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贫开发目标
“七五”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还相差甚远。
❶解决温饱不平衡。由于贫困面大,情况千差万别,还有少数地方温饱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是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工作难度大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深山区、多灾区、人畜饮水困难地区、地方病高发地区;在其他地区,还有插花的贫困乡、村和农户;西部少数民族县的扶贫起步晚,工作难度更大;
❷解决温饱的标准低。据统计,1989年全省贫困县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仅1个县,在400元以下的有42个县,其中300元以下的17个县。这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越过温饱线的地方和群众,只是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仍然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一遇灾害,就会返贫;
❸差距大。贫困地区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1989年全省工农业产值比重为68:32,而65个贫困县为44:56;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94元,而贫困县为361元;全省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 033元,贫困县为490元。1990年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35元,仅相当于全省水平的31%,全国水平的13%。1985—198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9%,而贫困县集中的万县地区仅为8.9%、阿坝州6.1%、凉山州4.9%。贫困县人口占全省的30%,而工农业总产值只占14%。此外,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差,尚有394个乡、2.6万个村不通公路,有396万人、42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贫困县有11种流行地方病,病人达630多万。
四川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战胜贫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90年代的扶贫工作要更有成效,必须继续努力奋斗。省委、省政府提出:90年代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在“七五”的基础上实现“两个稳定”:
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
❷发展多种经营,进行资源开发,建设区域性支柱产业,使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八五”期间,盆周山区90%以上的贫困户要基本上实现“四个一”,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人均有400公斤粮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求完成解决温饱的历史任务,1/3的贫困农牧民基本上达到“两个稳定”。扶贫开发的基本要求是:
❶“八五”期末使80%以上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92%的乡和57%的村修通公路;
❷“八五”期内盆周贫困县普及初等教育,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县初等教育普及率达到50%以上。盆周贫困县开办一所职业高中,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县开办一所职业初中;
❸“八五”期末,计划生育率超过8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9.7%以内,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此外,还要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森林“三防”(防止森林火灾、防止乱砍滥伐、防止森林病虫害),基本控制地方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