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礜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礜石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立制石、青分石、固羊石(《本经》),白礜石、鼠乡(《吴普本草》),太白石(《别录》)。 基源 礜石为硫化物类毒砂族矿物。 原矿物 礜石一般指毒砂(Arsenopyritum)。 历史 最早记载礜石的是《本经》。李时珍引许氏说文云:“礜毒石也。”又引西山经云:“礜涂之山,有白石,其名曰礜,可以毒鼠。”苏恭谓:“今市人乃取洁白理石当之,……。”表明礜石与理石相似。据以上所述的形态、色泽和性质,可以认为礜石与矿物毒砂基本相同。 有人研究认为宋以前的砒石可能囊括于礜石之内。又有人根据毒砂的成因和产状,很少呈矿脉单独产出;并常与其它硫化物共生。 另毒砂经风化作用可形成砒石;因而提出礜石兼指毒砂及其共存的砒石。因现今无礜石原药材供应,难以查对。 形态 毒砂属于单斜晶系或三斜晶系。单晶体常呈柱状。集合体往往为粒状或緻密块状。银白色至钢灰色。 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5.5~6。密度5.9~6.2g/cm3。 不透明,质脆。断面呈参差状。以锤击之发砷之蒜臭。 产状 毒砂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硫砷化物,大多数见于高温和中温热液矿床中。 在钨锡石英脉和硫化物锡石矿床中,它是经常出现的矿物,与黑钨矿、锡石、辉铋矿、黄晶等共生,在含金石英脉中,亦是常见的矿物。 产地 产于湖南、云南等地。。【生药】: 鉴别 礜石呈不规则致密块状。 银白色至钢灰色,有斑块状金属光泽,不透明。体重质坚,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具强金属光泽。气臭,因有毒性不可口尝。 加工炮制 礜石用黄泥包好,放在炭火中烧一昼夜,翌日取出,除去泥块,即得原药。 研成细末。礜石醋淬煅须7次。 。【化学】:主含硫砷化铁FeAsS,其中含Fe为34.3%,As 46%,S 19.7%[1]。并常含有少量Sb、Au、Ag、B1、Co、Cu、Ni等元素[2]。 参考文献 [1]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315 [2] 中国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88:250 【药理】: 外用有直接杀灭细菌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矿物药图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47 【药性】: 性味 辛、甘,热。 有毒。 ❶ 《本经》:“辛,大热。” 黄帝:甘。有毒。李氏:大寒。”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效 消冷积,祛寒湿,蚀恶肉,杀虫。 主治 痼冷腹痛,积聚坚癖,风冷湿痹,痔瘘息肉,恶疮癣疾。 ❶ 《本经》:“主寒热鼠瘘,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内服宜慎。 ❶ 《本草经集注》:“得火良。棘针为之使。恶马目毒公、虎掌、鹰屎、细辛。畏水。” ”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礜石散(《普济方》)治小儿眼疳,生翳膜遮睛,欲失明:礜石1分,石决明1分,甘菊花1分,甘泉水1分,夜明砂1分(微炙),黄连1分(去须)。 上为细末。每服6g,以米泔同煮猪肝1具令烂熟,量儿大小,加减服之。(注:分同份。 )❷ 《千金方》:“治久疥癣:礜石、水银、蛇床子、黄连各30g。上4味为末,以猪脂20g和搅,不见水银为熟。敷之。 ” 用少许涂敷患处。”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脚气:白礜石1000g。酒6000ml,渍四五日,稍饮之。”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礜石,治久积及久病胸腹冷,应须慎用,盖其毒不可当。” 然矾石性寒无毒,礜石性热有毒,不可不审,陆农师云:礜石之力,十倍钟乳。按今洛水不冰,下亦有礜石,人谓之温洛是也。取此石安瓮中,水亦不冰,其性如此,岂可服。” ” 今汉川武当西辽坂名礜石谷,即是其真出处,少室亦有,粒细理不如汉中者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