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北放淤试验工程
上荆江北岸荆江大堤为江汉平原防洪屏障。堤内地势低洼,低于汛期洪水位10~14米。大堤近流顶冲,堤外无滩,内有渊塘,汛期时常有翻砂管涌险情发生,洪水威胁严重。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荆江大堤堤基,60年代初提出荆北放淤工程方案。利用长江汛期丰富的沙量,逐步淤高堤背地面高程,以增强大堤的稳定性,为此进行了现场试验。1966年3月,选择江陵县严家台灌溉闸总干渠左侧沿荆江大堤堤脚一段,作为放淤试验区。试验区长1500米,宽50~80米,当年汛期放淤58天,总进水量1.28亿立方米,总进沙量17.8万吨,年落淤总量6.68万吨,平均淤厚0.58米,落淤百分数为37.6%。同年,又在石首市丢丢垸外滩,兴建“胃状”的放淤试验区。当年放淤68天,总进水量2.72亿立方米,总进沙量51、55万吨,平均淤厚0.25米,落淤百分数为89%,鉴于放淤效果很好,1968年又将严家台放淤区扩大,淤区总长3.7公里。堤背放淤产生的直接效果,是加固了堤防,内脚普遍淤高1~2米,原翻砂鼓水险情严重的坑洼基本淤平;二是淤泥含有丰富的无机肥料,有利于农业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