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温wēn wēn

❶柔和,谦和貌。杜甫《赠郑十八贲》: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尽。权德舆《送别沅泛》:温温禀义方,慥慥习书诗。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温温昔风味,少壮已书绅。
❷和暖貌。皎然《答豆卢次方》:贤士胜朝晖,温温无冬春。

温温

温温

和气宽柔貌。《小雅·小宛》六章: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毛《传》:“温温,柔和貌。”郑《笺》:“衰乱之世,贤人君子虽无罪犹恐惧。”《小雅·宾之初筵》三章:“宾之初筵,温温其恭。”郑《笺》:“温温,柔和也。”孔《疏》: “其宾之初,入门及登堂升筵矣,于时尚温温然其貌和柔而恭敬也。” 《大雅·抑》九章: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毛《传》:“温温,宽柔也。”郑《笺》:“宽柔之人温湿然,则能为德之基。”

☚ 温   渴 ☛
温温6287蘸。吴语。浙江宁波。王鞠侯《宁波歌谣一束》:「酱麻油~怎好吃。」温。闽语。福建厦门〖un55-33 un55〗。

温温wēn wēn

〈形〉
❶柔和,谦和。《诗·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唐]杜甫《赠郑十八贲》:“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尽。”
❷润泽。《荀子·修身》:“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游仙枕》:“龟兹国进奉枕一枚,其色如玛瑙,温温如玉,其制作甚朴素。”
❸暖和。[唐]皎然《答豆卢次方》:“贤士胜相晖,温温无冬春。”

谦和

谦和

谦婉 逊容
忠实谦和:忠和 忠利
宽厚谦和:宽和
态度谦和,接近民众:平易近民
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平易近人 和易近人
 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不为崖岸 不为岸谷 不立崖岸 不立崖堑
 不拒绝与人交往,平易近人:不立町畦
 不孤高拔俗,平易近人:不为崖异 不立崖异
 为人忠厚老实,平易近人:忠信乐易
谦和的样子:温温
(谦逊和霭:谦和)

☚ 和蔼   平易 ☛

润泽

润泽

洇润 洽润 渥润 膏沐
明亮润泽:明润
光亮润泽:油亮
柔和润泽:柔润 柔泽
温和柔润:温润 温濡
秀丽润泽:秀润
饱满润泽:圆润
均匀圆润:匀圆
肥沃润泽:腴润
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雨膏烟腻
肥壮润泽:肥润
浓密而饱满润泽:油油
无穷的润泽:余润
润泽的样子:温温 滋熙
新鲜润泽的样子:鲜润
油光润泽的样子:铄铄
(滋润;不干枯:润泽)

另见:潮湿 润滑 ︱干燥

☚ 润泽   滋润2 ☛

柔和

柔和

和(~风;和平;~暖;~风细语)软(软和;~语;软绵绵) 凯(~风) 柔(柔软;优~;温~;绕指柔) 缓 穆(~如春风) 温(温和) 和 退然
柔和,不猛烈:
轻而柔和:轻柔 叠雪(香罗~)
轻柔的样子:苒嫋
美好柔和:嫣润
鲜艳柔和:鲜柔 鲜温
清新柔和:清润
悠扬柔和:悠柔
婉转柔和:滑柔
纤细柔和:细柔
细柔的样子:芮芮
细柔无力的样子:纤堕 纤惰
柔和而生动:柔活
柔和可爱:柔媚 软美
柔和的样子:旎旎 苒苒 淖溺 淖弱 温温
(温和而不强烈,柔软,软和:柔和)

另见:美丽 柔软 柔顺 强烈

☚ 柔和   柔美1 ☛

湿润

湿润

润(润溽;润湿;滋润) 浥 津(津润) 溽(溽润) 濡渥 洽濡淖泽
温暖湿润:和泽 温润(气候~)
柔软温润:柔滑
清丽温润:清润
柔软,湿润:软湿
湿润的样子:温温 溟溟 沃若 浥浥 渌渌 濡渥 润滋滋

☚ 浸湿   潮湿 ☛

温温

❶心中泛泛,欲吐而不吐。通“蕴蕴”,即胃脘部郁郁不适。

温温wēn wēn

❶和缓;不冷不热。《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凡产妇慎食热药热面,食常识此。饮食当如人肌温温也。”
❷通“嗢嗢”(wawa)。恶心不适之状。《伤寒真方歌括·卷二》:“温温欲吐心下痛,郁郁微烦胃气伤。”

温温

温温读愠愠 (yùn yùn)

【温温】郁闷。
例1 黄帝曰: “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然;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太素·卷十四·四时脉形》)
译文 黄帝说: “秋天应时的脉象有太过与不及,其病证表现怎样呢?”岐伯说: “秋天应时的脉象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郁闷不舒; 秋天应时的脉象不及,则令人喘息,或呼吸短气而咳嗽,气逆于上则出现咳血症状,气泄于下则闻放屁声。”
例2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译文 太阳病病程超过一经已有十多天,胃脘郁闷想吐,胸中痛,大便反变为溏泻,腹部稍胀闷,因气郁而稍有心烦,如在此以前用过大吐大下方法的,可给予调胃承气汤。
例3 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华佗《中藏经·论藏府虚实寒热生死逆从脉证之法》)
译文 心脏有实邪则小便不利,腹部胀闷,身热体重,心胸郁闷想吐,吐又吐不出,气息喘息,不能平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 (结喉旁动脉) 都实大。
例4 防风汤治身体四肢节解如堕脱,肿,按之皮陷,头眩短气,温温闷乱欲吐者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贼风第三》)
译文 防风汤治身体四肢关节松弛,像跌伤脱臼一样,四肢皮肤水肿,以手按之皮肤下陷不起,眩晕、短气,郁闷想吐,乱动。
温温可转为下列各词:
1.声转
(1) 愠愠。《素问·至真要大论》: “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復已萌也。”张景岳注: “愠音酝,又上声,缊积貌。” (《类经》卷二十七第三十二)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第三:“妊娠四月有寒,心下愠愠欲吐,胸膈满,不欲食。”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第七: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普济方·卷二百三十八·鬼疰》: “心中愠愠,如有虫状。”
(2) 郁郁。《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辨可吐病脉证》: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下》: “大杼、心输主胸中郁郁。”《伤寒明理论·厥第三十三》: “邪气客于胸中,郁郁留结,则阳气不得敷布,而手足为之厥。”《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三·伤寒虚烦》: “夫伤寒心烦者,心中郁郁而烦也。”《名医类案·卷七·诸虫》: “心陡然而惊,郁郁不散。” 《外科正宗·妇人阴疮》: “妇人久居寡室,淫火动而又郁郁。”
(3)惋惋。《素问·著至教论》: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4)悒悒。《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第三: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
(5) 蕴蕴。《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心痹候》: “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心痹。”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六: “治心腹蕴蕴然痛方: 芍药、黄芩、朴硝、桔梗、柴胡、当归、升麻。”
(6) 兀兀。《李杲十书·烦躁》: “夫烦者,扰扰心乱,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虞抟 《医学正传·卷三·痞满》: “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宜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名医类案·卷六·首风》: “洁古治一人病头痛旧矣,发则面颊青黄,晕眩,目慵张而口懒言,体沉重,且兀兀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头痛。”李时珍《删注脉诀规正》: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二十·杂证谟·呕吐》:“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胃虚也。”
(7) 渥渥。《景岳全书·卷二十一·杂证谟·吞酸辨证》:“吞酸之与吐酸证有三种: 凡喉间嗳噫即有酸水如酢浸,心嘈杂不堪者,是名吞酸,即俗所谓作酸也,此病在上脘最高之处,不时见酸而泛泛不宁者是也; 其次则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间,时多呕恶,所吐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也; 又其次者,则本无吞酸吐酸等症,惟或偶因呕吐,所出或酸或苦及诸不堪之味,此皆肠中痰饮积聚所化,气味每有浊恶,此又在中脘之下者也。”此“渥渥” 为郁滞之义。
2.叠音为温温液液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第六: “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甘草汤方。”
3.形变为愦愦 《素问·至真要大论》: “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备急千金要方》卷二第二: “阻病者,心中愦愦。”《普济方·卷十三·五邪相干》: “实邪实热相合,愦愦心烦,热蒸不眠。”《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三·伤寒虚烦》: “虚烦之状,心中温温然欲吐,愦愦然无奈,欲其不呕,扰扰乱乱,是名烦也,非吐则不能已。”“温温然” 即 “愦愦然。”《证治准绳·杂病·头痛总论》: “因痰饮而痛者,亦头昏重而痛,愦愦欲吐。” 陶节庵《伤寒六书·卷六·呕吐》: “似喘,心下愦愦,大橘皮汤。”
4.亦可写作单音词 《易夬·九三》: “有愠,无咎。”汉帛书《易》愠作温。《礼记·檀弓下》: “愠,哀之变也。” 《释文》:“愠,庾、皇纡粉反,积也。又纡运反,怨恚也。徐又音郁。”《荀子·荣辱》: “其温厚矣。”梁启雄 《荀子简释》引郝懿行曰:“温与蕴同。蕴者,积也。温,假借字耳。”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第一: “辛走气,多食辛,令人愠心何也?” 《灵枢·五味论》愠心作洞心。
古音温、愠、蕴皆属影母文部,郁属影母物部,愦属见母物部,惋 (影·元)、兀 (疑·物)、悒 (影·缉)、渥 (影·屋)。影疑见邻纽,文物对转,文元旁转,物屋通转。

☚ 脱脱   洒洒 ☛

温温

(~儿)〈形〉温暖;有点儿热。
《金》六二: 我摸他身上还~儿的,也才去了不多回儿。
《醒》七: 身上还~,待我治他一治。
《聊·墙》四: [张大说]只怕是一时昏去,待霎时还醒将过来。[张二说]还~!
<方>今山东威海、牟平话有此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