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昭信股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昭信股票

 旧中国最早发行的国家公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春为偿付中日《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右中允黄思允建议仿外国公债例,发行自强股票,“筹借华款”。经户部议决,定名“昭信股票”,寓“以昭信守”之意。预定发行总额一亿两,面额分一百两、五百两、一千两三种。以田赋、盐税作担保。年息五厘,二十年本利付清。由户部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办理公债发行及偿还事宜。债票准许抵押售卖,但须报局立案。发行后流弊甚多,遭舆论谴责。同年9月清廷被迫宣布除官员仍准请领、官民认定之款约二千万两照数呈交外,民间一概停办。

昭信股票

清政府为偿付对日赔款而举借的一种国内公债,是清政府发行的第2次内债。1898年发行,以田赋、盐税作为担保。发行总额为白银1亿两,票面分100两、500两、1000两3种,年息5厘,分20年还清,股票可以抵押售卖。一人购买债券10000两以上者,酌给官衔。这次募债不到一年便因推行不下而停止,共募款近2000万两,不到计划数的1/5。

昭信股票

昭信股票

中国近代最早发行的政府债券。清政府为偿付对日赔款而举借的国内公债。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行。原定发行总额为库平银一亿两,年息五厘,以田赋、盐税为担保,前十年付息,后十年本息一并付还,票面为一百两、五百两、一千两三种,由户部专设昭信局办理。股票可抵押售卖,但应报户部昭信局立案。清政府要求王公大臣,将军督抚等大小官员“领票缴银,以为商民之倡”。发行中,流弊丛生,遭到社会各界广泛反对,迫使清政府于当年底下令民间停办,官员仍准随时请领。昭信股票总共募款数额未见公布,估计约在一千万两至二千万两之间。

☚ 中国近代内债   民国五年公债 ☛
昭信股票

昭信股票

中国最早发行的近代形式的公债。光绪二十四年( 1898 )清政府因《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即将到期,举借外债恐列强争欲抵借, 而发行的内债, 总额共1 亿两, 面额分1 00两、500两、1 000两三种, 名 “昭信股票”; 年息5厘, 20年还清, 前10年付息, 后10年本息并还。户部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 办理公债发行及偿还事宜。清政府要求在京王公大臣, 外省将军督抚以下大小文武官员, 无论现任或候选, “均领票缴银, 以为商民之倡”, 但认购之人不多。各省认购数额最多的不过百余万两,全国募得之数不到2 000万两, 而且吏胥趁机勒索催逼, 流弊丛生。清政府不得不在9月7日宣布“一概停止劝办”昭信股票。

☚ 公债   台湾事业公债 ☛
昭信股票

昭信股票

清政府为了向日本帝国主义支付由《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于1898年2月(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开始发行的一种公债。之所以称之为“昭信股票”,一是由于当时证券筹资方式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入中国不久,股票与债券不分,更谈不上严格界定,那时只将股票作为银票的对应物,认为对借款者来说,“股票胜于银票”,因而将实际上是债券的东西也叫做股票;二是当时清政府鉴于以往“集股之举,惯于失信”,所以特别强调此次“因国计自强派股,皇上昭示大信”,因而冠之以“昭信”。昭信股票是由清廷大臣右春坊右中允黄思永于1898年1月提议,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根据皇帝的批示,于同年2月拟定具体方案并设立具体经办机构——昭信局(各地设昭信分局)后陆续发行的。户部为此还制定了《给发昭信股票详细章程》。文献记载,昭信股票的计划发行额为白银1亿两,面值分三种:票面值100两的印制50万张,计5000万两,面值500两的印制6万张,计3000万两,面值1000两的印制2万张,计2000万两;此项借款以田赋、盐税担保,年息为5厘(5%),分20年还清,前10年只付息不还本,后10年本息并还,为分年还本付息方便,在票面的下半部分设20个小方块,标明年份银数,每年付还一次,裁去一方(这已是典型的息票形式);发行对象为“官绅商民”;“股票”准许“辗转抵押买卖”。从这些内容看,清政府发行的这种“昭信股票”在形式上已经十分接近现代公债了。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利用证券筹资的经济基础,加之清政府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发行中弊端丛生。当时的御史徐道焜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指出了四大流弊:一是使市场流通货币(现银)缺乏,银号钱铺倒闭;二是地方官借机勒索,商民贿嘱求免;三是地方官与承办人员借口运送保管白银而向购买者索取解费、川资(旅费)、铺堂费等,还妄称白银成色不足而发不义之财;四是“驱中国富厚良民,使之尽投洋教”,因老百姓见官吏怕洋人,纷纷入耶酥天主教堂,以求不买股票,避免敲榨勒索。清廷内对上述说法虽有不同意见,但地方官及承办大员“苛派抑勒”“借端殃民”却是公认的事实。因此,昭信股票的发行很快受到舆论的激烈抨击,社会上反对者众,遂于当年9月停止在民间发行,但仍准许官员认购。不过问题并未因此而解决,故不久便停办了。清政府发行昭信股票实际筹得资金不到2000万两白银,连发行计划的20%也未达到。

☚ 息借商款   九六债券 ☛
昭信股票

昭信股票

清朝政府举借的国内公债。中国最早的公债之一。1884年,息借商款失败。1898年,对日甲午赔款第四次付款限期在即,而国库空虚,舍借款无以应急。清政府遂从大臣黄思永建议,向本国官民劝借。借款方式仿洋人分股集资,定期剪息之法,拟借1亿两库平银。规定以田赋和盐税为担保。年息5厘,分20年还清,前10年付息不还本,后10年本息并还。票面分制100两、500两、1000两三种。每票正面下方分20个小方格,分别书明各年应付还银数,每付还一次裁剪一方格。此次借款由户部专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办理; 并规定有劝集商民股款至10万两以上及50万两以上者,准各省将军督抚奏请给奖叙。要求王公大臣、将军督抚、大小文武,候补候选官员带头领票缴银,以为商民榜样。尽管清朝廷用功殷切,终因清统治阶级自上至下腐败至深,在募债过程中任意苛派,倍求勒索,致流弊丛生,遭舆论抨击。结果仅募得债款一千数百万银两,即于当年9月被迫停止向民间募借,只受官员的随时请领。

☚ 机织税   吨税 ☛

昭信股票

清代中国最早发行的近代形式的公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即将到期,清政府欲借外债,又恐为列强劫持,是时右中允黄思永奏言发行自强股票,筹借华款。清政府奏准颁行,名为“昭信股票”。公债发行总额共一万万两,面额有一百两、五百两、一千两三种,年息五厘分二十年还清。股票发行后,绅民反应消极,不久各地又相继发生追逼勒索、计田号派之事。因流弊滋生、舆论诘责,清政府被迫于当年七月宣布停止对绅商士民劝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