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脑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脑组织,称脑出血。有外伤性脑出血和非外伤性脑出血。后者又叫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其病因,2/3以上是由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其他病因还有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各种出血性疾病和脑肿瘤的侵蚀等。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时,每因血压骤然上升,致使病变血管破裂出血。脑出血中有80%是大脑出血。症状是发病突然,剧烈头痛,迅速陷入昏迷。出血多在内囊部,血液可破人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有的在短时间内即可死亡。即使度过危险期,有关肢体也将瘫痪。桥脑出血约占8%,突然发病后即陷入昏迷、高热。因桥脑靠近延髓,予后不良,每因压迫生命中枢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小脑出血约占5~10%,多在夜间发病,重症小脑出血于24小时内急死者约占半数,直接死因多是颅后凹内压增高,小脑枕大孔疝。多为明脑出血的原因,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解剖,如高血压病时的脑出血,除脑血管硬化外,全身必有高血压心血管病的一系列病变。确诊原发性脑出血时,必须注意检查有无头皮、颅骨损伤,硬脑膜外出血及脑挫伤等,以排除外伤性脑出血。在脑出血突然发病时,由于意识丧失,有可能受到意外伤害,如跌倒、坠落或被车撞致伤;有的是在外伤情况下诱发脑出血。所以在鉴定中必须全面检查,结合案情综合分析,弄清伤与病的因果关系。也有这样的情况,即脑出血后由于意识丧失,吸入呕吐物窒息或继发吸人性肺炎而死,也有落入水中溺死者。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脑实质内的出血叫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可由脑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坏死、破裂而造成,其中以动脉出血最为重要。病因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血管畸形而致出血。高血压造成的出血可占脑出血的2/3,出血位于脑组织局部,形成血肿,使脑组织受压、推移、软化、坏死及脑水肿等,有的出血可侵入内囊、丘脑、可破入侧脑室,使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以基底节为最多,其次为丘脑、桥脑和小脑。临床表现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尤其50岁以上居多,既往可有高血压病史,常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起病急骤,往往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症状由出血部位、范围大小而定。发病时可有剧烈的头痛,随即频繁呕吐,继之意识模糊,很快转入昏迷。呼吸深沉带鼾声,重者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脉缓慢而有力、面部潮红或苍白、大小便失禁、血压升高、抽搐等。如脉转快、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则为垂危表现。 脑出血 脑出血脑出血或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原因。长期的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此外,脑内动脉壁较薄,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出的深穿支呈直角,这种解剖结构在任何血压骤然升高的情况下,可使该小动脉破裂出血。约70~80%发生在基底节区即内囊出血,其次是脑叶的白质出血,桥脑出血和小脑出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高血压患者在用力,激动等情况下,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以及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一般在23.9/14.6(180/110mmHg)以上。多数病人脑膜刺激征阳性。由于老年人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脑神经细胞代偿能力也差,所以当发生脑出血时,可能相对头痛较轻,意识障碍程度较重,亦可能出现精神症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也较中年人为重。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考虑有发生脑出血的可能,此时患者及家属切不可惊慌失措,而应让患者平卧或侧卧,头略高,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及呕吐物,及时送往附近医院就诊。颅脑CT检查早期即可显示有无出血以及血肿的大小、部位,是否破入脑室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和是否采取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证据。脑出血是一种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老年人多发病,因此预防脑出血的发生就有更重要的意义。控制高血压,增加血管弹性是防止脑出血的重要措施,避免任何可以引起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例如:突然用力、过度激动、兴奋、悲伤、生气,长期紧张、体力过劳和大便秘结等都可致使脑出血的发生。 ☚ 脑血栓形成 颅内血肿 ☛ 脑出血 脑出血本病又称脑溢血,系指因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其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可由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先天性、细菌性或霉菌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血液病,脑动脉炎以及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病因所引起,但以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症所致者最常见。因动脉硬化可使血管管壁发生纤维化和透明性变,内弹力层破坏,甚至管壁部分坏死,导致血管管壁脆弱或微小动脉瘤形成。战时,由于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常易在原有高血压的基础上引起血压的急剧升高,当超过了血管管壁和动脉瘤对血压的承受力时,即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故脑出血在战时亦为多见。在颅脑损伤时的暴力亦可直接引起脑深部的血管麻痹或血管壁的坏死,当血压骤然上升过高时,亦可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且多于伤后数天至一月内突然发病。这种外伤后迟发性脑出血可发生于外伤着力点的同侧或其对冲部位,且以额、颞叶最多见。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多见于大脑半球底节、内囊和外囊部位,系因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之一的豆纹动脉较易破裂之故,出血亦可见于大脑半球诸叶的白质和半卵圆中心、桥脑和小脑等处。如出血破入脑室或脑蛛网膜下腔,可导致继发性脑室与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但一般较多并形成包囊,直接损伤和压迫周围血管和脑组织,再因颅内压力增高而导致脑疝的形成与继发性脑干损伤,促进病情进一步加剧。 本病多见于平时患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小时可有头痛、头昏、头晕或肢体麻木无力、言语困难等先驱症状。起病急骤,常在用力过猛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以剧烈头痛突然起病。临床症状视出血的部位、数量和速度而定,并可概括为脑实质破坏症状和颅内压力增高症状两类。 底节内囊型脑出血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侧型(内囊内侧丘脑出血)、外侧型(内囊外侧壳核、外囊与屏状核一带出血)、混合型(内、外侧型的混合,往往是外侧型向内扩展的结果)。以外囊部位出血最多见,而内囊出血多系邻近部位出血的扩延。内侧型和外侧型出血在临床上均可产生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三偏症状)等局灶症状。如系优势半球出血尚可伴有失语,如血液破入脑室与脑蛛网膜下腔时可有脑膜刺激征。内侧型出血常易破入脑室,损伤下丘脑和脑干上部,故发病后患者常迅速意识不清,昏迷较深,颜面潮红,呼吸急促有鼾声,血压急剧升高,脉搏慢而充实,常有呕吐与小便失禁,病灶对侧呈弛缓性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早期双侧瞳孔缩小,如形成颞叶沟回疝时,病灶侧瞳孔散大,严重病例因出血直接损害下丘脑与脑干的重要结构,或因急剧的颅内压力增高引起颞叶钩回疝而导致下丘脑与脑干损害时,昏迷可逐渐加深,体温升高,双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血压下降,出现潮式呼吸,并常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如病情好转,则意识逐渐恢复,局灶性神经损害体征转为突出,如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以及病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与同向偏盲。脑脊液多呈血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尿糖多呈阳性,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外侧型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常较内侧型者为轻,偏瘫等神经体征却较显著。病情较轻者,数日后可逐渐好转。如病灶逐渐向内侧扩延,病情可逐渐恶化,昏迷亦逐渐加深。 大脑半球白质型脑出血 此型出血的早期定位诊断常较困难。如出血部位较表浅并已破入脑蛛网膜下腔时,神经症状较局限(如单瘫、失语等),脑膜刺激征较明显,意识障碍较轻,脑脊液内含血量较多。 桥脑型脑出血 此型出血常因基底动脉的分支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多发生于桥脑被盖部,因桥脑腹侧有较多交叉纤维,阻力较大,故出血易从背侧破入第四脑室。发病早期,可见到交叉性麻痹,随着出血的扩展而很快发展为双侧肢体的瘫痪,双侧瞳孔显著缩小,并常出现高热。因出血损害了网状结构,一般昏迷较深,病死率较高。 小脑型脑出血 此型出血多因小脑上动脉分支的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出血多见于小脑半球,常易破入第四脑室,损伤脑干和并发小脑扁桃体疝。临床上多表现为突发性后头部疼痛、眩晕、呕吐,迅速陷入昏迷,四肢松软,无明显偏瘫。生前常难作出明确定位诊断,故病死率很高。部分患者由于昏迷进展较慢,有时可查得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腱反射低下等小脑损害体征,这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当脑出血患者意识恢复后,又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病灶侧瞳孔散大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新的局限性神经体征时,多提示在原出血部位可能有血肿形成。 根据发病年龄、既往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史,发病急骤,意识障碍与偏瘫等神经体征,常可作出诊断。对由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出血,可根据其原发病史及其临床特点,予以推断。个别病例,必要时可考虑头颅CT或腰穿检查,以协助诊断。此外尚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及其他脑血管病相鉴别。 急性期的治疗,应抓紧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❶防止再出血。绝对卧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兴奋躁动或头痛较剧者,及时给予适量镇静、止痛剂。如血压过高,可酌情给予降压药,但降血压不宜过速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止血药一般在急性期多短期应用。 ❷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故应选用甘露醇、山梨醇或速尿等利尿脱水剂。用药期间,应注意避免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紊乱。如患者已有全身性脱水,应先予以纠正以后再行脱水治疗为宜。如病员有发绀,可予鼻管吸氧。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深在不易吸出时,应早期气管切开。如体温升高,可在头颈、腋窝与腹股沟等部位放置冰帽、冰袋进行降温治疗,以增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❸防治各类并发症:脑出血可引起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多系统的并发症,促使原发病的不断加剧,严重者可危及病员安全。故应随时注意和及时防治,为脑出血的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❹手术治疗:小脑出血时,如能立即手术治疗,一般效果较好。全身情况较好的大脑半球出血,如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经头颅CT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有脑内血肿者,应争取在脑疝前期或超早期进行开颅探查和血肿清除术,通常以外囊型出血的手术效果较佳。 恢复期的治疗,主要在于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和失语者的言语训练,同时配合理疗、体疗、针刺和活血化瘀性中药治疗,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和防止畸形的发生。 ☚ 散发性脑炎 外伤后迟发性脑出血 ☛
脑出血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大块出血,多数发生在大脑半球,少数原发于桥脑和小脑,脑出血是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病因 (1)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多数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并存,单纯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脑出血者较少。 (2) 脑内动脉瘤主要是先天性动脉瘤,少数是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菌病性动脉瘤和外伤性动脉瘤。动脉瘤经血流旋涡和血压的冲击,常在其顶端增大、破裂。 (3) 脑内动静脉畸形的管壁发育异常,尤其是静脉,故较易出血。 (4) 其他脑动脉炎,引起管壁坏死出血;脑瘤细胞侵袭血管或肿瘤组织内的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如胶质瘤、黑色素瘤,或转移癌;血液病的出血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友病等;另有用抗凝剂、溶血栓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亦可并发脑出血。 发病机理 持续的高血压可使脑小动脉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多数是由于这些脑内小动脉的破裂,如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和小脑的齿状核动脉等。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都是由动脉主干直接发出的小分支,它们接受的压力高,在高血压时尤为明显。这些小动脉硬化,使血管阻力增大,可引起小动脉壁缺氧、代谢障碍和纤维坏变。在此基础上继发管腔扩大,甚至形成小动脉瘤。在用力、激动或血压骤然增高时可导致破裂出血。此外,脑内动脉壁的中层肌细胞少,外膜结缔组织不发达,且无外弹力层,即脑内动脉壁薄,这是脑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内脏器官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病理 脑出血原发于大脑半球的约占80%,主要发生于底节附近,少数可发生于额、顶、枕或颞叶。原发于脑干和小脑的约占20%。 底节附近的出血按其与内囊的关系可分为: ❶外侧型出血位于外囊、壳和带状核附近。 ❷内侧型出血位于内囊内侧和丘脑附近,血液常破入第三脑室和侧脑室,可直接破坏丘脑下部和中脑。 ❸混合型常为内侧型或外侧型扩延的结果,出血范围较大。 出血侧脑半球因出血和周围水肿,体积增大,向外侧移位,引起颅内压增高,影响颅内血液和脑脊液循环,使脑水肿加重,并可导致天幕疝、枕大孔疝或继发脑干出血。 原发性脑干出血好发于桥脑被盖部,小脑出血多发生于小脑半球。桥脑和小脑出血常可破入第四脑室。 脑出血恢复期,血块和被破坏的脑组织逐渐被吸收,小者形成胶质瘢痕,大者形成中风囊。 临床表现 脑出血发病年龄常在50岁以上,多数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少数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和口齿不清等前驱症状。多在活动中发病,大便、过劳、兴奋、激动可成为发病的诱因。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两类: ❶全脑症状系由于出血、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所致,如头痛、呕吐、嗜睡和昏迷等。 ❷局灶症状,为出血破坏脑实质的症状,如中枢性偏瘫、面瘫、舌瘫、交叉性瘫痪、失语和感觉障碍等。轻症脑出血,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局灶症状容易发现。重症脑出血,发病急,昏迷深。四肢弛缓或表现去大脑强直状态,局灶症状常被掩盖或不易发现。按脑出血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急性期 (1) 底节附近出血可分为轻症和重症。部分轻症亦可发展为重症,即进行性脑出血。 轻症多属外侧型出血,除少数有前驱症状外,多突然头痛、恶心或呕吐,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病灶对侧出现中枢性偏瘫或不全偏瘫、面瘫和舌瘫、瘫痪侧肢体多可引出病理反射,亦可出现半身感觉减退,如有两眼凝视,多数偏向出血侧。如优势半球出血,可伴有失语、血压高,脉洪大有力。如治疗1~2天不再发展或有所恢复,多可过渡到恢复期。 重症多属内侧型或混合型,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昏迷快而深,呼吸有鼾声,反复呕吐。如呕吐咖啡残渣样液体,多系丘脑下部障碍产生的胃粘膜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这种病例,尚可出现白细胞增多、血糖增高、面部潮红或多汗,以及体温调节障碍等症状。或两侧瞳孔不等大,出血侧瞳孔散大,或先缩小后散大,都是天幕疝的表现。昏迷不易肯定为何侧瘫痪时,可借助以下方法检查: ❶压迫眶上孔,偏瘫侧面肌无收缩反应。 ❷偏瘫侧面颊肌松弛,呼吸时鼓起较显著,并有漏气。 ❸病人仰卧时偏瘫侧下肢和足呈外旋位。 ❹将患者两上肢提起,突然撒手时,偏瘫侧的肢体下落较健侧为快。而极重型脑出血,发病后立即昏迷,四肢弛缓或出现阵发性去大脑强直的脑干症状者,脑出血的部位就很难确定。 查出面神经,外展神经和肢体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核性或核间性眼肌麻痹和共济失调等体征,亦可有听力减退,排尿困难和眨眼动作,经治疗如不继续进展,可过渡到恢复期。重症桥脑出血多为两侧型出血,血液破入第四脑室,病人很快进入昏迷、四肢瘫痪、去大脑强直,呕吐咖啡残渣样液体,两侧瞳孔异常缩小,明显呼吸障碍和高热等,多在数小时到数日内死亡。 (3) 小脑出血:轻症出血主要限于小脑,常以眩晕、头痛和频频呕吐起病,可无瘫痪。如无明显意识障碍,可查出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等小脑症状。重症小脑出血,血液破入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脑干周周,病人很快昏迷,可有面瘫,展神经麻痹,眼球浮动,瞳孔小或左右不等,后期可出现去大脑强直或肌张力低下,诊断困难,常被诊为脑干出血,大脑半球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超声、颈动脉造影在于排除幕上出血,怀疑有小脑体征者可进行脑室造影或开颅探查。多因急性枕大孔疝而死亡,平均生存3~6天。 (4) 脑室出血: 原发性脑室出血是脑室侧壁脉络丛或室管膜血管破裂出血流入脑室,并不涉及邻近的脑组织。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原发性脑室出血发病急骤,头痛、立即昏迷,无明显偏侧体征,迅速出现丘脑下部及脑干症状,如去大脑强直症状,呕吐咖啡残渣样液体、高热、多汗和瞳孔极度缩小等。脑脊液均为血性,病程短,预后不好,多于24小时或数天死亡。继发性脑室出血,常早期出现偏瘫,而下丘脑和脑干症状则比原发性脑室出血为晚。 恢复期 轻症脑出血偏瘫侧肢体一般先从下肢开始恢复。重症脑出血出血停止,脑水肿消退后,可逐渐清醒,而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言语障碍。但昏迷一周以上者,可能出现去皮质状态或痴呆。 辅助检查 重症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可以增加到1.5万~2万,并可出现蛋白尿、尿糖、血液尿素氮和血糖增加,但均为一时性,可随病情缓解而消退。脑脊液压力一般均增高,多为均匀血性,腰穿应在6小时或1~2天以后进行。重症脑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诊断者,不宜腰穿,以免诱发脑疝和促进死亡。脑超声波检查,应在发病后24小时以内进行,如发现中线波移位,脑出血的可能性远多于脑血管闭塞。脑血管造影检查,可发现大脑前、中动脉走行移位。CT脑扫描可发现脑出血的部位,可鉴别脑梗塞和脑肿瘤,并可认出同时存在的脑水肿和脑移位。 诊断和鉴别诊断 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活动中突然发病、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并有偏瘫等脑局灶症状者即可诊断为脑出血。如为血性脑脊液可进一步证实诊断。但腰椎穿刺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以昏迷为主者应与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低血糖、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颅脑外伤和脑炎等相鉴别。以局灶症状为主者应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脓肿、脑转移癌、脑瘤卒中和硬膜下血肿鉴别。仔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细致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多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首先是抢救生命,其次是降低残废率。 急性期 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以免加重出血。 (1) 轻症:卧床休息、安静、止痛或头部放置冰袋。血压较发病前明显增高者可酌用降压药,降压不宜过急,收缩压不宜降至160mmHg以下,以防脑供血不足。老年患者对冬眠灵可能敏感,不宜使用。 (2) 重症: 威胁病人生命的是出血后并发的脑水肿和脑疝。如能得到控制,则可降低死亡率。故应立即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250ml每6~8小时快速静脉滴注一次。如出现脑疝,用量可加大,间隔时间可缩短,或者直接静脉推注,或将地塞米松10mg加入脱水剂内静脉滴注。亦可用速尿40mg加入50%葡萄糖60ml每6-8小时静脉注射一次,伴糖尿病时禁用葡萄糖。病情稳定后脱水治疗可逐渐停止。连续用脱水药,反复呕吐或出汗较多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病24小时后每天补液量可控制在1500~2000ml,且应注意钾盐的补充和注意心肾功能。3~5天以上仍不能进食者可鼻饲营养,血压明显增高者用降压药,为促进和改善脑代谢可用神经细胞营养剂。昏迷病人必要时给预防量的抗生素。重症脑出血应特别注意护理,病人头部应稍抬高,有呕吐者,头可侧向一方,随时吸出其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清拭口腔,更换体位,以防肺部感染和褥疮。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 脑出血的手术治疗,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天幕疝,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加速偏瘫的恢复。凡一般情况较好,心肾功能无明显障碍和年龄不是过大者的脑出血,符合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❶发病时以偏瘫为主,经内科治疗意识障碍加重,并出现出血侧瞳孔散大,属外侧型脑出血向中线发展的病例。 ❷发病后病情一度平稳或好转,以后再度恶化或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者。 ❸发病时即出现昏迷和偏瘫,相继出现出血侧瞳孔散大,但呼吸循环功能尚好,无明显脑干受压和丘脑下部损害的症状者。 ❹小脑出血。 恢复期 恢复期的治疗主要是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失语者进行言语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以促进瘫痪肢体及言语功能的恢复。恢复期的中医治疗可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为主,可用地黄饮和补阳还五汤加减。 预后 决定于出血部位,损害程度、全身情况和并发症等。轻症脑出血,经治疗后偏瘫可明显恢复,再经休养,有的病人可以恢复工作。重症脑出血死亡率很高,多在病后数小时到数天死于脑疝,昏迷一周以上者死于并发症或遗留后遗症。 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应坚持治疗,定期复查。 ☚ 脑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脑出血 脑出血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乃孜福 代米 地马克,是指因脑血管破裂,突然倒地,半身瘫痪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脑血管破裂所致。除了脑受震荡、外伤、跌打损伤、摔伤外,剧烈呕吐、用力排便、猛抬重物、劳倦过度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高血压老人性交时亦有发生本病的实例。症见起病前有头晕、头痛、乏力、肌肉抽筋等,有些人伴有低烧、脉象迟但有力。发病后突然倒地,很快出现侧瘫,逐渐昏迷,呼吸深重带有鼾音,有的先倒后昏,有的先昏后倒,有的半夜睡眠中发生,有的伴有呕吐;轻者几小时或几天后苏醒,但半瘫难愈,言语不清;重者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治宜急性期镇静凉血,慢性期去瘀补脑为主。有条件从有关静脉中立刻放血,尽量不移动,头置平位,鼾音较重时舌头拉出以免阻塞咽喉发生呼吸困难。苏醒后方用合米日 高孜班 糖膏、谢日比提 海西哈西 糖浆、马欧力 艾赛力 蜜汤等,但绝不能盲目用治疗瘫痪的热性药。 ☚ 抽筋症 赛尔萨木 ☛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脑出血nǎo chū xuècerebral hemorrhage; encephalorrhag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