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本清代皇帝用朱笔在奏本上加批,这种奏本称为“批本”。《清会典·内阁》:“得旨则批本,乃发于六科。”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奏札 > 批本 批本 pīběn 遵皇帝諭旨批轉、下發之奏本。見於清代。《清會典·内閣·學士職掌》:“票擬則繕籤,有兩擬者繕雙籤,若三籤,若四籤,皆備擬以候欽定,申以說帖,得旨則批本,乃發於六科。”原注:“每日進本,或照擬,或另降諭旨,或於原籤内奉硃筆改定,及雙籤、三籤、四籤,奉旨應用何籤,由批本處翰林中書等批寫清字,漢學士批寫漢字,皆以朱書。清漢字批寫後爲紅本,六科給事中赴閣恭領,隨傳鈔於各衙門。” 批本亦称“评本”。经过读书者批注的本子。前人读书,往往将读书心得、意见、征引他书以资比较的有关材料等,随手记于书页上方(天头)或行间空白处,称眉批或夹批。这些批点文字,既可帮助读者理解、研究原著内容,也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批点者的学术观点。故批本,尤其名人所批,历来为人所重视。名家的原批本,因保留了名人墨迹,尤为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