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春秋尊王发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春秋尊王发微

宋初孙复撰。现存12卷。该书直求经书微言大义,重在发挥义理,提出了以“尊王”为本的政治道德思想。认为“王者至尊,天下莫得而敌”(《王师败绩于茅戎》);“生杀之柄,天子所持也”(《王札子杀召伯毛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一切“非礼”行为。还宣扬“妇女祸水论”,要求人们以“文姜乱鲁”等史实为鉴。在治经方面,首开宋代义理之学的先河。有通志堂本等。

春秋尊王发微

春秋尊王发微

宋代以义理解经的著作。现存十二卷(原有《春秋总论》三卷,已佚)。宋孙复著。孙复(992—1057),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青年时未考上进士,退隐泰山,聚徒讲学,世称泰山先生。后奉诏为国子监直讲、迩英殿祗侯,官至殿中丞。其学上承陆淳,与胡瑗、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他们以“仁义忠孝之道发于文章为诸儒倡”,“以仁义礼乐为学”,是宋朝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石介推崇孙复说:“自周以上观之,圣人之穷者唯孔子;自周以下观之,贤人之穷者唯泰山明复先生。”(《徂徕先生集》卷十五《与祖择之书》)除《春秋尊王发微》外,孙复还著有《周易口义》,《雎阳子集》,后者已佚,后人搜集遗文,编为《孙明复小集》一卷。
全书阐述《春秋》的“微旨”,就是“尊王”之学。孙复认为,孔子著《春秋》的主要思想,就是正大义名分,反对诸侯专政。“专其笔削,损之益之,以成其大中之法。”他强调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强调天子权力“专而行之”的重要性。他说:“古者诸侯、大夫,冒命于天子,诸侯不得专命。”他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士等有专命专杀之权,“春秋之世,国无大小,其卿、大夫,皆专命之,有罪无罪皆专杀之,其无王也甚矣。”“无王”的表现是,周室东迁之后,诸侯强大,大夫专权,周天子的号令成为一纸空文,西周传统的礼乐制度被破坏殆尽。因此他指出:“春秋自隐公而始者,天下无复有王也。”这种“无王”的生活,将沦于禽兽之列,“十年无王,则人道减矣。”
《春秋尊王发微》强调“王者至尊”。第一卷开宗明义解“元年春王正月”,明确地说:“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为了反对“无王”的现象,就必须“尊王”。他认为,“夫欲治其末者,必先端其本,严其统者必先正其始。元年书王所以端本也,正月所以正始也”。这就是“尊王”的含义。为此就需建立一种以大义名分为标准进行善恶褒贬的体系,“然后大中之法,从而诛赏之”。凡是违反了封建社会等级名分和道德伦理规范的,都要按照一定的褒贬手法,一一宣布其罪状。他还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尊王”的方法,以使诸侯大夫不致无大小尊卑之分而任意破坏传统礼乐制度。
这种正义名分,尊王反霸的要求,实际上是推崇中央集权的封建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为北宋统治集团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春秋尊王发微》是以义理解《春秋》的范例,代表了一种新的治经方法,也即自由解经的方法。摆脱汉学繁琐的章句训诂的束缚,着重发挥义理。孙复“不惑于传注”。主张重新训释六经,考其归趋,推阐微义,成为理学的先驱。黄宗羲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指出:“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代表了前人对孙复及胡瑗、石介在理学史地位上的定评。
有通志堂本,吴兎床有影宋抄本。

☚ 化书   皇极经世 ☛

春秋尊王发微

十二卷。孙复(992—1057)撰。孙复字明复,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宋代著名经学家。孙复曾从宋代著名学者范仲淹受学 (魏泰《东轩笔录》)。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著此书。后因通经术而为范仲淹、富弼推荐,除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官至殿中丞。孙复病,韩琦言于宋仁宗,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孙复家得书十五万言,录藏秘阁。孙复与李觏、胡瑗为后学并称之“三先生”。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学专著。此书上祖唐啖助、赵匡、陆淳废传解注,以经求经,直寻大义之风,又兼宗韩愈排斥佛教,以为佛家是以春秋乱中国之旨,力主“尊王攘夷”。如此书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下云: “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此为尊王。又如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极邢”条下云: “齐桓公每天遂以来二十年”用师征伐皆称人者,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未著,微之也。”而于此言“师”,乃因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渐见,少进之也。”此为攘夷。历来治《春秋》者,皆谓《春秋》一书寓意褒贬。如庄公八年《经》“秋,师还”,《榖梁》以“还”为善辞,而《左传》亦云“君子是以善鲁庄公”,这是褒。又如隐公八年《经》“郑伯使宛来归祊”,《榖梁》以名宛为“贬郑伯、 恶与地”,这是贬。而《公》、《榖》所谓的《春秋》大义,主要也在于褒善贬恶。然孙复发孟子所谓“《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之意,认为《春秋》有贬无褒。如僖公九年九月戊辰葵丘之会,《公》、《榖》根据日月例, 以为是美桓公尊天子。然此书却云:“桓公图伯,由帅诸侯,外攘夷狄,讨逆诛乱,以救中国。经营驰骤,出入上下三十年,劳亦至矣。然自服强楚,其心乃盈,不能朝于京师,翼戴天子,兴衰振治,以复文武之业。前此五年致王世子于旨上,今复致宰周公于葵丘,观其心也盈已甚矣!……此葵丘之盟,桓公之恶从可见矣。”诚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春秋》只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并没有在文词字句中隐寓什么褒贬,诸儒之言褒贬者已属无稽之谈,而孙复所创之“有贬无褒”之说更是臆度妄断。孔氏《春秋尊王发微》首开宋代以苛议说《春秋》之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常秩批评孙复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叶梦得著《石林春秋传》,于诸家义疏多所排斥,但特别反对孙复此书,认为孙复不深于礼乐,故其言多自抵牾,有甚害于经者,虽概以礼论当时之过,而不能尽礼之制,尤为肤浅。尽管诸儒对孙复此书多所批评,但此书在当时影响极大,开了宋学之先河。现存有宋抄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