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平籴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平籴论 217 平籴论战国初年李悝提出的平抑粮价的理论。春秋末年范蠡曾提出“平粜齐物”主张。李悝的平籴论是范蠡平粜论的继承和发展。李悝认为粮食价格太高对市民不利,“甚贵伤民”;太低则对农民不利,“甚贱伤农”。国家应该使粮价既不“甚贵”,也不“甚贱”。平抑粮价的具体措施是:国家于丰年收购农民的余粮,到荒年时开仓出卖,“小饥(荒年)则发小孰(丰年)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这样取有余以补不足,保持粮价丰年不太贱,荒年不太贵,相对稳定。西汉耿寿昌根据平籴论创设常平仓,于边塞各郡筑粮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此后平籴法即称为常平仓法,为历代封建王朝不时采用。 ☚ 富民思想 大同思想 ☛ 平籴论 332 平籴论见05217条。 ☚ 重农抑商 盐铁论 ☛ 平籴论 平籴论或作“平粜论”。中国历史上主张由国家通过平价买卖粮食以稳定物价的政策思想。其出发点是农业丰歉循环论,即农业存在“六岁穰(丰收),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末计然的论述:“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史记·货殖列传》)认为“夫粜二十 (钱)病农,九十 (钱)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同上)主张由国家进行粮食买卖,丰时购进,歉年出售,使粮价维持在三十至八十钱之间,做到“农末具利”。战国时李悝指出“籴甚贵伤民 (非农业人口),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伤其一也。”(《汉书·食货志》)李悝的平籴论是针对丰年与歉年、伤民与伤农这一对矛盾提出的。李悝主张实行“平籴”政策,丰年由国家收购余粮,于荒年平价售出,“使民适足,贾(价)平则止”,做到“民无伤而农益劝”。采用这种方法,社会效果显著,“虽遇饥馑水旱”,也能做到“籴不贵而民不散”(《汉书·食货志上》)。这对抑制兼并活动和防止农民的破产有一定的作用,对以后的社会救济思想有较大的影响。为使平粜政策制度化,汉宣帝采纳耿寿昌建议,设置常平仓,用以“调节粮价,备荒赈恤”。后代都曾仿行,但兴废无常。 ☚ 节约说 放贷说 ☛ 平籴论中国历史上关于稳定粮价的 一种经济理论。《史记·货殖列传》:“夫粜二十(钱)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非农业人口),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主张“平籴”或“平粜”。平籴为平价购进,平粜为平价售出。“平籴”即国家在丰年收购粮食,荒年抛出,使粮价保持在适当水平上,做到既不伤民,又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