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鱼类
黑龙江省有鱼类99种及6亚种, 属21科72属。其中, 鲤科鱼类53种及6亚种, 鲑科及鳅科鱼类各8种, 𫛫虎鱼科4种, 鮠科及杜父鱼科各3种, 七鳃鳗科、鲟科、鲶科、鲈科及塘鳢科各2种, 茴鱼科、胡瓜鱼科、狗鱼科、鳉鱼科、鮨科、攀鲈科、鳢科、鳕科、刺鱼科和鲻科各1种。99种及6亚种鱼类在各类型水域总的分布为: 江河中有93种及6亚种; 湖泊中有62种及3亚种; 水库中有53种,而鲤科鱼类是各类水域中的主要鱼类。
在各类水域中, 能够形成群体, 作为捕捞对象,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鱼类有: 黑龙江鲤、银鲫、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长春鳊、三角鲂、翘嘴红鲌、松花江翘嘴红鲌、红鳍鲌、蒙古红鲌、兴凯戴氏红鲌、青稍红鲌、鱿鱼、银鲴、唇、条、雅罗、蛇、赤眼鳟、马口鱼、滩头鱼、细鳞斜颌鲴、鳜鱼、狗鱼、鳇鱼、鲟鱼、鲶鱼、六须鲶、乌苏里、大麻哈鱼、孟苏大麻哈鱼、哲罗、细鳞、乌苏里白鲑、黑龙江茴鱼、乌鳢、江雪、黄鱼等40余种,分属鲤科鲑科、鳕科、狗鱼科、科、鲶科、鲟科、塘鳢科和科等9科。其中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青鱼、长春鳊、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红鳍鲌、鳜鱼、鲶鱼、乌鳢、黄鱼、乌苏里等生产水域较广, 常年可见; 哲罗、细鳞、黑龙江茴鱼、乌苏里白鲑等是栖息在水温较低的河流或江段的冷水性鱼类,生产的地区局限性大; 溯河洄游繁殖的大麻哈鱼、孟苏大麻哈鱼和滩头鱼仅在其溯河繁殖期数量多而集中。
在黑龙江省众多的鱼类中, 有许多特产名贵鱼类, 主要有:
1.大麻哈鱼。又称大马哈鱼, 鲑科, 溯河性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 进入黑龙江地区的都是寻找产卵场所的秋鲑亲鱼。主要洄游进入黑龙江,绥芬河和图们江, 以进入黑龙江及其支流乌苏里江口的为最多, 呼玛河等支流次之。秋季, 性成熟的大麻哈鱼成群结队地由鄂霍次克海洄游进入黑龙江, 上溯至原繁殖场地产卵。鱼期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鱼的个体重量多在2~4公斤, 最大的个体达6公斤以上。由于在长途洄游过程中不摄食, 大麻哈鱼筑巢产卵后, 体力耗尽, 不久全部死亡。受精卵经过一冬低温发育, 第二年春天孵出仔鱼, 顺江进入大海。在海中生活4年左右, 达到性成熟时再洄游入江。大麻哈鱼是黑龙江省特产鱼类之一, 资源丰富,肉质鲜美。加工方法, 一般为冷冻或盐制, 其卵盐渍成大麻哈鱼籽, 营养丰富。鱼及鱼籽畅销国内外。
2.鳇鱼。鲟科大型鱼类, 黑龙江所产鳇鱼, 是淡水鱼中最大的一种。成熟个体体长2~5米, 重量一般在50~150公斤, 大者可达1 000公斤。体延长呈纺缍形; 吻突出呈三角形, 口大, 下位, 似半月形; 无鳞; 体被5列棱形骨板; 背部绿色或褐黄色,体两侧淡黄, 腹部灰白色。16~17龄性成熟, 寿命长达40年以上。鳇鱼是黑龙江省的特产鱼类之一, 资源丰富, 肉质肥, 味鲜美, 含蛋白质16.8%, 脂肪3.9%。鳇鱼籽为珍贵食品, 驰名国际市场。主要产地为黑龙江水域, 从呼玛县到抚远县均有出产。年产鳇鱼20万公斤左右, 鱼籽3 000公斤以上。
3.鲟鱼。俗名七粒浮子, 鲟科, 大型鱼类。体重一般为5公斤, 最大的体长3米, 重约200公斤。体形很象鳇鱼, 口较小, 成一横裂; 口唇具皱褶, 形似花瓣; 吻腹面生有若干疣状突起; 背部呈深褐色或灰棕色, 腹部银白色。9~10龄性成熟。鲟鱼是典型河道鱼类, 也是黑龙江省的特产鱼类之一, 资源丰富, 分布于黑龙江上、中游及松花江下游, 乌苏里江也有分布。肉质肥美细嫩, 除供鲜食外, 可以熏制,其味更佳。鱼籽也非常名贵。
4.哲罗鱼。鲑科, 淡水凶猛鱼类, 一般个体在3公斤以上, 最大长达2米, 体重50公斤以上。体长而厚, 略呈圆筒状; 头部扁平, 嘴长而尖, 齿小锐利; 背部呈青褐色, 体侧和腹部银白色, 头部和体侧布有许多暗黑色小斑点; 产卵亲鱼具有鲜艳的胭脂色, 背部棕褐色, 体下部及鳍为橙红色。成鱼鳞片有光泽, 鱼皮厚, 过去赫哲人用它制乌拉 (鞋)。性成熟需4~5年, 产卵期为5月份。分布于黑龙江中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镜泊湖等及山涧溪流。哲罗鱼是高寒地区的特产鱼类, 肉味鲜美, 营养丰富, 与法罗、铜罗、雅罗、胡罗统称“五罗”。
5.滩头鱼。又名三块鱼, 鲤科, 溯河性洄游鱼类。体长, 侧扁, 腹部圆; 头长, 前端尖锐, 略呈三角形; 吻尖, 长而钝, 上颌突出; 口下位, 呈马蹄形。滩头鱼生在河里, 长在海里, 是鲤鱼科唯一生活在海里的鱼。每年分三批从日本海洄游入绥芬河繁衍后代,4月初第一批洄游, 特征是鱼体两侧各有一条桔红色条纹, 在阳光照耀下, 金光闪闪, 俗称“金滩头”, 鱼群数量大, 但个头小; 5月初左右第二批洄游, 特征是体侧条纹为银白色, 俗称“银滩头”, 个体大, 但鱼群数量小; 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三批洄游, 特征是鱼体两侧条纹呈暗黑色, 俗称“黑滩头”,个体肥大, 数量最多, 是主要产卵群体。一般体长26~44厘米。3年性成熟, 产后成鱼返回大海, 仔鱼则在河湾育肥至秋后归海或越冬后归海。滩头鱼肉鲜味美, 煎、炸、清炖、红烧或烹汤都不失其美味。滩头鱼是绥芬河的主要捕捞鱼类, 年产量多达15万公斤。
6.长春鳊。地方名鳊花, 鲤科, 经济鱼类。体高侧扁, 背部显著隆起, 体呈菱形; 头小, 眼大; 口端位, 口裂斜, 上颌比下颌长, 无须; 鳞片近圆形,侧线直; 背鳍在体最高处中位, 臀鳍较长, 尾鳍分叉较深。背部青灰色, 并具浅绿色光泽; 体侧和腹部银灰色; 各鳍均为灰色或灰白色。栖息于有缓流水域的中层, 在江河中有明显的产卵、育肥和越冬洄游现象。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以及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等水域, 其中松花江中下游数量最多。4年性成熟, 雌鱼体长26厘米, 产漂浮性卵, 开江后离开越冬场溯江产卵。怀卵量2.7万~10.1万粒。长春鳊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分布广,产量高,是松花江名产“三花五罗”之一。肌肉中脂肪含量10%~13%,肉嫩味鲜,是淡水鱼中的佳品,其产量约占松花江明水期产量的10%左右。
7.三角鲂。地方名法罗, 鲤科, 经济鱼类。体形似长春鳊, 但比长春鳊体高, 呈明显菱形; 头小,口袭斜, 口端位, 上下颌表面角质化; 背鳍高, 与腹鳍相对, 臀鳍基部长, 尾鳍分叉深。背部灰褐色, 体侧灰黑色, 腹部银白色; 各鳍灰白色稍暗。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及兴凯湖、镜泊湖等水域。栖息于流水或静水水域中下层, 喜在有淤泥和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育肥。产卵期为6—7月。怀卵量为3.5万~47万粒, 产浮性卵。以水生植物为食, 也摄食水生昆虫、虾、软体动物和小鱼等。生长速度快, 肉味鲜美, 含脂肪丰富, 为上等食用鱼类, 是松花江名贵鱼类“三花五罗”之一, 但资源远不及长春鳊, 产量较低。
8.翘嘴红鲌。地方名兴凯湖大白鱼, 鲤科, 经济鱼类。体长侧扁, 头背面平直, 后部微隆起; 眼径较大; 下颌厚大, 侧线略居中轴线, 尾鳍分叉较深。背部和体侧浅棕色或青灰色, 腹部银白色, 各鳍灰色或灰黑色。生活在大型湖泊, 有明显的洄游规律。仅分布于大兴凯湖和镜泊湖。在大兴凯湖南岸育肥和越冬, 解冻后向北岸洄施产卵, 产卵后回南岸育肥。性成熟约需4~5年, 最小成熟个体36.5厘米, 重0.6公斤。产卵期为6—7月, 集群向北岸洄游。卵产于2米左右水深的砂质湖床。体长62~81.5厘米的个体怀卵35万~80万粒。肉食性鱼类, 体长24厘米以下个体以枝角类和水生昆虫为食, 成鱼以鱼和虾为食。重量多在2.5~3.5公斤之间, 大者可达5公斤左右。肉嫩味香,并有补肾益脑、开窍利尿的药用价值, 与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
9.黑龙江鲤。地方名鲤拐子、鲤子。鲤科, 经济鱼类。体呈纺缍形, 头背部隆起; 头小, 明显小于体高; 口亚下位, 略呈马蹄形, 上颌包着下颌; 须2对, 前须长; 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根刺为锯齿状。体色随栖息环境而不同。嫩江流域的鲤鱼, 普遍背部发黑, 体侧和尾鳍下叶的金黄色泽较暗, 腹部白色; 松花江流域的鲤鱼, 体侧和尾鳍下叶很鲜艳; 黑龙江流域的鲤鱼, 颜色介于松、嫩两江鲤鱼之间。体型上,又有头后背部隆起程度之不同: 隆起特别显著的称油鲤; 不很隆起的称普通鲤。鲤鱼属底层鱼类, 喜活动在水底下层。深秋季节从江河洄游到深水处越冬; 春季为了繁殖溯湖而上, 进入泛水区或湖泊进行产卵和育肥。杂食性, 以高等植物及其种子、螺蛳、昆虫幼虫和浮游动物为食。3年性成熟, 成熟体长约28厘米。怀卵量因鱼体大小变幅很大, 为6.5万~62.5万粒。鲤鱼是黑龙江水系的主要捕捞鱼类之一, 产量占总产量的20%左右, 生长速度快, 营养价值高, 且能在池塘中自然产卵繁殖, 已成为养鱼业主要养殖鱼类之一。
10.鲫鱼。地方名鲫瓜子、鲤科, 经济鱼类。体侧扁而高; 体型短, 体高显著超过头长; 口端位, 下唇厚, 无须; 眼小, 位于侧上方; 背鳍具硬刺, 外缘平直, 后缘锯齿状; 尾鳍分叉浅, 上下叶尖。体色因栖息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一般栖息于江河或深水湖泊的为银白色, 腹部较浅; 栖息在水草丛生泡沼中的为灰黑色。各鳍灰白色。属普生性鱼类, 适应广泛, 因生活水域环境不同而形成许多地方群体。杂食性, 以水生高等植物的碎屑及藻类、枝角类和昆虫幼虫为食。性成熟因水域环境不同也有差异, 一般3年成熟, 而乌裕河泛水区的银鲫, 不仅个体小, 而且成熟年龄为2年。产卵期较长, 且分批产卵, 一般产卵期为5—7月。怀卵量为9.1万~13.0万粒, 产粘性卵。黑龙江省的江河、湖泊、泡沼等水体均有分布, 是主要捕捞鱼类, 产量高, 约占年总产量的40%。肉嫩肥美, 人们喜食。镜泊湖产的“湖鲫”名驰全国; 双凤山水库、龙凤山水库的银鲫, 个体大, 生长快, 被作为优良品种运往全国各地选育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