子答之如此歟?小注載朱子説,其辭驕者可見。
‘齊宣王問毁明堂’章
關市止不孥。疏曰:周禮司關‘凶札’則無征而‘猶譏’;司市‘凶荒’則無征‘而作布’;澤虞‘為之厲禁’;川衡‘犯禁者〔執而誅〕[1]罰之’;司厲‘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藁’。此而推之,則關市非無征,澤梁非無禁,罪人非不孥也。而文王皆無者,權一時之宜耳。孟子引之,亦以救宣王一時之弊也。
‘為巨室’章
疏曰:巨室則國家比也。用人猶制木,木則君子之道比也,工師〔則〕君子比也,匠人則人君比也。按:異同條辨引蔡虚齋為説者,與比疏義不同,當以此説為正。
‘齊人伐燕取之’章
民望至大悦。按:此不見於書文。且若是書文,則此下重稱‘書曰’者可疑,豈諺解音吐之誤耶?
后來其蘇。按:集注所解,似是待其將然之辭,而諺解乃以‘已然’之意釋之,卻與書集傳所解合。
‘鄒與魯閧’章
斯民親其上。按:‘斯’如前篇‘斯天下之民’之斯,諺解似未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