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报告文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月刊。1980年3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时代的报告》,1984年改为现名。由报告文学杂志社主办,《报告文学》编辑部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刊以刊载报告文学为主兼载散文、回忆录、传记文学等。辟有“来自外国的报道”“外国人看中国”“海外归来”“台湾香港文摘”等栏目。1990年停刊。 ☚ 满族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从新闻报道脱胎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文体,为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及时而迅速地加以表现。允许适当的艺术加工,但不允许虚构。强调新闻性,艺术加工只是为了加强新闻的艺术效果。这种文体是现代政治风云变幻、社会急剧变迁的产物。我国近代在鸦片战争以后,产生了许多记实性散文和战记,都具有报告文学的性质。徐树栋的《偷头记》(见阿英编《鸦片战争文学集》),记叙宁波失陷后,“偷儿”、“窃鬼头(英国侵略者的头)”的事件,其实就是一篇报告文学。辛亥革命时期,黄小配在广州《南越报》上发表的《五月风声》(见《近代文学史料》),及时报道了黄花岗战役的全过程,也是一篇报告文学。中国现代报告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诞生而产生。它及时地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新民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1918年11月《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发表高一涵的文艺通讯《皖江见闻录》,报道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和文化上新旧势力的斗争。1919年3月《每周评论》发表李大钊的《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5月发表的《一周中北京的工民大活动》,都及时地报道工人生活的惨状和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前后一周北京各界反帝爱国活动的情况。1920年先后创刊的《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都发表了一些文艺通讯,《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案案(《劳动音》第一期),就是一篇揭露帝国主义者残酷压榨工人的罪恶事实的作品。稍后,周恩来的《旅欧通讯》,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都是“五四”时期有影响的旅外通讯和著名的报告文学。与此同时,国内旅行通讯也开始产生,孙伏园的《伏园游记》(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意在揭示人生社会”(姜德明《书迅集》),就是富有特色的作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报告文学突出的特点,是反映爱国青年和革命群众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郑振铎的《街血洗去后》、茅盾的《暴风雨》等,报道了“五卅”惨案的情况,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记录了“三·一八”渗案的历程,谢冰莹的《从军日记》记述了一位女兵参加北伐战争的经过,这些作品都密切地反映了现实的革命斗争。“报告文学”这个名称在我国的大量风行,是三十年代初期,随着“左联”的提倡后开始的。那时,它作为被引进的“西欧的”文学样式,还没有与我国已经产生的报告文学结合起来。而随着“左联”领导开展的工农通讯员运动而产生的是大量反映上海“一·二八”事变的文艺通讯。阿英编辑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正式冠以“报告文学”名称的第一部作品。1936年,周立波翻译了基希的《秘密的中国》为这种文学样式提供借鉴,同年茅盾发起《中国的一日》征文运动,把报告文学写作运动推向高潮。在此之前,速写、特写已相继出现,而夏衍的《包身工》的发表,则标志这种文体的成熟。抗战爆发后,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斗争的武器,几乎成了文学创作的主流。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和优秀的作品,如丘东平的《第七连》、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刘白羽的《游击中间》、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和沙汀的《随军散记》等,逐步克服了“左联”时期和抗战初期大多数作品单纯记述事件过程的毛病,注意描写人的精神面貌和探索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而且注意多方面的表现手法,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解放战争时期,有些作家曾经发现报告文学单纯模仿外国作品的缺点,提出了“中国化、大众化”的问题,并给报告文学下了个朴素的定义: “报告文学者,记叙当前发生的事情之记事文也”(何其芳:《报告文学纵横谈》),促进报告文学沿着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总之,“报告文学”的名称,虽然是从外国引进的,但它在我国近代已经产生。从三十年代开始,又经历了一段从学习外国到逐渐民族化的过程。它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 历史小品 速写 ☛ 报告文学bàoɡào wénxué一种文学体裁。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具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报告文学bào gào wén xué一种文学体裁,是通讯、速写等的统称。1934年《新知识辞典》:“报告文学(Reportage Literature): 这是新文学中的一种记事文学,即是将工人与劳苦大众之生活及斗争,像写报告一样的原原本本写出来。”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形象、及时、迅速地表现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带有新闻报道和政论性质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报导文学”、“文艺通讯”、“艺术的报告”等。是近代社会急剧变化和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德国左翼报刊上正式出现 (德文Reportage)。中国的报告文学是“五四”运动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三十年代初的“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倡导和组织报告文学的创作。1936年,夏衍《包身工》和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优秀作品的出现,标志中国报告文学进入成熟阶段。茅盾《关于“报告文学”》:“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耐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家迫切地要将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 (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这都是‘报告’所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 移步换形 报导文学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用文学艺术写作手法反映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一种体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是报告文学的本质特性。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包含的新闻性题材、新闻性主题、新闻真实性、新闻时效性和新闻的简洁明快的文风等。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包含的文学的构思艺术、结构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 ☚ 侧记 一事一议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baogao wenxue现代散文体裁中的一个类别。即文艺性的通讯报告,属于文学与新闻的边缘性体裁。 ☚ 小品文 游记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Baogao wenxue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边缘性文体。是现代散文体裁中的一个类别。它是 “报告”和 “文学”的有机结合, 运用文学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报告文学的原始定义是“艺术报告”,最早是捷克著名记者基希提出来的。在报告文学没有统一名称前,它还被称作“文艺性速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的调查报告”等。报告文学的特点: ☚ 诗歌 散文诗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与艺术性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叙事散文中最常见的样式之一。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语言和文学创作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安排与典型的细节描写,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的人物或真实的事件。报告文学一般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与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但是不能虚构,不能违背事实的本来面貌。在报告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物、事件或环境进行描写时,通常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发表议论,随时表明作家的思想、观点、立场。报告文学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一般均带有较强的政治性与新闻性,并注重其宣传作用与教育作用。报告文学一般多围绕着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热点,来选取所表现的内容与题材,因此它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 ☚ 文言小说 回忆录 ☛ 报告文学散文的一种。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真人真事。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但不能虚构。 报告文学见“文学”中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现代散文的一个品种,属于文学与新闻的边缘性体裁。它以记事为主,不同于侧重议论的杂文,也有别于侧重抒情的美文。它一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有文学创作中“轻骑兵”之称。这种体裁曾在苏联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涌现出《震撼世界的十天》等著名作品。“五四”运动之后,报告文学在我国的现实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瞿秋白的《俄乡纪程》,就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30年代,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力倡导下,以及一些外国报告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涌现不少名篇,如《一个伟大的印象》、《包身工》、《中国的一日》等。以后,名篇层出不穷,形式、风格也更为多样:既有范长江、骆宾基、萧乾等写的有关大时代的文艺性记事,也有曹白、黄钢、徐迟等创作的大量人物特写,又有刘白羽、魏巍的抒情性、政论性都很强的战地通讯,还有丘东平等人以深刻接触社会问题见长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国的报告文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 调查报告 文艺评论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属现代叙事性散文的一种。因其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真人真事,并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对社会发生作用,被称作文学创作中的 “轻骑兵”。它虽然来自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不能随意虚构与夸张,力求报道事件的精确,但作家在写作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要通过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典型化手法,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做到既具有真实性,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新闻性与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两个基本特点。因其新闻性而区别于小说,又因其文学性而区别于新闻通讯与报道,属新闻与文学的边缘性体裁。 ☚ 阶梯式诗 散文诗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用文学艺术写作手法反映新闻性题材的、及时为当前舆论宣传服务的一种新闻和文学体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是报告文学的本质特性。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包含的新闻素质,其中包括:新闻性的题材、新闻性的主题、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简捷明快的文风等。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包含的艺术写作手法。其中包括:文学的构思艺术、结构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报告文学可以运用除虚构夸张手法以外的所有文学写作技法。新闻性和文学性决定了报告文学独特的三种社会功能:(一)详实的新闻传播,艺术的舆论宣传,是它的新闻宣传功能;(二)刻画新闻形象,提供借鉴典型,是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三)世态的图画,生活的史诗,是它的文学和史学功能。报告文学起源于近代社会初期,是随着近代新闻事业出现,适应人们详细了解新闻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其雏型是当时大量出现的探险记、旅行记和航海记之类的记实作品。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是报告文学发育成长的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报告文学发展成熟。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德国首先将这种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形式定名为报告文学(Reportague)“五四”运动以后由日本传入我国。报告文学在我国萌发于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时期。到西方访问、留学、出使的政治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写了许多出访日记、旅行记之类的记实作品。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是报告文学成长发育时期。“五四”时期我国报告文学发展成熟。 ☚ 报告小说 报告文学的照应美 ☛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全国唯一的以报告文学为主的文学刊物,由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主办。它的宗旨是:刊登各种纪实性文学作品,以发表报告文学作品为主,兼备新闻性与文学性。以真人真事及时而翔实地报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活泼生动的笔法反映中国人民的劳动与活动。本刊还选登外国报告文学作品,以及反映国外生活、工作的作品,开阔读者视野。该刊1980年3月在北京创刊。原名《时代的报告》,1984年1月改为现名。十六开本,月刊。1989年下半年停刊。 ☚ 杨伟光 求是 ☛ 报告文学bao gao wen xuereportage literature 报告文学reportage 报告文学Reportage 报告文学reportag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