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鱼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鱼藻》鱼在在藻,鱼在哪儿在水藻, 有颁其首。肥肥大大头儿摆。 王在在镐,王在哪儿在京镐, 岂乐饮酒。 欢饮美酒真自在。 鱼在在藻,鱼在哪儿在水藻, 有莘其尾。悠悠长长尾巴摇。 王在在镐,王在哪儿在京镐, 饮酒乐岂。欢饮美酒真逍遥。 鱼在在藻,鱼在哪儿在水藻, 依于其蒲。贴着蒲草多安详。 王在在镐,王在哪儿在京镐, 有那其居。所居安乐好地方。 这是一首赞美君贤民乐的诗歌。《毛诗序》以为“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显然是以用为意,于诗本文无稽。 诵读诗文,朴实中寓新奇,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结构方式甚或是总体风格都与民谣相近,陈子展以为“全篇以问答为之,自问自答,口讲指画,颇似民谣风格”(《诗经直解》),可谓贴切之论。以此反观诗原文,那种根植于民间的新鲜活泼和摇曳多姿的诗风在雅诗中独显风韵。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两句以“鱼在在藻”起兴,出语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两见,颇具特点,对它的理解是正确诠释全诗的关键。若以冬烘之论视之,以为是凑足音节之举,不但在用法上显得笨拙,而且不合《诗经》语体。吴闿生《诗义会通》将“鱼在在藻”释为“鱼何在,在乎藻”,这样两个“在”字实为自问自答,全诗节奏以此为基调,欢快跳跃,收放有致。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对鱼的形态描写,酷似现代电影中的镜头语言,“有颁其首”、“有莘其尾”是自得其乐的鱼所具典型特征的特写镜头,“依于其蒲”则是鱼在藻中摇头摆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而诗的每章后两句则是写王,“王在在镐”结构方式与“鱼在在藻”一致,其意蕴也很相似,“岂乐饮酒”、“饮酒乐岂”,形式上只是语序颠倒,实则暗含活动顺序和因果。春秋时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欢乐的象征。若无“岂乐”的心绪怎么会去“饮酒”呢?而在酒过三巡之后,那欢乐的气氛在酒香弥漫中显得更为浓烈。宴饮之景、欢乐之情跃然纸上。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对大王居所的无限赞叹,也是对前两章因果关系上的照应。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正是点和面、局部和全景的关系,与观鱼的空间转换一致,这样整首诗比兴和铺排和谐无间,浑然一体。 通观全诗,“鱼”和“王”,“藻”和“镐”在意象和结构上严格对应,起兴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则了无新意。先贤以为此诗“以在藻依蒲为鱼之得所,兴武王之时民亦得所”(郑笺)。虽然武王之说无以确证,但此说为我们揭示了鱼藻的另一层映射关系。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实则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正是有了这一层借喻关系,全诗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因此,从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程度来考察,这首诗在雅诗中是较优秀之作。 诗经·鱼藻
(程俊英译) 【注】 《鱼藻》主题,长期争议。陈子展以为是“刺周王高居镐宫饮酒作乐之诗”,(《诗经直解》) 较为中肯。 《鱼藻》采用“兴”的手法,“以鱼之在藻兴王之在镐” (《诗经直解》) 。第一章借鱼的自然生存习性比喻周幽王的生活情态; 鱼依于水藻之中,食藻为生,被水藻养得头儿肥硕,仪态优游; 幽王居于镐宫之中,饮酒做乐,养得脑满肠肥,体态雍容。从语气上看,似以鱼的闲适与肥美夸赞周幽王的快乐与富有,但这是明显的正言反说,夸赞的不是幽王的英明而恰恰是昏聩,因为王之沉溺于酒色往往是国家破灭的先兆。两相对比,讽意自现。第二章与第一章诗意相同,只对个别词汇做了改变和更换,进行反复咏唱。不过,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诗意的进一步渲染和深化。词序的稍一变化便暗示出一个结论: 周幽王终日除了饮酒享乐就是享乐饮酒。这与鱼儿的饱食终日完全一致。第三章表面看依然以鱼喻幽王,但比喻的内涵有所变化,在平静中掀起一点波澜,引起人们的联想: 鱼儿食藻为生,尚且以蒲为家;而幽王以民为生却独居高阁,与民隔绝。尽管作者此时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意见,但谴责的意图却变得强烈而明显,诗也随即戛然而止,在悬念中引人回味。 这首诗结构简约明晰,时有起伏。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叙述,语意委婉,用词含蓄。在风格上很象国风。所以方玉润认为此诗是出自 “细民声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