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二审程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第二审程序上诉审程序之一。上级法院对不服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尚未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重新审理所依据的法定程序。在两审终审制度下,第二审程序是一般案件的终审程序。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第二审程序是指上级人民法院根据自诉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以及他们的法定代理人的合法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下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二审裁判的审判程序。刑事第二审程序的任务是,对第一审裁判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程序是否合法进行全面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维持正确的判决和裁定,纠正错误的或证据不足的判决和裁定,督促第一审程序依法进行,以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审程序以合法的抗诉、上诉为前提。如果依法享有上诉权的人没有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一审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没有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抗诉,案件就不会进入第二审程序,因而第二审程序并非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程序包括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期限、方式;第二审程序的审判;第二审程序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有权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有:(1)上诉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上诉人包括: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经被告人同意的辩护人和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其中,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只有权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如果对刑事部分没有人提出上诉、抗诉,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民事诉讼部分的上诉,不影响判决、裁定中刑事部分的生效。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没有独立的上诉权,对第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判决书后5日内,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2)抗诉机关 。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发现或者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抗诉通常分为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和对生效裁判的抗诉两种。前者也叫上诉审程序的抗诉,后者也叫再审程序的抗诉。有权对一审未生效判决、裁定的抗诉机关,是一审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刑事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抗诉权,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对一审未生效的裁判提起抗诉,是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表现形式。第二审程序适用上诉不加刑原则、全面审查原则等特殊的诉讼原则。全面审查原则要求:二审法院在审判案件时,要对一审判决所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和诉讼程序进行全面审查;既要审查一审判决中已被提出上诉或者抗诉的部分,又要审查其中没有被提出上诉或者抗诉的部分,既要从实体上审查一审判决的正确性,又要从程序上审查一审法院审判活动的合法性;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如果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既要对已经提出上诉的那部分被告人的上诉理由进行审查,又要对没有提出上诉的那部分被告人的判决内容进行审查,一并处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于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审查下列主要内容: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证据之间有无矛盾;第一审判决适用法律是否正确,量刑是否适当;在侦查、起诉、第一审程序中,有无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上诉、抗诉是否提出了新的事实和证据;被告人供述、辩解的情况;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以及采纳的情况;附带民事部分的判决、裁定是否适当;第一审法院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意见。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仅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时,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判重于原判决所判刑罚。上诉不加刑是第二审程序的重要原则,适用于只有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上诉的案件。如果是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或者在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同时,人民检察院或自诉人也提出抗诉、上诉的,则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上诉不加刑的核心问题是不得加重刑罚。所谓不得加刑,是指:不得提高刑种等级;不得增加刑种数量;不得增加同一刑种的刑期或罚金的数额;不得改死缓为死刑立即执行;不得撤销缓刑,改判实际执行刑;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既不得加重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刑罚,也不得加重其他未上诉的同案被告人的刑罚;对于数罪并罚的案件,既不得加重决定执行的刑罚,也不能在保持决定执行的刑罚不变的情况下,加重数罪中部分罪的刑罚(参见[上诉不加刑])。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也可以不开庭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违反回避制度的;剥夺或者限制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或者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对于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对于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对于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我国刑事审判实行两审终审制,除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和判处死刑的案件外,第二审程序是终审程序,根据第二审程序作出的裁判,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1个月以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具备法定情况时可延长1个月。 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按照法律规定对下级法院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重新审理的程序。在刑事诉讼中,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第二审程序。就是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下级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它在刑事诉讼中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其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二审程序的任务是:通过对一审法院未生效的判决、裁定的重新审理,维持正确的判决、裁定,纠正错误的判决、裁定,使犯罪分子及时受到应有的惩罚,使无罪的人不致受到追究,保证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做到“不错不漏”、“不枉不纵”,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二审程序的作用:一是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分子,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维持正确的判决、裁定,教育犯罪分子认罪服刑,接受改造;三是指导和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诉制度的雏形在古雅典已经存在。当事人不服各种法院的一审判决,均可向赫里埃(陪审法院)上诉。赫里埃的判决是最终判决,不得再控诉。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也规定:“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中国古代有类似上诉审的申诉复审制。秦汉时,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请求再审,称之为“乞鞫”。《唐律·断狱》也规定:“诸狱结竞,徒以上,各呼囚及其家属,具告罪名,仍取囚服辩。若不服者,听其自理,更为审详”。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三审终审制。第二审、第三审都是上诉审程序,如对第二审判决不服,还可以再上诉,第三审才是终审。在行政诉讼中,第二审,通常是因为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不服并提起上诉而引起的。人民法院进行第二审,应当由三人以上(单数)的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既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就地进行。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9条的规定,行政案件的第二审,既可以实行开庭审理,对事实清楚的案件也可以采用书面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全面审查第一审人民法院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正确,有无违反法定程序。不受上诉范围的限制;也不能忽视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实行开庭审理的,其程序与第一审程序基本相同,大致经过审理前的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等阶段。实行书面审理的。合议庭组成后,应经过阅卷、评议、再行判决。 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所适用的程序。特点: (1) 第二审人民法院全面审查第一审人民法院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不受上诉范围的限制。(2) 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3) 可以径行判决。(4)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上诉案件,除依照第二审程序外,可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5) 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在刑事诉讼中,第二审程序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抗诉案件所适用的程序。 第二审程序第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或抗诉案件适用的程序。在我国,分为刑事第二审程序和民事第二审程序。任务都是全面审查第一审未生效的裁判,纠正错误裁判,维持正确裁判。刑事第二审的方式包括直接审理、书面审理、书面审理与调查讯问相结合三种。民事第二审原则上采用开庭审理的方式。第二审法院审理完毕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处理:1.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2.依法改判;3.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 第二审程序 第二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依法提出的上诉或抗诉,对下级人民法院所作的第一审未生效判决、裁定进行审判的诉讼程序。 ☚ 第一审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 ☛ 第二审程序 第二审程序上一级法院对依法上诉或者抗诉的案件进行审判的程序。在刑事诉讼中,它不是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刑事案件经过第一审程序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在上诉期限内没有被抗诉或者上诉,期满即发生法律效力,不须再进行第二审。采两审终审制的国家,第二审程序为终审程序。采三审终审制的国家,第二审程序不是终审程序,在法定上诉期限内,仍可上诉或者抗诉。无论是采取何种审级制度,第二审程序都是保证第一审法院正确判决执行,及时纠正第一审错误裁判,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程序。不同国家法律均对法院第二审程序有相应的规定。第二审程序的任务,在有些国家是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理,包括对案件事实部分和适用法律部分的审理。审理的范围不受上诉内容的限制,如我国、蒙古等国家。但是,有些国家对上诉或者抗诉的范围有限制。一种限制于上诉或者抗诉的内容,另一种只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限制,而不是对全案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理。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第二审是各级人民法院的终审程序。但判处死刑或者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经过第二审判决的,尚需依法经过复核、核准程序核准。第二审程序有两种: (1) 开庭审理; (2) 不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上诉、抗诉刑事案件,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第二审人民法院依第二审审判程序对上诉或者抗诉的案件,经过审理之后,分别情况可作出以下几种处理: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2) 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改判; (3)原判决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原判决是第一审法院作出的,依第一审重新审判的,作出的第一审判决、被告人、人民检察院在法定期限内,仍可依法上诉或者抗诉。 ☚ 第二审判决 第三审判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