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唐诗研究概括地说,美国对唐诗的研究,人力是雄厚的,藏书是丰富的,研究的成果也斐然可观。 美国的大学大都设有中文专业,内中尤以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威斯康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印第安那大学,密执安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最为重要。雄厚的教授阵容和搜集丰富的中文图书资料,是以上各大学共同的特点。 美国一些前辈学者,他们博学多才,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多方提倡学术交流,协助各院校的专业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勇于奖掖后进,致力于人材的栽培。如洪业教授、蒋彝教授、柳无忌教授等等。总而言之,图书的丰富,师长深邃的学问和他们对后进的奖掖,学术风气的开放,是造成目前美国唐诗研究高潮的先决条件。 美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学,跟西方其他学者一样,开始是汉学研究,在汉学研究内偏重于历史、哲学、艺术、宗教。近二十年来,美国政府着重非欧洲语言的教学,使汉学研究走出了庭院,进入了阔野。多数大学先后设立了中文系,系内设立中国语言研究专业和中国文学专业。各中文系至少有一、二位造诣颇深的教授在学术上领其首。这些学者已是属于第二代了。跟第一代学者相同,他们当中有土生土长的,有来自大陆的,有从台湾、香港或其它地区移居美国的。他们都具有精深的语言基础和专业学问,有些人学贯中西,凌凌乎有青出于蓝之势。他们的精知卓见使他们各自成“家”。他们继承了前辈学者风度,对第三辈学者培养不遗余力。这样一来,美国学者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就。 第二代学者中的唐诗的研究家,可以举出几十人,内中执泰斗者不下十人。如斯坦福大学的刘若愚教授,著作等身,写有《中国诗的艺术》、《中国文学理论》、《北宋词人》、《游侠》等。他的唐诗专著《李商隐研究》是一本大部头书,功力很深。书里讨论了一百首李商隐的诗,发前人之未发,尤其是关于《锦瑟》诗的探讨,独具新见。刘氏精通西洋文学,他吸收了西洋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加上他深厚的汉文基础,融会贯通了中西两种文学的特长,创造了新的理论。同时由于他平易近人,勇于奖掖后进,慕名到斯坦福攻读中国文学博士的后进学者风起云涌,蔚为盛况。由于他和他培养出来的学者们的努力,使唐诗的研究越出了考证和句解的范围,进入了文学批评的新的领域。与刘氏并驾齐驱的是耶鲁大学的傅汉思教授。傅氏精通中国语言,又沉浸于西洋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多年,跟刘氏一样,他也是学贯中西,且是研究乐府诗的专家。他的《梅花和宫女》一书,对唐诗的形成和特色都有精到的见解。 美国唐诗研究的最可喜的现象是新秀的崛起,他们多数是第二代学者的高足,内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耶鲁出身的欧文博士,他现在已由耶鲁转到哈佛执教。1975年出版的《孟郊与韩愈的诗》,是欧文博士论文的结晶。这本书不但阐明了孟郊与韩愈两人的诗歌成就,同时还对“四唐诗”里的中唐诗风提出了新颖的看法,把“复古”运动和诗歌发展的关系及其意义说得很精辟。比《孟郊和韩愈的诗》还要重要的一本书,是欧氏在1977年出版的《初唐诗》。把整个初唐诗作一系统性的处理,欧氏可以说是第一人。这本书的最大贡献是对“宫体诗”的风格和初唐与盛唐关系的探讨。在处理唐诗时,欧氏适当地采用了一些西洋比较文学及文学批评的术语和方法,很给人以得体之感。继《初唐诗》以后,欧氏复于1981年出版了《盛唐诗》。这本书首先交待了初唐与盛唐的关系,主要观点是盛唐在初唐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如体裁等)。所谓盛唐诗风,据欧氏的看法是视野广阔,个性强烈,语言平易近人,技术深入浅出。他把盛唐诗人分成两大系:“京城诗人”(如张说、张九龄、王维等)和“非京城诗人”(如孟浩然等),处于两者之间者为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京城诗人”多用律体(五律),而“非京城诗人”则多用古体。欧氏把盛唐的时间稍微加长:从开元经天宝一直到八世纪末,所以他的讨论范围包括了皎然、顾况和韦应物。 美国波士顿城的豪尔出版公司所出版的“泰恩世界作家丛书”,其中有一套中国作家专辑,专辑的总编辑是亚利桑那大学中文系的屠茨教授。十余年来,这个专辑已出版了有关中国唐代诗人的很多专著,比较早的是戴维的《杜甫》(1971),倪豪士等人的《柳宗元》(1971),然后是巴兰拙理女士的《元稹》(1977),杜国清的《李贺》(1979),克罗尔的《孟浩然》(1981),瓦格纳女士的《王维》(1981),李珍华的《王昌龄》(1982)。此外,不属于这个专辑的还有余宝琳女士的《王维诗》(1980)以及雷斐氏等的大部头英译《白居易诗集》(已出版了三本,第三本是白氏中年的律诗和唱和诗)。这些论著和译著的作者,大部分比较年轻,很多是刘若愚教授或柳无忌教授的桃李(如《王维》的作者余女士和《李贺》的作者杜国清教授,皆是刘教授的高足),他们都有深厚的汉语基础,且多数熟悉于西洋文学(尤其是英美文学),掌握了西方文学批评的观点和方法。由于各个学者有不同的师承,有不同的文学造就,他们能不守成说,不囿成见,往往独树一帜,从各方面来品赏和批评唐代诗人和诗歌,所以可以说,美国近年对唐诗的研究,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姿多采的气象。 美国近十年来唐诗研究的另一现象是:研究愈来愈细腻、愈深入,研究的范围包括诗人的生平、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世界观、诗歌的“世界”、诗风、措词风格、句法、意象、象征手法和体系等等。 美国学者似乎暂时还没有注意到声律的研究,对于律诗的平仄律,他们是摸得比较清楚了,但对古诗的音韵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所谓辞的“刚柔”、调的“高下”、声的“轻重”、韵的“清浊”,还有待音韵学家给以帮助。可喜的是这一两年来,一些语言学者已经注意到此了,写有许多值得参考的专题文章。美国学者似乎不耐烦于考证,他们的研究大都依赖中国前辈学者的校证注释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