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
‘性、道、教’三言,是乃開卷第一義,而一篇之綱領。道之一字,又為三言之綱領。蓋聖人之心,未感於物也,廣大而虚明,絶無偏倚,所謂‘天下之大本’也;及其感於物也,喜怒哀樂之用,各隨所感而應之,所謂‘天下之達道’也。其體也如鏡之明,如衡之平,妍醜也,輕重也,莫能逃於毫髮之間,惟在循率之,品節之,以復其本然之性。書曰‘降衷於下民’,易曰‘各正性命’,其旨深矣。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命於天者謂之性,合乎理者謂之道。推以至於日用事物之間,莫不有當行之路,大而君臣父子之倫,夫婦長幼之序;小而冬裘夏葛、飢食渴飲之類,切不可一日而偏廢也,明矣!傳曰:‘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1]’蓋言‘不可須臾離’之義也。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昔衛武公在輿有旅賁之規,在御有瞽矇之誦,在寢有褻御之箴。其所以戒慎也,恐懼也,亦已周且盡矣,猶且箴儆於國,老愈不倦。抑之詩曰:‘尚不愧於屋漏。’又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操心於不睹之際,持敬乎不聞之中者,實為百代之龜鑒矣。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
子玉趾高,而知驕心之始萌;使者目動,而識彼師之夜遯。幽隱之處,人所不聞而不睹;細微之幾,猶能易聞易睹。幾微之際,不可不察。必也遏人欲於將萌,存天理於本善,慥慥乎持敬之功,孜孜乎思誠之道,恒以‘謹獨’二字作為頂門上第一針者,實是一部惺惺活法。朱子曰‘暗室欺心,神目如電’,又曰‘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莫見、莫顯’之義,於斯備矣。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喜怒哀樂未發處,譬如一潭止水,寂然不動,湛然澄清,是乃未發之中也;及其就濕而流,盈科而進,混混汪汪,放於四海,東流者不復西,南流者不復北,無所乖戾,是乃已發之中也。經曰‘水由地中行’,‘水哉,水哉’,奚取於水哉!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有一家之中,有一國之中,有天下之中,中之體至廣;有天地之和,有陰陽之和,有元氣之和,和之用至著矣。‘喜怒哀樂之未發’也,無所偏倚,言其性之體也;及其已發也,無所乖戾,情之用也。大本也,達道也,孰有以加於此哉!劉子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天下之理備矣。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鄒經云:‘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此乃君子之極功,聖人之能事。約其戒懼之心,極其中而以至天地之位焉;推其謹獨之心,極其和而以至萬物之育焉。是以神鬼和而風雨時,醴泉出而朱草生,器車麟鳯之瑞,紫達平露之類,靡不畢臻者,豈非中和推極之功效哉!西銘云:‘民吾同胞物吾與。’唯大人為能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