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吴忠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吴忠市

三、吴忠市

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银川平原的一部分。“吴忠”地名始见于明代,由人名演变而来,最初是一堡寨的名称。1950年1月吴忠正式建市。1963年6月由市改县,1983年11月又由县改市。1972年,银南行政公署成立,吴忠即为所在地,现已发展成为银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 112平方公里,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67%,人均国土面积6.5亩(相当于全国人均国土面积的1/2)。现有耕地2.64万公顷,其中新灌区8 667公顷,老灌区1.773万公顷,人均占有2.2亩;有果用地2 107公顷,林用地913公顷。总人口28.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94万人,农业劳动力7万人,回族占总人口的56%。现辖3镇14乡,94个行政村,6家市属国营农、林、牧、渔场,2家自治区属国营农场和1家军垦农场。
吴忠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1)种植业。199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3 890万公斤,是1949年和1978年的9.4倍和3.8倍,创历史最高水平。老灌区1.77万公顷粮田,麦套玉米吨粮模式田面积达到4 467公顷,占麦套玉米总面积的80%;水稻小弓棚旱育稀植面积达4 733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8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 533公顷,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为73:27。小麦亩产400公斤以上,是1949年和1978年的5.3倍和2.4倍,水稻单产500—600公斤,是1949年和1978年的4.2倍和1.3倍,复种指数达到170%。
(2)林果业。1994年,全市林地面积5 200公顷,其中防护林1 667公顷,果用地2 107公顷,林用地913公顷,森林覆盖率4.7%。全市果园面积发展到1 933公顷,年产水果1 000多万公斤,其中苹果800多万公斤,品质优良的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秦冠等新品种产量逐年增加,远销上海、杭州等地,并有部分出口。桑园面积发展到313公顷,年产鲜茧4.7万公斤。现有杨树速生丰产林447公顷,在新开发的四泵站地区营造的467公顷速生丰产林将成为全市第二个用材林生产基地。
(3)畜牧业。1994年,全市大家畜存栏达3.5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3.2倍和1.8倍;生猪存栏1.9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6.5倍和0.4倍;羊只存栏8万只,是1949年和1978年的6.5倍和1.2倍;各类家禽发展到7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280万公斤,畜牧业总产值6 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07%,是1978年的5.6倍。大家畜中牛的存栏数为2.6万头,占总数的74%,其中肉牛发展到存栏1.1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5.8倍和2.6倍,出栏0.71万头;奶牛发展到1.5万头,占全自治区和银南地区奶牛饲养量的40%和90%以上,年产鲜奶4 200万公斤,人均占有量达152.2公斤,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1.7倍。
(4)渔业。1994年,全市养殖面积213公顷,是1978年的3.7倍;水产品总产达20万公斤,是1978年的12.5倍;收入140万元。
(5)乡镇企业。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7 790家,是1984年的1.8倍;从业人员29 630人,占全市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8%,是1984年的2.4倍;乡镇企业总产值54 652万元,比1990年增长357.4%,上缴国家税金2 553万元,利润总额2 38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12%和177. 2%。全市投资规模在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实现乡镇企业产值突破亿元的镇1个,5 000万元的乡4个。个体私营经济总数7 500多个,从业人员1. 1万人,其中经营额1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30多户。
(6)农村商品流通。截至1994年底,全市共投入市场建设资金3 500多万元,建有各类市场24个,其中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8个。1994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亿元,是1978年的46. 3倍;农副产品收购额达1.7亿元,是1978年的20倍;农副产品商品率达90%,比197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全市农民通过集贸市场成交的农副产品金额达1.2亿元,占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总值的70%以上。
(7)基本建设。1994年,全市实际灌溉面积达到2.4万公顷,是1949年和1978年的2.9倍和1.8倍。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是对老灌区排灌系统进行改造,扩大引黄灌溉面积,同时建设高标准的机耕条田,现已形成园田成档、沟渠成网的1.33余万公顷的种植区。积极推行农田林网化,共营造大型骨干防沙林带50多条,使老灌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85%以上,种植农田防护林720多万株,保护农田约1.267万公顷。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新灌区开发土地面积达1.05万公顷,其中改良耕地8 667公顷。水利基本建设主要是完善灌排配套系统,全市共开挖支斗沟144条,支斗渠391条,农沟渠6 865条,砌护支斗渠213.8公里,兴建扬水泵站4座,小型抽水站24处,装机容量5 596千瓦,架设农村高压线路583公里,基本上实现了排灌畅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199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1. 6万千瓦,是1978年的13倍;农村用电量2 354万千瓦时,是1978年的4.2倍;全市柏油路总长286. 5公里,是1978年的3.8倍,除新灌区2个乡外,全市乡乡通公路;农业通讯建设取得了新成就,16个乡镇都通上了程控电话,农村装机率达到6. 6‰。
(8)科教文卫事业。1994年,全市有农业科技人员453名,其中具有专业职称的195名,占总数的45. 2%;全市投入科技经费60多万元,有104名科技人员参加科技承包,试验、示范、推广70余个农业科技项目。1978—1990年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88项,其中国家级8项,部级8项,自治区级70项。现有科技团体6个,科技组织和机构12个。有农村中学14所,小学90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5所,分校68所,农村扫盲率达到95%以上。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7个,乡镇文化站16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乡村医疗机构82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3所,村办医疗点69处。
(9)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74 200万元,农业总产值31 731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8倍和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 106元,是1978年的9倍;1983—1990年,按当年价计算,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了1.4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3. 57%;农民物质生活消费支出持续增长,1990年是1983年的3.46倍,年均增长19.41%,尤其是住房消费增长速度最快,农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砖混结构的房子占30%以上。
吴忠市的主要经济特点是:
(1)“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成效显著。近5年来,吴忠以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吨粮田”和水稻旱育稀植、小弓棚育秧等新技术,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粮食连续5年实现稳产高产,并积极向吨粮市目标迈进。全市已经实现了粮、奶、肉、菜、果、丝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和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形成了一批骨干和龙头企业,“两高一优”农业取得长足发展。
❶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充分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在有限的耕地上采用间、复、套混种和科学的茬口安排,合理的轮作技术,发展“立体农业”,推广“两粮一菜”、“两粮一草”、“两粮一油”立体复合种植技术,大面积推广了地膜菜、大棚菜、水稻前茬小弓棚菜、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994年,各类蔬菜面积已由1990年的413公顷扩大到2 400公顷,其中日光温室40公顷,大棚菜66.7公顷,小弓棚菜33公顷,地膜菜2 200公顷,产量由2 800万公斤增加到1.15亿公斤;油料作物由1990年的60公顷扩大到90公顷,产量由118万公斤增加到150万公斤;
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养牛、蔬菜、果品、桑蚕4个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以乳品加工为龙头,带动奶牛基地建设,全市奶牛由1990年的5 600头发展到1.5万头;以真空冷冻牛肉加工为龙头,带动肉牛基地建设,肉牛存栏由1990年的7 100头发展到1.1万头; 以脱水蔬菜加工为龙头,带动近郊乡的蔬菜基地建设;以果脯加工为龙头,带动经果林基地建设,经果林由1990年的666. 7公顷发展到1 933公顷;以缫丝为龙头,带动养蚕基地建设。
(2)支柱产业链初步形成。在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吴忠市再造农业新优势,大力培植支柱产业,积极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取得了一些成效,初步形成了奶牛等6大“龙型”支柱产业链。
❶奶牛饲养—乳品加工产业链。全市奶牛饲养量达1.5万头,饲养奶牛户5 140户,占农户总数的12. 5%,其中饲养10头以上的大户120户。年产鲜奶4 200万公斤,年生产奶粉4 000吨,创工业产值5 800万元;
❷肉牛、肉鸡饲养—肉食加工—销售产业链。全市肉牛饲养户4 498户,占农户总数的10.9%,家禽饲养量达70万只。年加工牛肉干50吨,创工业产值600万元;
❸蔬菜种植—销售—加工产业链。全市蔬菜总面积达2 400公顷,每年为市内外市场提供各类新鲜蔬菜1亿多公斤,建脱水蔬菜厂1个,年加工能力为160吨,1993年和1994年共加工250吨,实现产值327万元,利润22万元;
❹苹果栽培—销售—加工产业链。全市果园面积发展到1 933公顷,年产水果1 000多万公斤,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2 000万元。建有年加工各类水果2 800吨的饮料厂和果脯厂,年产值1 167万元;
❺种桑—养蚕—缫丝产业链。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313公顷,1994年养蚕1 318张,共产鲜茧4.7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104万元。年加工30吨白厂丝的缫丝厂正在建设中;
❻粮食生产—销售—加工转化产业链。199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3 890万公斤,有饲料、食品、粮食加工厂(点)92个,年转化能力为13万吨,投资5 000多万元,年产3万吨玉米淀粉厂正在筹建中。6大支柱产业链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1994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71 000万元,比1993年增长4.9%,农业总产值31 731万元,比1993年增长25.89%;农民人均纯收入1 106元,比1993年增加248元,增长28.9%,而且农民收入中的80%以上来自于支柱产业。
(3)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多年来,吴忠市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民族经济的突破口,明确提出“若要富,必须在乡镇企业上迈大步”的思路,坚持发展不动摇。199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5.4亿元,占72.9%;全市工业总产值4.7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3.2亿元,占68%。纵观吴忠乡镇企业发展的轨道,大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❶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从1979—1987年的8年间,是起始到逐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803.6万元增加到1987年的8 680.8万元,每年以34.6%的速度递增。1988—1991年的3年间,是巩固提高阶段。1991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13 629.6万元。1992年以后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这3年间,乡镇企业产值每年都增加1个亿以上,年增长速度为58.8%;
❷投入力度逐年加大。1994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净增19 091万元,增长194.8%。近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3 048万元,比1992年前历年投入的总和还多;
❸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全市投资规模在50万—100万元的企业有26家;100万—500万元的有18家;500万—1 000万元的有4家;1 000万—3 000万元的有3家;3 000万元以上的有2家;尤其是投资超1 000万元企业的崛起,标志着吴忠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由过去手工业作坊式原始积累向着规模化、正规化、现代化企业迈进;由家庭式封闭管理开始向现代化大生产管理方式转变;
❹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1 947万元,比1984年增长203%,上缴国家税金619.6万元,比1984年增长332.9%;利润总额858.6万元,比1984年增长58.4%。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长357.4%,上缴国家税金2 553万元,利润总额2 38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12%和177.2%。1990年前,全市无一家企业利润超过100万元,1994年,已有2家企业利润超过100万元。效益的提高,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1994年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的工资性收入达4 133万元,农民纯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的占24.3%。
(4)集市贸易持续繁荣。吴忠集市贸易历史悠久,从汉唐时期的兴起到明清以后的繁荣直至现代经济的发展,在历史的沿革中已逐渐形成了联系区内和部分省区的一个商品集散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以来,吴忠城乡集贸市场总数增加了6倍,建各类市场24个,初步形成了以吴忠市场为龙头,遍布3镇(吴忠、金积、金银滩)的大中小配套,专业综合协调,批发零售兼有,露天封闭结合,多门类、多层次,机制健全,城乡畅通的集市网络。11年间,成交额增长了46.3倍,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0%提高到48%。“有场才能兴市”。吴忠市采取多种形式,国家、集体投资,群众集资,吸引社会力量兴建市场。1984年,由市工商局投资,上桥乡解放村出地3.3公顷联办的第二农贸市场,现已发展成为占地7.3公顷的木材批发专业市场。在金积镇开辟了2处占地10亩的市场后通过兑换建成了占地2公顷的金积农贸市场。集市贸易成交额以平均每年14%的速度递增,集贸市场由设施简陋的马路市场向大型化封闭式的永久性市场发展。市工商局采取贷款、集资兴建的形式,将第一农贸市场改建为楼层式大型综合市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全覆盖式市场。在金积兴建了群楼环绕的金积商城与金积农贸市场毗邻。在集市贸易的繁荣发展中,吴忠市进行合理调整,先后形成了木材、牲畜、机动车辆、皮毛、粮油、煤炭、蔬菜瓜果、建材等8个专业市场,使集市贸易由开始的零售市场、综合市场向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等更高阶段发展。

☚ 二、平罗县   四、青铜峡市 ☛
000291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