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霜红龛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霜红龛集 霜红龛集诗文别集。清初傅山作,丁宝铨编。四十卷,前十四卷为赋及古今体诗,卷十五至二十六为传、叙、题跋、墓铭、碑、记、书札、家训、杂文,卷二十七至三十为杂著,卷三十一至三十五为读经史、读诸子,卷三十六至四十为杂记。附录传记、事略等三卷及年谱一卷。山熟研经史,复潜心于百家之书,校勘甚勤,亦多创获。读史四卷,尤多心得之言,能发人之所未发。有清宣统三年山阳丁氏刊本。有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版。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霜红龛文》劳柏林点校本,实即《霜红龛集》节录本,取其散文部分而又删去其中纯属训诂、传注的篇段。 ☚ 有学集 梅村家藏稿 ☛ 霜红龛集 霜红龛集诗文别集。四十卷,附录三卷,年谱一卷,其中诗、赋十四卷。清傅山撰。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傅山门人刻《四晋人诗》(包括傅山及其子傅眉、胡庭、白孕彩),中收山诗数十首。此为傅集最早刊本,后此版佚。山生前不甚重视其作品,随写随散,逝世前“以收拾遗文勗孙莲苏”(《霜红龛集备存小引》)。山所作古文辞不下数千首,兵燹之馀,大多散佚。晋人颇重其诗文,多有传写;以搜集遗文、编辑其集自任者亦代有其人。据《霜红龛集原序》云,清世宗雍正(1723—1735)、高宗乾隆(1736—1795)间,闻喜张直甫搜罗汇集山诗文“几乎大备,贮之一囊,携以自随,将付梓而未逮,一日客游江右,卒于旅邸。或探其囊,先生诗文遂复散失。”其弟子张思孝又勤加搜集,历十馀年,略得十之六七,于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客海陵,力梓之以公世,板垂成而同事者多所猜忌,遂毁其板”(《霜红龛诗略跋》)。所谓“同事者多所猜忌”可能与当时颇令人恐怖的文字狱有关。但此本还是在吴门得以刊行,全书凡十二卷,包括诗九卷、骚赋二卷、杂文一卷。清仁宗嘉庆(1796—1820)、宣宗道光(1821—1850)间邑人张静生搜罗到吴门刻本所未载之诗文六卷,(多得之于傅山裔孙),谓之“拾遗”,未及付梓而静生卒。其弟古娱与寿阳刘䬠共同罗访,历四十馀年,所得愈多。 后刘氏命其子弟缮清付梓。此本凡四十卷,分类编排,并附傅眉诗集十一卷,于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刻成。此本作了一些校勘,删去了窜入傅集的他人作品,如“吴门刻本”中所收的《题画五绝》本庾信作品,故删去。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山阳丁宝铨据此本重加删订编排,在整理过程中听取了版本学家缪荃孙、罗振玉等人的意见。此本附有傅山传、事略、祭文、“诸家寄赠挽悼怀仰诗什”、“本集诸刻本序例”及丁宝铨所著《傅青主先生年谱》,此集有丁氏自刊本。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据丁氏刻本影印出版。 ☚ 白耷山人集 愚庵小集 ☛ 霜红龛集 诗文集。四十卷,附录三卷。清傅山撰。刊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傅山,字青主,号啬庐、石道人等。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山西阳曲(今属太原)人。明季诸生,初有志于用世,明亡,始以黄冠自放,居土室以养母。康熙七年,举博学鸿词科,拒不出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傅山学问广博,于哲学、文学、医学、书画等皆有造诣。其行世著作除《霜红龛集》外,后又陆续发现一些佚著佚文(含过录本),如《荀子评注》、《淮南子评注》等。 该集前有山阳丁宝铨序,卷一到十四为赋及古今体诗;卷十五到二十六为传、叙、题跋、墓铭、碑、记、书札、家训、杂文;卷二十七到三十为杂著;卷三十一到三十五为读经史、读诸子;卷三十六至四十为杂记。附录部分载传、事略、祭文、诸家挽悼怀仰诗、本集诸刻本序例及年谱。 集中,撰者对历史上的有无之争作了总结性清理和改造,提出了天地万物生于有与无的统一的“反常之论”。在宇宙本原有无问题上,撰者渊源老庄,并由对老尼的解释中引申出自己的观点。首先,以为宇宙并无主宰,太虚为氤氲之气,时刻变化运动,无古无今。《杂文》在此前提下,进而对老庄“有生于无”的观点作了肯定,不仅以为天地万物的具体形态生于无,而且以为宇宙产生于无,是有与无的统一。“天地幻无而有有,人人幻无而有有,文跌空亭而失笑”(同上)。凡有形之物,都是既幻“无”而又有“有”的。其所以有,是确有其物;所以无,是变化不停。太初的“无”而“有”,是因其“无形”、“无名”而确乎其“有”。这种“有”是一种混一的存在状态,即“一”。(《读子一》)。进而将泰初之“一”明释为“气”和“水”,解决了《庄子》中“一”与“气”相脱离的矛盾。认为“一即水,即气”,它不但是万物产生的根源,而且本身还确有生物之功能,原因在于“阴阳交泰”,即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傅山赞同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的命题,认为对立双方相互依存与转化(《读子三》)。故看问题必须从各方面去看,不能仅仅看到一个方面(《杂记三》、《杂记五》)。认为阴阳对立与统一是客观存在,不以扶抑为转移,进而利用“平阴阳”的观点批驳了理学家“扶阳抑阴”的观点和公孙龙割裂事物联系、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方法。以动即有与无的统一,而反对理学家所说的“道统”、批判宋儒的“死诚”。不是只把“道”视作不变的“定理”,而是指出“道”本身也在运动变化,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傅山为文,倡“缘情为文”、“经世致用”。又主张不“求合古人”,“不作软媚语”,“非法,非非法”,“宁丑勿媚,宁拙勿巧”。故其文章质拙朴素,有独特风格。又许多篇章能写得机趣幽默,如《草草付》整篇在送友人赴江南的真情中贯以笑谈,让友人“若能于六朝花柳里面,讨一个真空实相,不妨多作几首艳诗,担在榔栗上,拿归塞上,我便许你是第一造藏大和尚。”《帽花厨子传》以诙谐之笔刻划了一好诗喜游、醉心于庖厨之术的世家子。诗则表现了其明亡事败的悲伤、激愤之情,及孤直清高、乐于抗争的慨然心绪。集中杂论与读书笔记部分涉及面较广,议论精采,发人所未发,颇受后人推重。 该书较完善的本子当属清宣统三年丁宝铨刊本。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又据此影印出版。 霜红龛集诗文别集。明末清初傅山(1607—1684)撰,清丁宝铨编。四十卷、 山初名鼎臣,又名真山,字青竹,号浊翁。忻州(今山西忻县)人。明诸生。明亡隐居。康熙中征举博学鸿词,迫㫒至京,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著有《荀子评注》等。此集约二百八十七万字。诗、赋十四卷,文二十六卷,附传记、事略等三卷,年谱一卷。作者博通经、史、诸子及佛道之学,亦工诗、文,尤长于音韵。其文富于批判精神与学术创新思想。怀恋亡明, 参加反清活动,揭露丑恶现实,批驳封建道学,指摘道学家为“奴儒”和“风痹死尸”。提倡“经子不分”,将诸子与《六经》并列,不拘于传统注释,重视字义训诂。主张“缘情为之”、“经世致用”,既不“求合古人”,又“不作软媚语”。文章中时有俗语、白话,于诗歌、散文、戏剧之艺术领域皆有所探索与开拓。 系清代民主主义思想先驱者,对后世影响颇深。《清史稿》评其诗文:“初学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有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十二卷),宣统元年(1909)刻本(十八卷),一九八五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据丁宝铨刻影印本。陈监先《<霜红龛集>版本源流考》(《艺苑掇英》1900年、9),《傅山研究文集》(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可资参考。 霜红龛集 《霜红龛集》40卷,附录3卷。收诗歌和散文等。(清)丁宝铨辑。傅山以文章书画名世,其文言辞激切,慷慨激昂,文势雄放。有宣统间刊本,附丁氏所编年谱1卷。 ☚ 傅山 彭士望 ☛ 霜红龛集四十卷。《附录》三卷。《年谱》一卷。清傅山(1605—1690)撰。清丁宝铨编。傅山,初名鼎臣,字青山,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清初学者。明末诸生,明亡后,穴居养母,衣朱衣,又号朱衣道人。(别号甚多,参见年谱)康熙中征博学鸿词,拒不与试,特授中书舍人。终以老病辞归。博通经史,诸子,亦工诗文、金石、篆刻、书画。著有《荀子评注》、《冷云斋冰灯诗》等书。丁宝铨,生平不详,清末民初间人。傅山为文豪放,诗词慷慨苍凉,不作软语。宝铨恐傅山遗著,年久零落,湮没不彰,特为网罗散逸,辑为四十卷,付梓传世。本集收有:诗赋,序跋,墓铭,碑碣,疏引,书札,杂著,读子,杂记等。《附录》有传记,事略,祭文,诸家寄赠,挽悼,怀印诗什,及其诸刻本四序。书尾年谱,亦为丁宝铨辑录。参与该集编订者,还有缪荃孙、罗振玉、罗襄等。该书最早版本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生生堂刻本(十二卷本)。后又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山阳丁氏刻本,此刊本最善,今本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