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四平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四平市 三、四平市 昔“马德里”名震中外 四平始称四平街,取之与周围四个集镇距离相等,故称“四平”。1899年沙俄在此处设立火车站,便开始占荒落草、成立集市。日伪成立四平街公署。1946年1月8日国民党接管四平,成立了辽北省,四平为辽北省政府所在地。1948年3月13日四平解放,3月15日中国共产党接管四平,成立了中共辽北省和四平市人民政府,四平为辽北省省会。1949年5月15日撤销辽北省,划归辽西省管辖。1954年撤销辽西省,又划归吉林省管辖。1958年10月成立四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四平撤地区设地级市。 四平市是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名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为争夺东北战略要地,在四平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战役,使四平成为中外闻名的名城。毛泽东主席曾把“四平战役”称作“东方马德里”战役。3万多名革命先烈“喋血四平”,四平市由此而得名“英雄城”。 四平市位于东经123°—125°46′、北纬42°49′—44°15′,地处吉林省南部,东邻辽源市,西接内蒙古哲里木盟,南与辽宁省接壤,北与长春市毗连。全市东西最长200多公里,南北最宽约148公里,总面积14 0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5%。市区面积40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29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6%。四平市现辖公主岭市、梨树、伊通、双辽县和铁东、铁西两个区,乡镇111个,及梨树农场、双辽农场、双山鸭场、种鹿场等大型国营农牧场。 四平市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地带之间。东部和南部多为半湿润低山丘陵地区;中部和北部多为平原;西部大部分为沙丘岗地半干旱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缓降,海拔高度在120—440米之间。境内有主要河流35条,分属辽河和松花江水系,较大的河流主要有东辽河、西辽河、昭苏太河及伊通河。还有大型水库17座,其中二龙山水库是吉林省第二大水库,总库容达17.6亿米3。 四平市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全市属中温带大陆性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2 700小时,≥10℃活动积温3 000℃,年平均降水量400—6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气候适于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生长,被称为中国的“玉米黄金带”。 四平市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有汉、满、朝、回、蒙古等30个民族。 四平市自然资源丰富。盛产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之一。全市粮食商品量占全省1/3,玉米出口占全省玉米出口量的1/2。东部、南部和西部岗峦起伏、草木茂盛,经济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野生动物有梅花鹿、狍子、狐狸、獾子、兔子、野鸡等60多种。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仅食用野生植物就有50多种。盛产蕨菜、红果、蘑菇、榛子及苹果梨、参等。多年来,蕨菜向日本出口,梨树叶赫的白蘑滋味鲜美,曾是历史上为皇帝进贡的佳品。药用植物有350多种,主要有细辛、玫瑰花、刺五加、五味子、桔梗、玉竹、防风、地榆、乌头等。另外还有饲草类160多种,工业原料130多种,建筑材料20多种。 四平市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有石油、天然气、矿泉水、银矿、膨润土、大理石、煤矿,还有石油、各种石材、麦饭石、耐火土、矽砂、锰、铁、镁、铅、镍、磷等各种矿藏。 四平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是东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哈、平齐、四梅线铁路通过市区,纵横交错。京哈、四浑、长通、沈明线等国家二级公路横贯南北东西,形成了强大的公铁运输交通网络。四平通讯设施完备。万门程控电话已并入国家程控网络,可以和全国各地直接通话,互通信息。111个乡镇已村村安装了电话。 四平亦是旅游的好去处。著名的伊通七星山火山群既可供游人观光游览,又可供科学家进行地质构造的考察研究;红嘴新村可让你领略“神州第一屯”的风采;梨树叶赫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山门风景区山水合一,风景如画,楼台琼阁美不胜收;二龙湖、转山湖、下三台水库等为四平山水增辉; 伊通莲花池,每到金秋荷花怒放,为四平的山水添色; 著名的四平英雄纪念碑、北山革命烈士陵园和市内的四平战役纪念馆向人们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四战四平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农业是四平的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四平的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平农业发展迅速,初步建立起了“三足鼎立、四业并举”的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新格局。1990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49.7亿元,农业总产值15.5亿元。市辖的4个县均被列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以技术推广为龙头的农业、农机、林业、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科技培训网络健全,积极推广玉米标准化栽培、品种搭配种植、米麦间作、根茬还田、测土施肥等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全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了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拥有农民技术员2 671人。农业科研体系日臻成熟,四平农科所、农机研究所、林研所、水利设计院的一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市农科所研究的“四单8号”玉米良种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在吉林省种植面积高达40%以上。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 315 100吨,是1978年1 210 844吨的3.5倍,是1949年951 981吨的4.5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全市农村人均收入1977年只有79元,1990年达到813元,是1977年10.29倍。 粮食的生产优势带动了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1990年,全市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6.7亿元。全市围绕蔬菜、果树、庭院生产,涌现出一批“一村一品”、“一社一业”的典型。到1990年,全市已栽植葡萄、山楂、苹果梨等果树总面积达8 466.6公顷,年产水果13 986吨。同时开发了烟、麻、人参、食用菌等新项目。 林业、农田水利建设趋于完善。全市针对23.8万公顷易涝地,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治理,共修筑堤防728.9公里,初步治理了14个大片涝区,万亩以上灌溉区11处。到1990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160平方公里。全市“五化”堤防(堤防坚固化、堤顶平坦化、堤坡绿茵化、护堤林带化、涵闸起用灵活化),共栽植护堤林50公里,53万株,紫穗槐54公里,223万株。为建成高产稳产农田提供了保障。全市已初步实现了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三北”防护林体系初步建成。1978—1990年的12年间,全市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达11.2万公顷。西部564.9公顷的干旱风沙地带全部播种了胡枝子、刺槐、沙棘、柠条。通过植树造林,控制了流动半流动沙丘、锁住风口,改善了生态环境。 畜牧业在四平农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40多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到1990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已达到2.6亿元,全市以发展生猪、黄牛、家禽为重点,开发了一批黄牛、生猪、家禽生产的专业村、专业屯和专业户。到199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43.7万头,牛饲养量达32万头,羊饲养量达20.7万只,家禽饲养量达1 82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8.3万吨。兔、鸽、鹌鹑、山鸡、貉、貂、狐等饲养业正在蓬勃发展,成为市场竞争的抢手货和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围绕畜牧业发展,畜牧服务行业应运而生,体系逐步健全。全市猪瘟苗免疫率达97.2%,霍乱苗免疫率达98.4%,大牲畜死亡率下降到2.11%,全市有95个乡、949个村、6 668个屯、15个国营农牧场开展了黄牛“冷配”工程,共冷配黄牛5.86万头,占可繁母牛的50.6%。以养猪为中心,推广了“四良四改”科学养猪技术和“两化一贮”技术,为发展四平畜牧业,起到了保证作用。 农业机械迅猛发展。1954年全市仅有大中型拖拉机19台,到1990年全市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 512台、小型拖拉机23 220台,农用汽车389台。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了603 670千瓦,基本实现了农业作业机械化。1990年全市机耕作业面积达到29.5万公顷; 两机播种面积40.26万顷; 机械插秧面积2万公顷; 机械中耕面积达到26.85万公顷; 机械精量播种面积39.46万公顷; 机械深施肥面积3.7万公顷。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农机人员49 475人,拥有拖拉机手29 475人; 农村用电量达到20 066.8万千瓦时,全年化肥施用量达到447 274标吨,比1965年增长44倍。同时在梨树县开展了“拉齐斯农机化示范区”,在“一镇一乡一村”建立农机化示范点,推动了全市农机事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以来,四平市的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到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5 186户,比“六五”期末增长1.1倍。从业人员达到186 448人,比“六五”期末增长79.55%,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1.5%。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88 147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六五”期末增长3.18倍,实现纯利润18 162万元,比“六五”期末增长3.49倍;上缴税金5 977万元,比“六五”期末增长3.12倍; 总收入为21 626万元(现价),比“六五”期末增长4.25倍。固定资产达66 029万元。其行业构成主要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建材业、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主要品种有煤、矿石、磷肥、农具、水泥制品、砖、大理石板、棉布、服装、日用陶瓷、皮革制品、暖气片、罐头食品、乳制品、饮料、酒、植物油、工艺美术品、饲料等40多个品种,其中豆粕、糠醛、膨润土、防潮纸、麦饭石、玉米脐饼、石墨磷片、钢材、链条、地毯、柳编等先后出口港、澳及世界各地,出口交易额达3 285万元。先后有14户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省先进级和省预备级企业。有七种主要产品分别获得部优和省优产品。著名的“神州第一屯”四平红嘴农工商公司,是四平乡镇企业的排头兵,拥有职工1 500人,下辖啤酒厂、饮料厂、畜禽公司、轧钢厂、风机厂、砖厂、特种链条厂等骨干企业,1990年固定资产达4 350万元。该公司正在兴建的30万吨啤酒厂落成后,将跻身于全国10大啤酒行业,成为东北第二大啤酒厂;30万吨炼钢厂落成后,将成为吉林省第二大炼钢企业。 肥沃的土地、甘甜的辽河水,哺育着四平人民,也为发展四平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平市广大农民在四平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现代名城”为己任,沿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战略目标,贯彻“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四平的地位;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四平的水平”的指导思想,在全市农村全面落实“三足鼎立、四业并举”模式,沿着社会主义的小康目标,阔步前进。不久的将来,在四平这座英雄的城市,将有许多个“红嘴”站起来,一个“现代名城”将傲立在北方大地。 ☚ 二、吉林市 四、辽源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