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脑功能与生物活性物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脑功能与生物活性物质 脑功能与生物活性物质神经系统由无数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神经细胞都是独立的,互相之间没有原浆的联系。每个神经细胞不只是结构单位,也是营养单位和生理功能单位。神经细胞表现出来的一切兴奋、传导和整合等功能特性都是神经细胞的功能。 β-内啡肽的作用和脑啡肽相似,其镇痛及麻醉效应比脑啡肽更强,而且持续的时间也长。脑室注射脑啡肽,其作用可持续15~20分钟,而β-内啡肽却可持续2小时以上。脑室或脑内注射β-内啡肽,对神经系统除有镇痛效应外,还影响下丘脑的分泌、体温调节、饮食行为,引起失眠、抑制呼吸、抑制胃肠活动等。动物延髓池注射β-内啡肽,可引起强直、木僵、抽搐等动作。β-内啡肽亦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此外,脑啡肽和内啡肽对许多激素的分泌都有调节作用,如垂体前叶激素、催乳素、生长素、促黄体生长激素等,功能极为复杂。 7. 强啡肽:为32肽,其结构为: 用对豚鼠回肠肌收缩的抑制作用强弱为指标测得其活性比亮-脑啡肽高700倍。强啡肽的活性可完全被钠咯酮拮抗,而亮-脑啡肽只能被拮抗1/3。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都和针刺镇痛、针刺麻醉有密切关系。针刺过程可引起类吗啡肽含量增加。 垂体肽类 1. 催产素:为八肽,以半胱氨酸计算则为九肽,其结构为: 2. 后叶加压素: 又称抗利尿激素或加压素。为九肽,其结构为: 3.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已发现有α、β、γ、δ四种促黑激素。α-MSH为13肽,其结构以骆驼为例为: β-MSH在动物如猴、牛、猪、骆驼等都为18肽,只个别氨基酸有差异,如猴的结构为: 牛的结构在N-端第二个氨基酸以丝氨酸取代谷氨酸,第六个氨基酸以赖氨酸取代精氨酸,其余结构皆同。而人的β-MSH为22肽,除C-端18个氨基酸与猴的β-MSH完全相同外,在N-端又增加了四个氨基酸,为丙—谷—赖—赖。 γ-MSH为12肽,其结构为: MSH为脑下垂体中叶激素 α-MSH存在于与体温调节有关的部位,包括下丘脑前部和膈区。在机体发热时,膈区的α-MSH含量升高,而弓状核的α-MSH含量却下降,表明α-MSH由弓状核中的胞体通过轴浆运输到神经纤维。α-MSH的退热作用比扑热息痛强2500倍 (重量比)。β-MSH有刺激黑色素扩散及生物合成的作用。M-SH的释放受促黑素激素释放激素和促黑素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的控制。 4. 促黄体生成激素(LH):为含糖蛋白质,其蛋白质分子由不同亚基组成。不同种属动物的氨基酸组成有较大差别。羊LH的α-亚基由96个氨基酸组成,而猪的α-亚基由90个氨基酸组成,但其中有某些肽段之氨基酸顺序基本相同。猪的β-亚基由119个氨基酸组成,而人的β-亚基由115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1~17氨基酸肽段中,有三个氨基酸不同,第23~28氨基酸肽段完全相同,第31~39氨基酸肽段中只相差一个氨基酸,第47~54氨基酸肽段中,有两个氨基酸不同。猪的第68~101氨基酸肽段和人的第67~100氨基酸肽段除有5个氨基酸不同外,其余氨基酸完全相同。促黄体生成激素属脑下垂体前叶激素,有刺激性腺,使睾丸的间质细胞及卵巢分泌激素,促成黄体生成的作用。 5. 促卵泡激素(FSH):为含糖蛋白质,其蛋白质部分由不同亚基组成,不同种属动物其亚基的氨基酸数目及组成均有差异。 人的促卵泡激素α-亚基由92个氨基酸组成,β-亚基由118个氨基酸组成。猪的β-亚基由107个氨基酸组成。人和猪的β-亚基中第8、9氨基酸相同,人的第34~44、49~51、63~107氨基酸肽段依次与猪的35~45、50~52、64~108氨基酸肽段几乎完全相同。 促卵泡激素属垂体前叶激素,其作用是促进产生精子及卵子,并促进卵巢发育。 6. 催乳激素: 为具有199(猪、牛)或198(羊)个氨基酸的多肽,猪和牛的199肽中有31个氨基酸不同,其余皆同。羊的198肽中,除比猪和牛的少一个亮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序列皆同。 催乳激素为脑下垂体前叶激素,有刺激乳腺分泌的作用。它的分泌受催乳激素释放激素(PRH)的支配。 7.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为39肽。牛和羊的A-CTH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人的和牛、羊的只有第33位的CTH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人的和牛、 羊的只有第33位的一个氨基酸不同(人为谷,牛羊为谷酰),其余部分完全相同。牛、羊ACTH的一级结构为: 8. 促甲状腺激素 (TSH):为含糖蛋白质。其蛋白质分子含有α及β亚基。猪的TSH β-亚基有112个氨基酸,而牛的有113个。其中除少数氨基酸有差异外,绝大部分氨基酸相同。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有促进甲状腺发育及分泌的作用,还可促进cAMP的形成,从而激活脂肪组织三酰甘油脂酶的活性。 9. 生长激素(GH):人和牛的生长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N-端为丙氨酸,C-端为苯丙氨酸。生长激素的作用较广,有促进生长,促进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脂肪分解的作用。 下丘脑肽类 1. 促黑激素释放激素(MSHRH):又称促黑激素释放因子,有促进促黑激素释放的作用。 2.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激素(MRIS):有两种形式。M-RIH-Ⅰ为三肽,其结构为:脯—亮—甘—NH2。MRIH-Ⅱ为五肽。MRIH-Ⅱ的活性是MRIH-Ⅰ的千分之一。有对抗氧化震颤素(一种中枢内乙酰胆碱M型受体激动剂)引起的震颤作用。能减轻震颤麻痹症。这些作用与促黑激素本身无关。 3. 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 为10肽,其一级结构为: 焦谷—组—色—丝—酪—甘—亮—精—脯—甘—NH2。无种属特异性。有调节性行为、促进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和对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 4. 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GHRIH):又称生长抑素。为14肽,其一级结构为: 其后又发现25肽的生长抑素和28肽的生长抑素。无种属特异性。其作用除广泛地抑制多种激素包括上述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外,还有镇静、安定、减少自发性运动、促进食欲等作用,抑制下丘脑、脑干、小脑、大脑皮质等的电位发放,促使脑中AMP增加。 5. 生长素释放激素(GRH):人的生长素释放激素为44肽。其结构为: 6. 催乳素释放激素(PRH):为多肽,有促进催乳激素自脑下垂体分泌和释放的作用。 7. 催乳素释放抑制激素 (PIH,PRIH):多肽。与催乳素释放激素相拮抗,有抑制其分泌和释放的作用。 8. 促卵泡激素释放激素 (FSHRH): 多肽,有促进卵泡激素释放的作用。 9.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又称促皮质释放素。多肽,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的作用。 10.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多肽,其作用为控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肌肽 最初在脊椎动物肌肉中发现。后发现于嗅神经,属嗅神经肽。为二肽,其结构为:L—组—β—丙。与嗅觉神经元的神经传递有关。 脑-消化道相应的肽 许多肽首先发现于消化道,后来又在脑中发现,统称为脑-消化道肽。但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许多在脑中发现的肽也在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组织中发现。因此脑-消化道肽这一名称并不严格,例如P物质原属此类肽,但现已证明,其在脑中广泛存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重要作用,故又将其列为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肽。除P物质、神经紧张肽、血管紧张肽已于前面介绍外,再列举一些属于脑-消化道的肽类如下。 1. 胃泌素:已发现具有不同肽链长度,人的胃泌素一般为17肽,胃泌素Ⅰ的结构为: 另一种称为大胃泌素Ⅰ由34个氨基酸组成,其结构式如下: 2. 胆囊收缩素 (CCK):亦为具有不同长度的多肽。最早分离的为CCK-33,为具有33个氨基酸的多肽链, 其结构(猪)为: 此外还有C末端片段,CCK-12、CCK-8、CCK-4等。更长的CCK-39,在CCK-33的N-端还有6个氨基酸的肽段,即酪—异亮—谷酰—谷酰—丙—精。CCK存在于十二指肠,在新脑皮质、海马、杏仁核、下丘脑及脊髓等处含量都较高。该物质有使神经细胞去极化的作用,并伴有随后兴奋的明显增强,对由谷氨酸引起兴奋的细胞有去极化作用,还可降低膜电位。对中枢有抑制摄食作用。对吗啡的麻醉效应有拮抗作用。 3. 血管活性肠肽(VIP):为28肽,其结构随不同种属而略有不同。人、猪、大鼠的序列完全相同,其结构如下: 发现于胃肠道及大脑皮质、下丘脑等处。有抗颠痫等作用。在脑中已测得血管活性肠肽的受体。在消化道内由小肠和结肠粘膜分泌,其功能为抑制胃粘膜分泌胃蛋白酶及H+,刺激胰腺及肠粘膜分泌HCO-2,抑制胃及胆囊的运动。 4. 胃动素:又称为饥饿激素,为22肽,其结构为: 蛙皮素 为14肽,发现于欧洲蛙皮,也存在于脑中,其结构为: 舒缓激肽 为九肽,其结构(牛)为:精—脯—脯—甘—苯丙—丝—脯—苯丙—精。为胰蛋白酶作用于血浆球蛋白释出的物质。在脑中也存在。 脑内的肽不仅如上所述。例如脑内还有与记忆、睡眠等行为有关的肽类详见“学习、记忆、睡眠等的分子基础”条目。 近年来新脑肽仍在不断发现,对已知脑肽生理功能的研究,也有许多新的发展。 ☚ 维持脑活动的能量来源 脑的机能活动和代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