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展过程
山东省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从1964年开始,1978年结束,历时15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4—1966年上半年),一般号召与典型引路结合,着重学习大寨的生产建设经验。1964年初,毛泽东同志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山东省基本上是把大寨作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典型来学习的,主要学习其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的实干精神。方法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学习大寨与学习本省先进单位的经验相结合。1964年3月下旬,山东省召开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号召全省农村学习山西省大寨和本省先进单位的经验,广泛深入地开展“比学赶帮”运动,使大寨和本省先进单位的经验在全省农村普遍开花结果,发动农业生产新高潮。当时,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通过报纸、广播等各种传播媒介和会议、展览、外出参观等途径,广泛宣传大寨大队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实干精神,激发、鼓舞广大农民改造自然、建设农业的热情,引导和帮助农村干部、群众树立必胜信心,努力改造落后的生产条件。省里指出: 全国学大寨,全国到处有大寨,山东省也涌现出一批大寨式的典型。如黄县大吕家公社下丁家大队就是山东省大寨式的先进标兵。在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中,全省农村都要以下丁家为榜样,学习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依靠集体、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改造自然的彻底革命精神”。这期间,各地把大寨大队和下丁家依靠集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贯彻到自己工作中去,全省广泛掀起了一个以大寨为榜样,“比学赶帮”的农业生产高潮,涌现出了梁屯大队征服沙荒、临沂专区治山治水改造低产面貌、鱼台县改造滨湖洼地、曲阜县东郭公社“从一点红到全面红”等一大批先进单位。1966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在《全省贫下中农代表会议和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曾概括地总结了这一时期山东学大寨的基本特点,并把大寨精神概括为“ 一条红线”、“五个要点”和“五个不倒”。“一条红线”即毛泽东思想挂帅,以毛泽东思想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五个要点”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爱憎分明、一心向党的坚定立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藐视困难、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以国为怀、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五个不倒”: 困难大,吓不倒;成绩大,喜不倒;荣誉高,夸不倒;条件差,难不倒;歪风邪气,吓不倒。这个阶段,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据统计,1966年底,全省机耕面积达到1 617. 3万亩,灌溉面积达到2 860. 3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0. 61万千瓦,大牲畜发展到336.8万头,粮食总产量147.0亿公斤, 农业总产值49.84亿元, 粮食单产1播亩102. 5公斤, 分别比1963年增长225. 3万亩、1 318. 1万亩、29.42万千瓦、62.60万头、47.75亿公斤、16.60亿元、37公斤,增长速度为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第二阶段(1966年下半年—1970年),农业学大寨和文化大革命交织一起,农业学大寨既是生产运动,也成为政治运动。1968年6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召开的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对大寨的经验总结为: 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狠抓根本;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彻底改变自然面貌;实现干部思想革命化。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通知》则强调: 大寨“是我国农村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先进集体,是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榜样”,“走大寨路,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社员的头脑,狠抓阶级斗争,不让剥削阶级复辟,不让新的资产阶级产生,让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保证无产阶级江山永不变色。”并提出:“对农业学大寨抱什么态度,是对毛主席、对毛泽东思想、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忠不忠的问题,是在农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要求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广大贫下中农“最热烈地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学大寨人、走大寨路、立大寨志、兴大寨风的群众运动”。这一阶段,从批判原省委、省人委“反对突出政治”、“根本不提阶级斗争”开始,把各地因地制宜学习大寨精神都作为“右倾保守”而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推行了大寨的劳动管理经验,为此《大众日报》发表了《以大批判为动力推广大寨经验》的社论,强调“学习和推广大寨经验,用毛泽东思想统帅经营管理,是人民公社在经营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一件大事”。提倡高举“批判旗帜”,发扬“造反精神”,扫除“一切修正主义垃圾”,“大破私字”,真正把大寨经验学到手。在此期间,许多地区推行了“大批判开路”、“记政治工分”等一套“左”的东西,农业学大寨成为推行“左”倾政策的政治运动。
第三阶段(1970—1975年),按照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学大寨的主要内容是“大寨大队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一贯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并针对山西省昔阳县建成大寨县的情况,向全国提出:“昔阳能办到的,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为贯彻这次会议精神,1970年底山东省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农村工作中如何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加强领导班子革命化建设和学大寨学什么、怎样学、怎样把大寨的经验在山东省全面推开”等问题,提出“学大寨就是走社会主义大道,不学大寨就是走歪门邪道”,“反对学大寨,就是走资派”,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在农业学大寨中“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时时事事看路线,继续革命不掉队,认真改造世界观,加速实现思想革命化”。会后,中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提出“一定要把大寨经验全面推开”,“一定要把农业学大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强调:必须“狠抓一个根本,继续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狠抓一个纲,深入开展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狠抓一个关键,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狠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的落实”,把大寨大队“大批促大干”的“经验”全面移植过来。为了更好地学习大寨和昔阳的经验,1971年底,省委、省革委邀请大寨大队和昔阳县的代表(大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贾承让,昔阳县委第一副书记李韩锁和大寨公社党委书记乔素祥)来山东,分别向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济宁、菏泽、枣庄、临沂、烟台、青岛、昌潍、惠民、淄博等地(市)、县、社的领导干部和部分群众介绍了大寨的经验和领导学大寨的经验,使大寨的“经验”在全省得到了广泛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期间,山东还召开过两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两次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研究和推进农业学大寨运动。1974年1月召开的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以十大精神为指针,以批林整风为纲,总结交流了1970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以来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提出“要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抓大事,促大干,再接再励,艰苦奋斗,把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向新的高潮”,要求“所有县、社、队都要以大寨和昔阳为榜样,加快步伐,急起直追,为建设大寨式的县、社、队而努力”。并提出除省里重点抓好几个县以外,“每个地委至少要亲自抓好一个大寨式的县,每个县委都要亲自抓好二至三个大寨式的公社”。并确定按照昔阳县提出的大寨式县、社的四条标准(四条标准即:一是要有一个革命化的坚强领导班子,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带头搞阶级斗争,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带头搞科学种田,带头斗私批修改造世界观;二是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为革命种田的觉悟高,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一心为革命,一心为集体,能够积极地同阶级敌人斗,同资本主义倾向斗;三是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变化大,农田基本建设进度快,效果好;四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生产发展快、产量高,粮食上《纲要》),建设大寨县和公社,并要求做到四增加:产量不断增加,社员收入不断增加,对国家贡献不断增加,公共积累不断增加。1975年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内容是“讲路线,议大事,开展革命大批判,总结经验,揭露矛盾,研究回答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的‘昔阳能办到的,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最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切实解决好方向道路问题。到1975年底,全省便出现了莒南、黄县、栖霞、胶南、鱼台、招远、掖县、崂山、诸城、泰安、桓台和烟台地区等“一批学大寨的先进县、先进地区”。
第四阶段(1975—1978年底),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普及大寨县。1975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提出“普及大寨县是全党的战斗任务”,号召“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之后,山东省委、济南军区党委先后两次召开3万人以上干部大会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并决定全省抽调10万名以上干部组成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深入基层,重点抓好后进单位。之后,省、地、县、社各级开展大讨论,制订大办农业、普及大寨县的规划。省委的规划是:到1980年建成74个大寨县,占全省120个县、市的61.6%,其中包括巩固提高现有的24个学大寨先进县,再新建50个大寨县。为推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开展,省委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省、地、县、社抽调了12.3万名干部,由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组成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深入农村第一线,重点抓后进地区和单位,省级机关抽调的2 200余名干部,由省委负责同志带领,分别到惠民、博兴、齐河、禹城、高唐、阳谷、郓城、菏泽8个县帮助工作;二是对占全省20%左右“软、弱、散、懒”的县(区)领导班子进行整顿,重点是解决学大寨真学假学的问题;三是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计划用三年时间扎扎实实搞一遍;四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省委要求“象领导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那样,象指挥作战那样”领导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到1978年,全省宣布建成18个大寨县、24个学大寨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