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僚亦称“峒僚”。隋唐时对居住在我国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包括畲族先民)的泛称。《云霄厅志》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僚啸乱”。《宋史·理宗本纪》记载: 绍定三年(1230)“汀、赣、吉、建昌, 蛮僚窃发”。又说: “距州(今潮州)六七十里曰山斜, 峒僚所聚,丐耕土田不输赋”。 蛮僚 蛮僚对壮族先民侮称之一。❶广西僚人。《明史·兵役》云:“永乐九年(1411年),宾州迁江县、象州武仙县、古蓬等洞蛮僚作乱。诏发柳州、南宁、桂林等卫兵讨之。” ❷南方越人的一支。《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诸蛮始末》:“周命楚子熊恽镇定夷越……其子孙皆蛮僚,而居于南。” ☚ 蛮里 濮人 ☛ 蛮僚❶中国古代对南方僚人的别称。时亦用以通称南方少数民族。参见“僚人”(2254页)。 ❷畲族名称出现于史籍之前,活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先民用此相称,如《云霄厅志》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僚啸乱”。《资治通鉴·唐纪》载,唐乾宁元年(894)汀州宁化县南“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又《宋史·理宗本纪》:绍定三年(1230)“赣、吉、建昌,蛮僚窃发”,潮州“六七十里曰山斜,峒僚所聚,丐耕土田不输赋”。 蛮僚亦称“峒僚”。古代南方民族。隋唐时对居住在我国南方地区诸民族的泛称。《云霄厅志》、《宋史》等载录。此前亦有以此称南方诸族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