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泥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泥疗法

治法。用各种泥沙类物质加热后作为介体,接触或涂敷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泥疗法mud-therapy

系热疗法的一种。适用于关节与肌肉的慢性疾病、外伤后遗症、手术粘连、神经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禁用于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骨及关节结核、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极度衰弱等。泥疗温度为38~48℃,每次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治疗中如有严重不适应停止治疗。

泥疗法pelotherapy

系采用各种泥类物质,加热后作为介质敷在身体某一部位,将热传到人体,以达到治疗的方法。其作用主要为温热、机械和化学作用。泥疗具有改善组织营养过程,促进组织再生,促进慢性炎症、瘢痕、浮肿、粘连、浸润、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外伤后遗症、术后粘连等。

泥疗法

泥疗法

以各种泥类物质加热后 (高温矿泥勿须加热)作为介质,涂敷在人体的一定部位,将热传至机体,呈治疗作用的方法,称泥疗法。用于治疗的泥类有淤泥、泥煤和腐殖土等。
治疗用泥的组成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风化、沉积作用等地质学过程和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以及气候的影响,使微粒子状态的物质被水溶解形成不同类型的泥状物质。治疗用泥由四部分组成。
❶结晶体:占泥重量49~92%。是由岩石经风化分解而产生的矽酸盐块和岸边的钙、镁等盐类结晶,经风雨冲洗带入水中,沉积于水底而形成。这些物质主要是硫酸钙、磷酸钙、碳酸钙、磷酸镁、碳酸镁、碳酸铁和直径大于0.001mm的矽酸盐块。结晶体颗粒的直径多为0.001~0.25mm。直径0.001~0.01mm的为细结构;直径0.01~0.25mm的颗粒为粗结构。颗粒愈小,泥质愈好,直径0.01mm以上的泥颗粒超过50%时,称为粗糙泥。直径大于0.25mm以上的泥颗粒重量超过10%时,可降低治疗用泥的可塑性与粘滞性。
❷胶体: 是由铁、铝、矽、钙、镁、锰、磷等化合物和生长在水、泥中动植物体分解形成的有机物质以及胶体物质所吸附的离子和直径小于0.001mm的矽酸盐颗粒等构成,在淤泥中约占4~20%,在腐殖土中可占80%。胶体中属于无机物质者是硫化铁、氢硫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铝、氧化铝、氢氧化锰、氧化锰、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钛和五氧化二磷等; 属于有机物质者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氮化合物,如卵磷脂、脂肪酸、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沥青、橡胶样物质和不吸水的酸性物质等。胶体部分是构成治疗用泥可塑性、粘滞性和温热性质的主要基础。硫化铁与氢硫化铁的含量与泥的颜色有关,硫化铁含量为0.2~0.1%时,泥呈黑色;含量为0.1~0.03%时,呈黑灰色;含量为0.03~0.01%时,呈浅灰色。胶体部分可从天然水或地下水中吸附各种放射性物质,使泥具有放射性。
❸泥浆:由矿物盐类、胶体部分和有机物质的水溶液以及溶解于其中的气体构成,约占泥重的35~97%。盐湖淤泥中的泥浆盐类浓度较高,可达250~300g/L;泥煤中的泥浆盐类浓度较低,含量为0.01~0.05g/L。泥浆的渗透压为0.2~1.0atm,比重约为1.5~1.9。
❹微生物:与形成治疗泥有关的微生物有多种,但在治疗泥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为硫化氢弧菌、脱硫螺菌和各型白硫菌属等。这些细菌处在与空气隔绝的水底泥土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作用从溶于水中的硫酸盐和含硫的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中取得硫放出硫化氢。硫化氢被浅层硫杆菌属吸收,氧化成为硫和硫酸;硫酸与碳酸钠等化合又产生硫酸盐类。大部分硫化氢与铁盐化合成硫化铁。硫化铁暴露于空气中则被氧化形成氧化铁和游离硫,从而使黑色的淤泥变成灰色。泥中的氨也是由有机氮或无机氮经过上述细菌作用而形成。在治疗泥形成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使动植物残渣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分解并形成对治疗用泥理化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的物质。除前述四种成分外,在某些治疗用泥中,尚有维生素、激素、酶、氨基酸、抗生素和噬菌体等生物活性物质。

几种物理介质比重、比热、导热系数、蓄热能比较表


物理介质比重比热(cal)导热系数
(cal/℃·cm·s)
蓄热能
(s)
空气0.240.00006
水(14~15℃)1.01.00.00148
淤泥
泥煤
粘土
石蜡
地蜡
1.20~1.60
1.05~1.15
1.40~1.70
0.9
0.9
0.5
0.8
0.5
0.77
0.8
0.002
0.0011
0.0017
0.0006
0.0004
450
800
380
1196
1875

治疗用泥的理学特性
❶温热性质: 泥的热容量、导热系数和蓄热能,在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比热愈大,蓄热能愈大,导热系数愈低,表现治疗泥的质量愈高。几种治疗用物理介质的比重、热容量、导热性及保温能力如上表。
❷物理机械性质: 主要为可塑性和粘滞性。可塑性的大小以抗剪强度表示。淤泥的抗剪强度为1.500~8000~12,000dyn/cm2,腐殖土的抗剪强度为750~850dyn/cm2。用于治疗最适宜的抗剪强度是1.500~2.500dyn/cm2。为提高疗效,可向抗剪强度高的泥中加入盐水;对抗剪强度低的治疗用泥,可进行脱水。粘滞度,以泊(p)表示。淤泥的粘滞度为6.000~9.800p;泥煤与腐植土的粘滞度为1.400~1.900p。温度升高时,粘滞度降低;温度升高1℃,粘滞度可降低2%。
治疗用泥的理化学与微生物学检查
❶物理学检查:泥的颜色、稠度、气味;比重(20℃时);比热(cal);导热系数(cal/℃·cm·s); 蓄热能(s);抗剪强度(dyn/cm2);粘滞度(p)。
❷化学成分检查:泥浆中的化学成分,水(%);酸碱度(pH);溶解的盐类(%)、有机物质以及溶于泥浆中的气体。固体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晶体(%)、亲水的胶体(%)、干燥残渣(105℃烤干)(%)。此外,尚须检查放射性物质、维生素、激素、酶和氨基酸等。
❸微生物学检查:一般认为治疗用泥中,不允许含有致病菌,但由于自然泥源均与外界的复杂环境接触,无法避免致病菌的污染,因此须限制在一定数量。治疗用泥的细菌学检查标准如下表:

治疗用泥的细菌学检查标准


细 菌可用于治
疗的指标
不可用于
治疗的指标
1g新鲜泥中好气性菌数量
大肠杆菌滴定度
产气荚膜杆菌滴定度*
<500,000
>10
>0.1
>500,000
<10
<0.1

*如系有毒性产气荚膜杆菌,滴定度>0.1,亦不可用于治疗。
治疗用泥的分类
❶淤泥:多存藏于海湾、海河口三角地带、矿泉底、盐水湖底和沼泽等处。是由淤积泥、动植物残渣、藻类、水草和甲壳类等经复杂的理化过程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而形成。淤泥的外观呈灰黑色或蓝黑色,断面有光泽呈油胶样,有明显的硫化氢味,粘附在皮肤上不易洗掉。由于其中无机成分含量较多,故又称无机淤泥。在淤泥中,结晶体部分约占泥重的20~50%,胶体和有机物质为2~9%,泥浆为50~60%。在淡水淤泥中,泥浆盐类浓度只是几mg/L,而盐湖淤泥泥浆中的盐类浓度可高达250~300g/L;泥浆的渗透压为0.2~1.0atm;比重约为1.2~1.6。淤泥的酸碱度(pH)为6.0~8.0;比热为0.5cal左右;导热系数为0.002cal/℃·cm·s; 蓄热能约为450s; 抗剪强度为1.5000~8.000~12.000dyn/cm2;粘滞度为6.000~9.800p。
❷腐殖土: 是淡水湖沼中的粘土、砂粒、动植物残渣,在缺氧的情况下,经硫还原杆菌与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分解形成。外观呈橄榄色和咖啡色胶冻样。由于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又称有机泥。在潮湿的腐殖土中,结晶体占1~2%,有机物质和胶体成分约占5%,含水量90~97%。在干腐殖土中,结晶体占30%左右,有机物质和胶体成分为70%,多者可达80%。抗剪强度为1.400~1.900dyn/cm2; 粘滞度为1.400~1.900P;比热接近1.0cal;导热系数低于淤泥;蓄热能大于淤泥。
❸泥煤:在潮湿的沼泽地区,各种植物残渣,在乏氧的情况下,经各种微生物长期作用而形成。外观呈暗褐色,无光泽,味涩,呈面团样,干燥时变脆。泥煤中的有机物质和胶体成分含量高于淤泥,是一种有机泥与无机泥混合型的治疗用泥。在泥煤中,结晶体约占10%左右,有机物质和胶体占20~30%,水分约占70%。在泥煤泥浆中,盐类浓度为0.01~0.05g/L;比重1.05~1.15; pH1.5~8.5; 比热约为0.8cal; 导热系数0.0011cal/℃·cm·s; 蓄热能为800s左右;抗剪强度为1.400~1.900dyn/cm2; 粘滞度为6,000~9,000p。
治疗用淤泥的选择标准 外观,黑色或黑灰色,呈硫化氢气味,触之柔软。含水量不低于37~40%,不高于65~70%。直径大于0.25mm的盐类结晶,不多于5%。抗剪强度1,500~2,000dyn/cm2。粘滞度6,000~9,000p,比重1.2~1.6。比热0.4~0.8cal。蓄热能不低于300~400s。有机物质含量不低于1~2%。
治疗作用基础
❶温热作用:泥的热容量虽较小,但由于导热性低保温能力大,故经加热后用于治疗时,具有明显的温热作用。
❷机械作用:泥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粘滞度和较大的比重以及泥类分子运动与皮肤之间产生摩擦与压力而呈现机械作用。
❸化学作用: 泥中的盐类物质、有机物质、胶体物质、挥发性物质、气体、维生素以及一些类激素样物质,可呈化学作用。此外,泥中的放射性物质和抗菌素等亦具有一定的作用。
生理和治疗作用 在泥疗作用的局部,可见皮肤充血,前毛细血管与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血循环的阻力降低,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从而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同时可影响和改善心肌的收缩能力和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泥中的铁、单宁酸、铅等物质具有收敛作用; 二价铁有触煤作用; 氯化物可促进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治疗用泥作用于皮肤表层产生的类组织胺样物质可引起全身性反应。由于机体吸收一定的泥温和泥中的钙、镁、钠、硫等物质可影响体表散热,可使体温呈一时性上升2℃左右。泥疗可提高机体的代谢和氧化过程,作用于肝区时,能改善机体合成蛋白的功能。泥敷胃区,可改善胃液、盐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在血液方面,于泥疗开始时,可见白细胞减少而后增高;泥疗可提高血凝系统的功能;对血液中酶的活性具有正常化的作用。对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开始时使之降低,而后则能使之提高,且低温泥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大于高温泥疗。对胃的运动功能和肠的吸收功能有使之正常化的作用。泥疗可使瘢痕、浮肿、粘连、浸润等消散吸收,并具有消炎、镇痛和缓解痉挛作用。
加热方法 泥的加热方法很多。常用的是以高压蒸气或水溶器的方法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一般不得超过60℃,温度过高可影响泥的胶体性能。在阳光充足的地区,亦可在室外利用日光的辐射能使泥加热。进行体腔治疗时,须进行高温加热消毒,以防感染。如进行冷泥外敷治疗,则不加热。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不同,区分为全身泥疗、局部泥疗、体腔泥疗与电泥疗等各种方法。
全身泥疗 可分为全身泥浴和全身泥敷两种方法。在全身泥敷中,因治疗用泥加热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日光加热全身泥敷法和人工加热全身泥敷法。全身泥疗时,泥作用部位应限制在胸部乳头高度,在前额及心区须做冷敷。全身泥浴的温度为34~37℃,全身泥敷的温度为37~42℃,治疗时间均为15~20分钟,隔1~2天治疗1次,每疗程10~15次。
局部泥疗 可分为局部泥敷、局部泥浴、泥罨包和间接泥疗等。局部泥敷是以泥饼置于治疗部位,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可区分为耳部、领区、腰腹部、短裤式、腰与下肢部、脊柱部、关节部以及手腕部集体泥疗等方法。局部泥浴是用水将泥调稀,在特制的木盆或瓷盆中,用以治疗手、前臂、足及小腿等部位。泥罨包法是将热泥装入布袋中,贴敷于患部的治疗方法。间接泥疗法是将泥置于病变附近而不直接放在病变部位上的治疗方法。局部泥疗的温度,对体质较好而无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障碍的病人,可用42~48℃;对虚弱病人宜用37~42℃; 做为凉泥治疗时,可用32~33℃。治疗时间,20~30分钟。隔日1次或连续2~3次,休息1天。每疗程15~20次。
体腔泥疗 应用经高温消毒并冷却到所需温度的泥,借助于不同形式的填入器具,将泥送入阴道或直肠中进行治疗的方法。阴道体腔泥疗的温度为46~50℃; 直肠体腔泥疗的温度为40~48℃。治疗时间为30~60分钟。隔日1次。每疗程15~20次。
电泥疗 是在局部泥敷治疗的同时并用直流电、中波透热、短波(感应热)、直流中波透热、直流短波的治疗方法。电泥疗法,可加强泥疗的化学与温热作用。泥疗结束后,应以温水冲洗;阴道体腔泥疗后,应以2~3%盐水或低浓度过锰酸钾水冲洗 (避免让病人加腹压排出泥栓)。治疗结束后,病人应卧床休息30~40分钟,并注意避免着凉。
主要适应证 风湿性关节炎、脊髓外伤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神经炎、神经痛、周围神经外伤后遗症、骨折愈合不良、慢性肌炎、慢性皮肤溃疡、瘢痕和瘢痕挛缩、腹腔粘连、慢性盆腔炎等。
禁忌证 结核病、心脏病代偿功能不全、消耗性疾病、肿瘤、出血倾向等。
☚ 传导热疗法   石蜡疗法 ☛
000155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