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了转折性的改善
截止1992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已发展到8.2万公顷,保灌面积6.87万公顷,农村人均有水地近0.067公顷,是1949年的12倍;水浇地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5%增加到27%。全市已有29个乡53万人(其中70%是干旱山区移民)由传统的旱作农业区转变为灌溉农业区。干旱山区狠抓“三田”建设(梯田、砂田、沟坝地)和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共兴修“三田”11.5公顷,其中梯田6.63万公顷,沟坝地0.79万公顷,砂田4.1万公顷,干旱山区人均0.2公顷。为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发展旱作农业开辟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