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平籴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平籴法 080 平籴法由官府买卖谷物以稳定物价的经济政策。战国时魏相李悝提出并实行。他认为谷贵伤民(城市平民),谷贱伤农,民伤则逃之,农伤则国贫,故应使物价稳定。办法是:丰年由官府平价收购粮食(称平籴),作为储备,不使粮价暴跌;荒年官府平价出售粮食(称平粜),稳定粮价。李悝的平籴政策,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使魏文侯能北取中山,南胜荆楚,东拒田齐,震撼周室。平籴法及平籴理论影响十分深远,汉宣帝时在边郡设常平仓,谷贱时收,谷贵时出售;宋神宗时,王安石曾利用这种仓储钱谷推行青苗法,均是平籴法的继承和发展。 ☚ 坊市制 市籍 ☛ 平籴法 平籴法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李悝提出的平抑粮价,调节粮食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管理措施。李悝在平籴法中,首先分析了粮价偏高或偏低对社会消费者利益的影响。他指出: 籴甚贵伤民(韦招注: 此民为士工商也),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汉书·食货志》)。这说明,粮价太高,损害消费者利益,太低,损害农民利益。消费者受到损害,则会引起动荡不安; 农民受到损伤,则会导致粮食减产,国家贫穷。因此,粮价不合理总会使生产与消费一方受到损害。为此,他主张实行平籴,把粮价稳定在既利农,又不伤民的合理水平上。总的精神,以国家对粮食的收放平衡粮食价格。具体作法是,把丰收年份分为上、中、下三熟。把歉收年份分为大、中、小三饥。上熟多购余粮,中熟中购,下熟少购。以作为必要时国家平抑粮价之用。当歉收年份为小饥时,国家抛售下熟年份收购之余粮,中饥则抛售中熟所购之粮。以此调剂不同灾情社会对粮食的需求,作到 “使民适足……虽遇饥谨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进而稳定粮价,使生产与消费均有保证。 ☚ 购买欲望论 禁技巧 ☛ 平籴法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平价购进称平籴;平价出售称平粜。李悝认为: “籴甚贵则伤民(非农业人口),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上》)为发展农业、增加政府税收,李悝颁布“平籴法”,即调剂粮价之法。具体作法是:丰年由国家平价购进粮食;荒年平价出售,使粮价保持平衡。其后历代封建王朝亦往往施行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