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平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平籴春秋战国后主张由国家在丰年收购食粮储存、准备荒年发售,以稳定物价的措施。平价购进称平籴,平价出售称平粜。汉宣帝采纳耿寿昌建议,在边郡设常平仓,于谷贱时增价收谷,谷贵时减价售谷。后代曾仿行,但兴废无常。 平籴 平籴国家储粮备荒,借以稳定粮价的经济措施。平价购进称为平籴。平价出售称为平粜。籴粜之法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创。他主张丰年粮食价低时官府买进,凶年价高时官府卖出,以此平衡粮价。战国时魏文侯相李悝指出:籴甚贵伤工、商及一般消费者,甚贱伤农。人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主张实行平籴粜政策,丰年由国家收购余粮,于荒年售出, 使民适足,价平则止。西汉宣帝采纳了大司农丞耿寿昌建议,令在边郡设常平仓,于谷贱时增价收谷以利农,谷贵时减价以售谷。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相继仿行,有各种仓库储粮和平籴制度的建立。参见“常平仓”。 ☚ 平准 平粜 ☛ 平籴 平籴战国时期李悝实行的运用政府财政力量收购或抛售粮食以控制粮价的经济措施。李悝 (约公元前455—前359),战国前期的著名政治家,曾在魏国进行过系统的社会改革。他主张政府必须利用财政力量和价格手段,保护农民利益,不使不法商贾渔利,即在熟年收购粮食,荒年抛售粮食; 收购或抛售粮食的数量,视熟、荒程度而有等差。其具体方针和办法记载于《汉书·食货志》。“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 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石; 中熟自三,余三百石; 下熟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 (余四百石中,籴三百石),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这一措施对于维持农业的再生产,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客观上达到了使魏国富强的效果,对以后政府有很大的影响。 ☚ 榷酤 和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