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机和农机化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农机系统1977—1995年共完成农业机械化科研、推广成果57项,其中科研成果32项,获国家、部省级奖励的24项。
1.TC-2型拖拉机功率油耗同步测量仪。省农机鉴定站等单位于1984—1987年完成。该仪器用于在牵引状态下测量拖拉机的功率、油耗等参数,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农业机械化的方案。省农机研究所等单位于1985—1986年完成。本研究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湘、鄂、赣、苏、浙、皖、沪7省市的203个县(市),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方案中按照区内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将全区划为河网滨湖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区三个类型,力求用资源、经济、技术相结合的新方式,因地制宜地对全区进行分类指导。方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3.安徽沿江地区实行农业机械化方案的研究。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于1985—1986年完成。该项研究通过认真总结经验,重新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技术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研究农村经济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其规律,并对本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宏观设计,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途径、效益和措施。该成果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4.凤台等5县(市)稻麦连作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收技术。省农机推广总站于1991—1994年完成。已在凤台、宿县、颍上、淮南、固镇5县(市)实施,面积为水稻32.93千公顷,小麦84.55千公顷;平均公顷增产稻谷1 127.1千克,小麦1 390.8千克。该项目的实施在省内处领先水平,特别是稻麦连作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国内同类地区属先进水平。
5.南陵、庐江两县优质稻谷高产高效机械化技术。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于1993—1994年完成。该项目以省内近年来推广应用的优质双晚良种为主,合理推广水稻耕、灌、植保、脱粒、加工等机械化技术,对难度较大的水稻机收进行小范围的示范、推广,引进精米雾化装置改造米加工厂,针对早稻发芽率低、烂种烂芽问题,进行了稻种破胸催芽试验,注重农机农艺结合,应用了化肥深施、水稻旱育稀植等新技术。该项目组织实施得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居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
小麦免(少)耕条播机械化技术、小麦丰产系列机械化技术、小麦实用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等成果居省内领先水平。JZ-1型毛竹检测分级计数机、WB25-25-106微型水泵填补了省内空白。
“八五”期间,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不断增加农机推广工作的技术含量,加速了农业机械化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全部农产品的增量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份额为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