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华火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汉族特产传说。流传于浙江义乌、金华、东阳等县。相传宋代皇帝下旨要文武百官各带一样山珍海味朝贡。义乌县在朝将宗泽中秋赶回家乡,选了几只最好的咸猪腿献给皇上。皇帝和文武官员尝后赞不绝口,见它鲜红如火,就称为“火腿”。义乌东阳等县过去称为金华府,便叫它“金华火腿”。 ☚ 宁波“雪里红” 肉松 ☛ 金华火腿Jinhua ham中国著名火腿之一。以盛产于浙江旧金华府各县,故名。以金华猪后腿为原料加工而成。选皮薄、肌肉丰满、脂肪洁白、骨细爪白、重4~7 kg的鲜腿,经悬挂、剃毛、修整后腌制。腌制方法:用盐量约为鲜腿量的1/10;分6~7次敷用:第一次用少盐遍擦全腿,积叠于腿床上以除去血水;第二次用重盐,约占腿重的5%,肉厚处多敷;经3日和6~7日翻腿两次,并酌量加盐;此后每隔一星期翻腿和加盐一次。约经1个月,移于清水中浸泡冲洗,以肉面朝日悬挂曝晒。同时进行修整和校形。再悬挂于通风室内风干和发酵,以产生特殊的香味。经2~3个月取下堆叠腿床上,每隔一星期翻腿一次,即为新腿;堆叠过夏,称为陈腿,风味更佳,重量约为鲜腿的65%~70%。优良的火腿,外形标准(橄榄形),表面干燥,皮面棕黄色,肌肉结实,断面鲜红,用竹签刺探,拔出闻之有香味;夏季生绿霉,易拭落;天阴不走滷,炎热不滴油。 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以其肉色嫣红似火,故称。浙江省盛产火腿的金华、东阳、义乌、浦江、兰溪、永康等地,旧时均属金华府,故统称金华火腿。本品创始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年历史。又因产地位于长江以南,又称南腿。 ☚ 菱湖白扁豆 兰溪大青豆 ☛ 金华火腿 460 金华火腿腌制的猪腿,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已有1200年历史。其皮色黄亮,肉红似火,酥松柔软,风味独特。有正冬腿、月腿等品种。用来佐餐、进酒及点心的辅料。 ☚ 常熟叫化鸡 猫耳朵 ☛ 金华火腿 148 金华火腿浙江名菜。用金华产的“两头乌”猪腿,涂盐除去血水,再涂盐置木架上风干,一个月后除毛、整形,在日光下曝晒一周,悬挂在通风处,待猪皮呈棕黄色,肉呈紫红色即可。本世纪初获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一等奖。 ☚ 盐水鸭 符离集烧鸡 ☛ 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产地在浙江金华市一带,因其剖开后肉色火红而得名。相传800多年前宋代名将宗泽从家乡义乌将“家乡肉”(当地的一种腌肉)带给宋高宗,高宗喜爱其色、香、味、形俱佳,赐名“金华火腿”。系用著名良种猪“两头乌”后腿经腌、晒等工艺制成。风味独特,芳香浓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磷、铁、钙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健胃益肾、固髓健足之功能。可直接做菜,也可作其他食品配料。按腌制时间先后,有早冬腿、正冬腿、春腿之分。品种有熏腿、风腿、酱腿、糖腿、果味腿、戍腿、野猪腿等。其中以东阳市上蒋村腌制的蒋腿口味最佳。早在清末光绪年间金华火腿已经行销世界各地,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29年获西湖博览会特品奖。据统计,1988年仅金华市一地就出口40万只。 ☚ 绍兴老酒 黄岩蜜桔 ☛ 金华火腿又称“南腿”。产于浙江金华地区。与江苏如皋火腿、云南宣威火腿并称中国“三大火腿”。用当地良种猪“两头乌”的后腿为原料,经精心修割、六次加盐,再洗刷、挂晒、整形、发酵制成。腿干挺直,爪呈钩状,皮色黄亮,肉色红润。食之酥松柔软、味鲜香浓。 金华火腿jin hua huo tuiJinhua Ha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