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籴平粜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由国家收购和抛售粮食,以稳定粮价的经济理论和主张。春秋时期,范蠡(生卒年不详)提出农业丰歉循环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史记·货殖列传》)丰年谷价低,歉年谷价高。他认为谷价过低或过高对生产和流通都不利。为使谷价保持在合理的幅度内,他提出平籴平粜理论,即在谷价过高时抛售粮食,谷价过低时收购粮食,用以稳定粮价。战国时李悝(前455—前395)亦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汉书·食货志上》),因此政府应根据年成好坏,确定一个适中的粮价,丰年收购粮食,歉年抛售粮食。他把丰年分为大、中、小熟三等,把歉年分为小、中、大饥三等:“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同上)西汉时耿寿昌(生卒年不详)建议在西北诸郡设常平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同上)。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般都设有社仓、义仓等,说明平籴平粜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