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安县
同安县位于东经117°54′—118°24′,北纬24°32′—24°54′,地处福建东南部, 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唯一辖县。土地总面积1078.55平方公里。辖12个镇,有216个村居委会,2个县办农场,还有6个省、市属国营农林场。全县总人口54.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8.7万人。
同安始建于公元282年,历史悠久,被誉为“声名文物之邦”、“海滨邹鲁之地”。因县城所在地大同镇形似银锭,故自古有“银城”之称。境内山川毓秀,拥有不少名胜古迹。座落在大轮山、梅山麓的梵天寺、梅山寺是建于隋朝的古刹,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不少碑文石刻。还有宋、明、清各代的文物遗址,如宋代婆罗门塔和古窟址, 明代的石塔,清代的甘露寺和绩光铜柱等。秀丽的北山古刹、十二龙潭是有名的游览胜地。苍山叠翠、碧波粼粼的汀溪水库是全国有名的水库防护林区,宜人的景色与雄伟的建筑争相斗艳,颇受中外游客赞赏。水库一侧有宋代瓷窟遗址,是当时畅销日本的“球光瓷”产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和“芦山堂”修葺一新,许多国内外游客纷至踏来。此外西山岩、香山岩、出米岩、苏子祠等地也是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同安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历史上曾孕育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如唐代的陈黯,宋代的苏颂,明代的林希之、蔡复一,清代的陈化成、蔡牵、苏延玉,近代的华侨领袖陈嘉庚等。他们为华厦壮名争辉, 史载千秋。
同安是著名侨乡。同安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湾同胞近30万人。他们热爱家乡,投资建业,捐资兴办公益事业, 为同安繁荣昌盛做出了有益贡献。
同安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1℃,降雨量1059—2011.7毫米,日照时数2124.4小时, 无霜期326天以上,胜似“天然温室”。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有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温泉等16种,其中仅郭山矿区高岭土储量就有5000万吨以上。水产生物种类154种,其中刘五店一带海区的文昌鱼,是举世稀有珍品,被视为比白金还贵重的“活化石”。果树有50多个种类, 龙眼闻名中外, 其中“八一早”、“国庆晚”是独家品种。疏菜17科50多个品种,花菜、洋葱、大蒜、红萝卜大量出口。牡蛎、果蔗、芋头独具风味。中药材有386个品种,编入名录的有304种。出没于汀溪五峰林区的苏门羚(俗称“四不象”)是国家保护的一类珍稀野生动物。
同安地处沿海丘陵地带。过去农业用水奇缺,以旱作为主,是远近有名的“地瓜县”。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兴修水利。于1956年建成汀溪水库,并相继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和堤防工程1万余处,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历史。实行水旱轮作,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然而,由于地处沿海前线,海峡两岸关系紧张时,建设儿乎停顿,加上过去高度统一集中的经营体制,农业发展十分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给农村带来勃勃生机, 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85年国务院批准同安县为“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县,紧接着厦门市政府又赋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开更加坚实的步伐。199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4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1990年的3.3倍。进出口贸易总额6.7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3.9亿美元。累计批准的外资项目485个,利用外资11.9亿美元。“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0.3%;财政收入2.2亿元,为1990年的2.39倍。“八五”期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亿元,为“七五”期间的2.9倍,1994年和1995年,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十强。
同安农业生产发展有许多优越条件:
❶紧靠厦门特区。其区位有利于对外引进,对台贸易,对内幅射;
❷全县有沿海、平原、山区。耕地2.07万公顷,山地4.8万公顷,浅海滩涂1.67万公顷,海岸线86公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综合开发,多种经营;
❸海外华侨和港澳台胞多,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引进外资、台资;
❹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水库82座,其中中型水库 三座,小(一)型水库11座,总蓄水量8500万立方米,形成以汀溪、策糟两大灌区为枢纽的灌溉体系。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4.3%。农村年用电量6961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28.7万千瓦,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电、通电话。改革开放以来,同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主要表现在:
(1)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形成区域特色农业。坚持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合理配置资源、劳力、技术,发挥各自优势。布局上,田里种植粮、油、菜;海边养殖鱼、贝、虾;山上种植林、果、茶,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不断涌现。全县各类专业村118个,占总村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千亩以上蔬菜专业村52个,千亩以上龙眼村11个,千亩以上牡蛎村15个。在蔬菜类中有花菜、洋葱、大蒜、红萝卜、西红柿等专业村;水产养殖类中有对虾、牡蛎、淡水鱼等专业村。“一村一品”的形成,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洪塘镇郭山村,耕地2/3种蔬菜,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1 600元。新圩镇上宅村龙眼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种植、林、牧、渔四业构成由1990年的51.9:1.1:23.8:23.2调整为38.7:0.8:17:43.5。
(2)建设商品生产示范基地,突出高优创汇农业。按市场需求,突出“两水一菜”和拳头产品,县重点建设7个生产示范基地。平原洪塘镇万公顷“菜篮子”基地;山区汀溪镇双万公顷优质水果基地;沿海西柯、新店等5个镇千公顷对虾基地;马巷、新店等6个花生基地;新圩镇万公顷大蒜基地;新民镇过溪村瘦肉猪基地;大同镇鲍鱼养殖基地。这些基地在种养规模、品种布局、科技含量、经营管理等方面水平较高,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大规模经营,丰富了“菜蓝子”,保障了市场供给。1995年与1990年对比,主要农副产品除粮食产量15.1万吨、糖蔗10.6万吨,因面积减少产量有所下降和花生2.38万吨持平外,其它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蔬菜0.93万公顷,产量25.1万吨,增长50.2%;水果1万公顷,产量1.28万吨,增长42.3%;水产养殖0.94万公顷,产量3.35万吨,增长1.2倍。禽、畜、水产品商品率均在92%以上。南菜北调数量为全省之最,远销全国20多个省70多个市、县,并销往香港、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龙眼是全国六大基地之一;桂元干销往上海、江苏等地;花生产量和出油率居全省之首;蚝油出口香港。引进农业“三资”企业62家,重点扶持15家农副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企业联基地,公司加农户,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拓宽流通领域,其中占地19.2公顷的闽南果蔬批发市场是福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全县初步形成综合开发、优质高效、种养加并举、出口创汇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3)乡镇企业步入“快车道”,成为农村经济重要支柱。同安乡镇企业起步较晚,1985年和1991年总产值和出口交货额才分别突破亿元,进入90年代,扶持乡镇企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发展速度加快,1995年总产值3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9%,比1990年增长2.5倍;上千万元产值的企业达45家,年创利润1.3亿元, 上交税金9 533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3%;出口交货总额4.4亿元,实现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创办一批镇村工业小区,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厦门同茂食品罐头有限公司1993年开发的八宝粥罐头,产品独具特色,荣获“94年蒙古国国际博览会金奖”、“94年全国名优食品博览会金奖”,并先后开发15种系列饮料新产品,1995年产值突破7 000万元。厦门银盛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海藻系列产品曾获“第二届中国专利新产品技术博览会金奖”,并拥有驰名商标“碧可奇”,创出了名牌效应,使产品占领了广阔市场。
(4)推行农科教结合,加速推广新技术。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比较健全。全县有2个省级、4个市级科技示范镇,76个科技示范村,6 000多户科技示范户。创办农广校、农函大、文化技术学校、职业中学、植保医院及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开展农技咨询、讲座活动。“八五”期间共实施农业“星火计划”16项,丰收计划128项,有6项科技进步受到省以上奖励。蔬菜无公害、反季节种植,地膜、遮阳网、大棚栽培,科学配方施肥,龙眼生物防治、低产果园改造、虾池立体生态养殖、吨粮高优农业工程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优良种苗50多项700多种,先进设备27种9 500多台套。作物良种覆盖面达95%以上。高创汇产品鲍鱼的育苗和试养获得成功,使鲍鱼开始进入商品化生产。
(5)建设重点骨干工程,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八五”期间,完成大嶝二期供水工程、梅山11万伏变电站二期扩容工程,马巷11万伏变电站工程,4个3.5万伏变电站以及1个22万伏变电站投建,完成了汀溪水库主干渠第一期10公里衬砌防渗工程,6.2公里海堤加固达标,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6)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1995村集体经济自营性收入村均28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 353元,比1990年增长1.5倍。每百户拥有摩托车51辆、电冰箱15台、彩电52台、录像机18台。有23.1%的农户用上自来水,新建沼气池1 031口,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改善。群众性文体活跃,精神生活健康向上。后田村龙舟队参加省、全国和出国比赛均获得好名次。1995年县级农村小康16项指标监测综合考评达到93.8分,全县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
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使同安农村经济运行充满生机和活力。“九五”期间和2010年发展基本框架是:突出“窗口”作用,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现代化农业和绿色农业,使其与厦门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相适应。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确保主要农产品总量稳定增长,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促进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并逐步向宽裕型迈进。强化农业基础产业,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