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胆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胆病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少阳属胆,与肝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病多有胁痛及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主疏泄,所以胆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发黄。《脉经》卷二:“胆实,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胆虚,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 坐不能起,僵仆, 目黄, 失精,䀮䀮。”《太平圣惠方》卷三: “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冷之候也。”又“苦肝气有余,胆实,实则生热,热则精神惊悸不安,起卧不定,胸中冒闷,身体习习,眉头倾萎,口叶苦汁,心烦咽干,此是胆实热之候。” 《儒门事亲》卷七:“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临证指南医案·疸》: “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参见胆病各条。

胆病

六腑病候之一。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耳聋、多梦; 或寒热往来、口苦、呕吐苦水、目黄、胁痛、腹中气满、饮食不下; 或见头晕、视物模糊、失眠、易惊、叹息等证。

胆病dǎnbìnɡ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泛指胆的病变。多由胆热或胆火旺盛, 以及情志不舒等, 使胆气不畅, 或胆气虚怯。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耳聋、寐则多梦, 或寒热往来、口苦、呕苦水、目黄、胁痛、腹中气满、饮食不下, 或见头晕目糊、少寐、易惊恐、常叹气等。治当根据病情不同, 选用泻胆清热、温胆安神等法。

胆病

胆病

本病系由三根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眼睛及皮肤发黄和消化失常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胆为希拉之物质基础,具有助消化之功能,据希拉之位的腑器,也是病变希拉窜行之道。因此,胆病多由希拉引起。如在《四部医典》记载:“当医治肺、肝、胆病时,应以清热邪为主”。本病起因主要由于希拉偏盛,客于胆腑,并与巴达干、赫依相搏;或胆腑受损而致希拉热炽盛;或巴达干、赫依相搏而累及胆腑等所致。如长期过食辛、辣、咸、酸味及热性油腻等不易消化之食物,过分日晒、火烤,炎署贪睡,少动,突然强力劳作,外伤,暴怒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临床上根据病情病变,分热症及寒症两种。
热症表现为口苦口渴,身热失眠、头痛、目及颜面发黄,全身皮肤发痒,吐泻物均黄色,遇热则病情加重,脉象细而紧,尿呈黄色而气味、蒸气均甚。治宜以清热凉胆为原则,药物宜以无敌宝丸、十六味胡连清热散、地丁八味散等为主剂服用。或可予地丁五味汤、七雄汤等剂。外治可取肝脉、总脉微量放血。
寒症表现为目及皮肤发黄,口苦,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腹胀,大便灰白色;遇寒则碍,得热则舒,脉象沉而紧,尿淡黄而气味、蒸气中等。治宜以祛寒益胆为原则,药物宜投黑冰片十味散,金色诃子五味散、八瓣莲花散等为主剂服用。外治可取脊椎第八、九节施以艾灸或火针。

☚ 腹泻   胆热症 ☛

胆病dǎn bìng

gallbladder disorder;gallbladder disea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