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间隙感染
颞下间隙位于颅底颞骨下方,上界为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嵴,下界相当于翼外肌下缘水平面,并以翼外肌作为与翼颌间隙的分界,前界为上颌结节及上颌骨颧突的后面,后界为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内界为蝶骨翼外板的外侧面,外界为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在此间隙内有颌内动、静脉、翼静脉丛以及三叉神经第二、三支的分支通过,还充满有脂肪组织。颞下间隙感染易波及相邻的颞间隙、翼颌间隙、咽旁间隙及颊间隙,甚至还可循下颌神经往上经卵圆孔,或沿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而入颅。感染累及翼静脉丛可借卵圆孔、破裂孔或眼眶而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颞下间隙常与相邻间隙感染同时存在或伴有严重并发症。
颞下间隙感染多来源于上、下颌磨牙的感染。上颌磨牙的感染可从颊肌附着上方,侵入颧骨后面而达颞下间隙。下颌磨牙的感染尤其是智齿冠周炎,先侵入翼颌间隙,向上发展可进入颞下间隙。下颌支前缘及喙突的骨髓炎也可波及此间隙。局部麻醉如上牙槽后神经、圆孔、卵圆孔麻醉以及颞下-三叉神经封闭注射时,消毒不严或注射时污染,都可将感染带入此间隙。因此,单独的颞下间隙感染是不存在的。颞下间隙感染,早期全身及局部临床特征均不明显。病人自觉在翼外板与下颌支之间有压迫感或上颌骨后份有剧烈疼痛,可向颞部放射。患侧上颌磨牙区或上颌结节附近以及下颌支前缘的粘膜充血、水肿、触诊有炎性浸润硬结及压痛,张口受限,下颌微偏向患侧。感染波及颧骨后方,可引起眼睑水肿。感染波及咽侧壁,则有咽部水肿及吞咽困难,伴有多间隙感染时,呈急性病容,病情严重时体温可达40℃左右。局部肿胀范围广泛,可波及颧弓上方或颞部、颊部甚至一侧面部。颞下间隙脓肿部位深,不易觉察出波动感,应及早从颧弓下方与下颌支乙状切迹之间作穿刺检查。颞下间隙脓肿的切开引流术基本上与翼颌间隙脓肿的切开引流术相似。从口内切开时,约在上颌结节部位稍外侧,作2~2.5cm切开,切开粘膜,钝分离进入颞下间隙,在同时伴有其他相邻间隙感染时,更为有效的引流途径是在颧弓上方,颧骨额突与颧突交角处作长约3cm的切口,切开皮肤,进入颞下间隙。必要时还可同时在颌后区即下颌支后缘与翼内肌后缘之间,建立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