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藤 【概况】: 异名 黄连藤(广东、广西),藤黄连、土黄连、山大黄、天仙藤、金锁匙(广西),大黄藤(云南、广西)。 基源 为防己科天仙藤属植物天仙藤干燥的根和茎。天仙藤属全世界约5种,分布于亚州东南部;中国1种,药用。 原植物 天仙藤Fibraurea recisa Pierre 历史 黄藤始载于《纲目》谓:“黄藤生岭南,状如防己,俚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席辩刺史云,甚有效。”据上所述,此与今所用的黄藤相一致。 形态 木质大藤本,长可达10余米。茎带褐色,具深沟状裂纹。 叶革质,长圆状卵形,有时阔卵形,长9~24cm,宽2.4~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或钝,有时近心形或近楔尖;基脉、侧脉和网状脉均在下面突起,叶柄长4~15cm,不明显盾状著生。圆锥花序,长达30cm,下部分枝近平叉开;花被最外面的为小苞片状,长约0.3mm,最里面的椭圆形,内凹,长约2.5mm;雄蕊3。 核果长圆状椭圆形,长1.8~3cm,黄色。 (图见《广西植物志》.第1卷.332页.图版139∶8~1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中。 分布于中国广西桂林,云南东南部和广东西部及西南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也有。 本种有3个雄蕊,Diels将它归并于具6雄蕊的Fibraurea tinctoria Lour.是不妥的。至于中国一些有关药用植物的书籍上所记载的Fibraurea tinctoria lour大约都是鉴定错误。(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980;(3)∶389) 。【生药】:采集 秋后采收根或茎,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 根圆柱形,弯曲扭转,长15~75cm,直径0.5~2cm;表面土棕色,去栓皮后棕黄色,皮孔不明显,皮部易剥落。横断面木栓层极薄,暗棕色,韧皮部发达,木质部放射状排列,多空隙,坚硬,韧皮部和木质部均为鲜黄色。味极苦,能使唾液成黄色。 茎圆柱形,稍弯曲,直径达3cm以上;表面土灰色,节微隆起,有多数细纵沟及横裂。横断面木栓层较根稍厚,约0.7~1mm,暗棕色,皮层及韧皮部厚约2~3mm,黄色,有空隙,木质部黄色至棕黄色,中心有小形髓部,辐射线色较暗。气味同根。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根及根茎分得掌叶防己碱(Palmatine,巴马汀)2%~3%,药根碱(Jatrorrhizine)、伪非洲防己碱(Pseudocolumbamine),黄藤内酯(Fibraurin,Fibralactone)[1,2],另含未加鉴定的黄藤素甲(Fibraniine)、黄藤素乙(Fibramine)及甾醇。又香港市售品鉴定为F.tinctoria Lour.,其根茎含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胺碱(Columbamine)、黄藤内酯、黄藤辛(Fibleucin)、黄藤辛甙(Fibleucinoside)、金果榄菲甙(Tinophylloloside)[3]。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2;(19)∶77(CA 1982;98∶86329x) [2] 药学学报1981;16(6)∶477 [3] Phytochemistry 1986;25(4)∶905 【药理】: ❶ 抗菌 黄藤成分巴马汀(Palmatine)0.05,0.1%浓度,平皿小杯法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0.1%浓度对抗酸性分枝杆菌有抑制作用[[1]。 ❷ 抗真菌 黄藤生物碱用纸片法,100~500μg/片,对柯氏表皮癣菌、疣状癣菌、疣状瓶霉菌、疣状著菌有抑制作用;用打洞法,0.5~2.5mg/洞,对柯氏表皮癣菌、疣状癣菌、红色癣菌、石膏样小胞子菌、紧密著色菌、裴氏著色菌、疣状瓶霉菌、疣状著色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有抑制作用;黄藤总碱10mg/只im,连续8d,给兔id(浅部感染)白色念珠菌有治疗作用[2]。 ❹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碘化巴马汀(Palmatine iodide)25,50mg/kg ip,使小鼠自发活动及反射性行为降低,而不降低肌张力,100μg/kg,可降低肌张力[4]。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65;12(3)∶185 [2] 中草药 1980;11(12)∶558 [3] J Nat Prod 1976;39(5)∶375 [4] CA 1977;87∶177746v [5] The 5th Southeast Asian and Western Pacific Reginal Meeting of Pharmacologists Programme and Abstracts Beijing 1988∶308 [6]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1;7(2)∶138 [7] 中国药理学报 1989;10(5)∶385 [8]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89;3(4)∶255 [9]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9;5(6)∶373 。【药性】: 性味 甘、苦,寒。 有小毒。 ❶ 《纲日》:“甘、苦,平。” 归经 《广西中草药》:“入心、肝二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通便。 主治 饮食中毒,热郁便秘,痢疾,传染性肝炎,疮痈,赤眼,咽喉肿痛。 ❶ 《陆川本草》:“治热郁便秘,痢疾,石水,疮痈,天泡疮,赤眼。”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外用:磨汁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广西中药志》:“体质虚寒者忌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陆川本草》:“治天泡疮:黄藤15g,山东管15g。共研末,开茶油调涂患处。”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第二分册》:“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取黄藤500g,加水2500ml,煮沸半小时。每次服煎液1~3匙,每日2次。也可滴鼻喷喉。 ” 10天为1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重者3个疗程。黄藤的每日剂量应控制在生药20g左右(极量不超过30g),一般只有口腔干燥,四肢末端发胀等副作用,无需药物处理。 如服用过量可出现中毒反应。 食疗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病毒性肝炎:黄藤30~60g,酸咪咪(大叶酸浆草)15g。煮猪骨或鸡肉服,也可蒸甜酒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