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战城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战城南

战城南

乐府歌曲名。《铙歌》之一。约为汉武帝、宣帝时所作。歌辞内容与战争相关。后代诗人多拟其题,以唐李白所作最为著名。参见诗名篇“战城南”条。

☚ 上之回   巫山高 ☛

战城南

战城南

乐府篇名。汉无名氏作。反映战争劳役之害及统治阶级昏庸与残忍。诗中借乌鸦与死者对话叙事抒情,手法新奇,有浪漫主义色彩。“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四句,描写战场伤亡惨象,历历如绘。后代诗人多有拟作,以唐李白所作最著名。

☚ 古诗十九首   有所思 ☛
战城南

战城南

❶汉乐府《铙歌》篇名。为其十八曲之六。见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一六《鼓吹曲辞》。此诗托为战死者的自诉,从描写战场恐怖凄凉的角度,揭露战争所造成的杀伤无数,破坏生产力的惨重灾难。想象奇特,句式灵活。“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等句,以渲染环境气氛增强诗的悲剧效果,动人心魄。清沈德潜评曰:“读‘枭骑’十字,何等简劲。”(《古诗源》卷三)后代诗人多有此题之拟作,其中以唐代李白的最为著名。
❷唐诗篇名。七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三。乐府旧题,宋郭茂倩亦将此诗收入《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汉铙歌》。内容本乐府古辞,描写战争之惨酷,谴责天宝年间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征战无时。《唐宋诗醇》卷二曰:“语尤惨痛,意更切至,所以刺黩武而戒穷兵者深矣。”结语“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揭示诗旨,有画龙点睛之妙。方东树评曰:“虚议作收,陈琳、鲍照不逮其恣。”(《昭昧詹言》卷一二)诗中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句式参差错落,且有散文化倾向,笔调摇曳跌宕,别具一唱三叹之致,变旧辞的古朴浑厚为奔放不羁,体现出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

☚ 上之回   巫山高 ☛
战城南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诗从乌鸦啄食战场尸体的伤心惨目的景象生发开去,表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莫大灾难,表示了对战争的强烈诅咒。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很别致:先说“野死不葬乌可食”,“可”字,是愤激的反语,将满腔哀痛寓于不经意的平淡之中,发人深思;接着又忽发奇想,对乌鸦说起话来,看似不近情理,而实则语语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愤慨和对阵亡者的无限伤悼,并且将这些意思贯穿到底。乐府民歌多质朴,而此诗质朴中有巧思,别具一格。

☚ 九辩(节录)   上邪 ☛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 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鼓吹 曲辞·汉铙歌》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中唯一叙写战事的一首诗(“铙歌十八曲”最早著录于南朝沈约《宋书·乐志》。),然而所叙战争的时、地和性质,却无可考查。诗歌通过战场惨象的描绘,和对阵亡战士的哀悼,表达了强烈的反战厌战的主题思想。

诗篇的起始即描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战场上死尸狼藉,成群的乌鸦在盘旋啄食。(“战城南,死郭北”是互文,说明城郭南北都发生了激战,都有大量的战士伤亡。)这残忍的景象触引了诗人无限悲愤的情怀,他竟然大声地向无知的乌鸦发出了斥喊:“且为客豪(嚎)!野死谅(想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要求乌鸦先为死者号哭招魂,然后再吃他,这奇特的构思,渲世了诗人难以遏制的激动心怀。“水深激激(清澈),蒲苇冥冥(幽深),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诗人悲愤的目光移向广漠的沙场,只见流水深湍,芦苇幽暗,在死寂凄幽中,唯听得驽马在声声悲嘶。四个整饬的对偶句,浓烈地渲染了战后沙场气氛的惨酷阴森,从而为这幅图象抹上了最后一道沉郁的油彩。

诗的后半部分由叙事抒情转为愤激的议论。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在桥梁上修工事的役夫们,何以也像兵士被南征北调呢?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丁壮战死,田园荒芜,禾黍不收,士兵用什么果腹?愿作忠臣为国力战又怎能办得到? (“君”在此可作“君主”或“战士”解。)一连三个严厉责问,尖锐地揭示出连年战争给整个社会和生产所造成的深重灾难。诗的最后,以对死难战士的深深悼念和感叹作结: “思子(你)良臣(指士兵),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本诗叙事绘景凝炼生动,议论则愤激中含带幽默,风格古朴冷峻。体式上三、四、五、七言交错运用,具有汉铙歌句式灵活参差的杂言诗特点。


李白《战城南》(战地何昏昏。)-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战城南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山中问答 下一篇:战城南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战城南》
    .[唐].李白.
    战地何昏昏。
    战士如群蚁。
    气重日轮红。
    血染蓬蒿紫。
    乌乌衔人肉。
    食闷飞不起。
    昨日城上人。
    今日城下鬼。
    旗色如罗星。
    鼙声殊未已。
    妾家夫与儿。
    俱在鼙声里。
  •  
     
    《 zhàn chénɡ nán 》 
    《 战 城 南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zhàn dì hé hūn hūn 。 
    战 地 何 昏 昏 。 
    zhàn shì rú qún yǐ 。 
    战 士 如 群 蚁 。 
    qì zhònɡ rì lún hónɡ 。 
    气 重 日 轮 红 。 
    xuè rǎn pénɡ hāo zǐ 。 
    血 染 蓬 蒿 紫 。 
    wū wū xián rén ròu 。 
    乌 乌 衔 人 肉 。 
    shí mèn fēi bù qǐ 。 
    食 闷 飞 不 起 。 
    zuó rì chénɡ shànɡ rén 。 
    昨 日 城 上 人 。 
    jīn rì chénɡ xià ɡuǐ 。 
    今 日 城 下 鬼 。 
    qí sè rú luó xīnɡ 。 
    旗 色 如 罗 星 。 
    pí shēnɡ shū wèi yǐ 。 
    鼙 声 殊 未 已 。 
    qiè jiā fū yǔ ér 。 
    妾 家 夫 与 儿 。 
    jù zài pí shēnɡ lǐ 。 
    俱 在 鼙 声 里 。 
  •  
    《戰城南》
    .[唐].李白.
    戰地何昏昏。
    戰士如群蟻。
    氣重日輪紅。
    血染蓬蒿紫。
    烏烏銜人肉。
    食悶飛不起。
    昨日城上人。
    今日城下鬼。
    旗色如羅星。
    鼙聲殊未已。
    妾家夫與兒。
    俱在鼙聲里。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诗词《战城南》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⑦,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释】 ①郭:外城。可:正好。②客:指战死者。豪:同“嚎”,号哭之意。古人对新死者例行招魂之礼,招时且哭且说,称为“号”。③谅:想必。子:你,你们。指乌鸦。④枭骑(ji寄):骏马。枭,通“骁”。驽马:劣马。⑤梁:表声的字。筑室:构筑工事营垒。一说,“梁”,桥。在桥上构筑工事营垒,致使河南、河北交通断绝。⑥禾黍:泛指谷物。君:君主。⑦子:你,你们。指战死者。
 
 【译文】 城南城北都在激战,城南城北都尸积如山。战死荒野无人收葬,成群乌鸦正好饱餐。替我告诉乌鸦:“不妨先为死者哭号一番!荒野战死无人收葬,腐尸怎能离你逃窜!”河水深深清澈见底,蒲苇茂密一派幽深。骏马同战士一起战死,只剩那劣马在徘徊悲鸣。构筑工事的伕役们啊,怎么一会儿调往南边,一会儿又调往北面?田中的谷物无人收获,哪来粮食给君主贡献?想做一个忠臣又怎能如愿?无限思念为国捐躯的战士,你们确实值得我们思念:早上你们出去征战,夜晚却不见你们回还。
 
 【集评】 清·顾茂伦:“腐肉作人语,妙。‘可’字、‘谅’字、‘安能’字,极尖极冷。‘水深激激,蒲苇冥冥’八字,浑如一幅古战场。”(《乐府英华》卷三)
 清·陈祚明:“‘水深’八字沉郁,‘枭骑’二语壮,末段淋漓凄楚,‘暮不夜归’句劲。”(《采菽堂古诗选》卷一)
 清·张玉谷:“首三,叙战死不葬事直起,‘为我’四句,顶第三句申写野死之惨,作晓乌语,痛极奇极。‘水深’四句,插叙战场苦景,宽以养局,而战斗死,已补出效命之勇。徘徊鸣,又引下惋惜意。以上俱属铺叙题面。‘梁筑室’以下,皆致已惋惜之意。‘梁筑’三句,惜用时之君不明也。‘禾黍’句,惜死后之君无倚也。两层比喻,正反递落。良臣可思意,已隐隐逗起。‘愿为’句,复就死者欲忠不得,推原其心,恰好以忠臣跌出良臣。‘思子’二句,点明良臣,深致景慕。末二,收转用违其才,以致败亡,兜应篇首,截然竟住。五层意思,都在空处折旋,且多以比喻出之。古诗岂易读哉。”(《古诗赏析》卷五)
 清·陈本礼:“此犹屈子之《国殇》也。《国殇》自愤其力尽死,此则恨其死于误国庸臣之手。夫死非士所惜,但恐非其所耳。”(《汉诗统笺》)
 
 【总案】 此诗通过对前方将士暴尸荒野惨象的描叙,对后方人民忙于应役以致禾黍不获的质问,以及对阵亡将士的正面悼念,控诉、诅咒了战争和劳役的罪恶,内容深刻,情感痛切。但诗人并未抛却“忠”、“良”二字,对将士为国捐躯的精神持肯定态度,因而悲中含壮,怨而不怒。这首诗后来出现了不少仿作,李白的名篇《战城南》即其中之一。

历代诗词精品之《战城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战城南

 

汉乐府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本篇通过对凄惨荒凉的战场描写,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和穷兵黩武的罪恶。“战城南,死郭北”两句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在打仗、在死人,城北也在打仗、在死人。“为我谓乌,且为客嚎”,乃诗人的致词。古人对新死的人要举行一种招魂的典礼,一边哭一边叫死者的名字,所以诗人请求乌鸦先不要忙啄食死尸,说反正死尸也是逃不过你们的口腹的。这就间接刻划出一场恶战之后,战场上尸横遍野,群鸦乱噪,无人吊唁,甚可悲悯的情景。下文“水声激激,蒲苇冥冥(幽暗状)”突作兴语,更加深了悲凉的感觉。“枭骑战斗死”二句,意谓牺牲了的都是最骁腾的马,苟活下来的偏偏平庸,这里也有比兴。“梁筑室”三句说,桥梁本以通南北,今筑堡垒于其上,则何以通南?何以通北乎?这不是倒行逆施是什么?“禾黍不获君何食”二句说壮丁都抓走了,没人种地又吃什么呢?愿为忠臣又怎么可能?“思子良臣”四句,是说想想那些战死者吧,他们不都堪称良臣吗?然而,打早上出战,晚上再也没能回来。前文说战死的马乃“枭骑”,这里写战死的人乃良臣,更引人惋惜,从而生出“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若可赎兮,人百其身”那样的心情。
 诗中对“良臣”之死,并非赞美着歌颂着,而是伤悼着惋惜着,诗中渲染的是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诗人的倾向是反战的。“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令人联想到梁山好汉中相当一部分人如林冲、鲁达、宋公明,这些人的初衷何尝不是“愿为忠臣”,所以这句话是对统治者的警告。
 此诗用笔奇突,值得提到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拟作的《战城南》,依然是非战的思想,却写得更加精采,不啻是后来居上:“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此即‘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本‘野死不葬乌可食’)。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诗具有更大的概括性,而在语言艺术上也更加圆熟,所以是青出于蓝了。

李白《战城南》(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战城南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战城南 下一篇:清溪行/宣州清溪 →
诗词简介:
 唐李白的乐府诗。《战城南》为汉乐府铙歌曲名,内容描写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者。原诗是: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桑干,即今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葱河,即葱岭河,分南北两河,即今新疆西南的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天山,在今新疆。全诗用白描手法,控诉了天宝年间唐统治者发动黩武战争带给兵士的深重灾难。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战城南》
     
    .[唐].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 zhàn chénɡ nán 》 
    《 战 城 南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qù nián zhàn , sānɡ ɡān yuán ; jīn nián zhàn , cōnɡ hé dào 。 
    去 年 战 , 桑 干 源 ; 今 年 战 , 葱 河 道 。 
    xǐ bīnɡ tiáo zhī hǎi shànɡ bō , fànɡ mǎ tiān shān xuě zhōnɡ cǎo 。 
    洗 兵 条 支 海 上 波 , 放 马 天 山 雪 中 草 。 
    wàn lǐ chánɡ zhēnɡ zhàn , sān jūn jìn shuāi lǎo 。 
    万 里 长 征 战 , 三 军 尽 衰 老 。 
    xiōnɡ nú yǐ shā lù wéi ɡēnɡ zuò , ɡǔ lái wéi jiàn bái ɡǔ huánɡ shā tián 。 
    匈 奴 以 杀 戮 为 耕 作 , 古 来 惟 见 白 骨 黄 沙 田 。 
    qín jiā zhù chénɡ bèi hú chù , hàn jiā hái yǒu fēnɡ huǒ rán 。 
    秦 家 筑 城 备 胡 处 , 汉 家 还 有 烽 火 燃 。 
    fēnɡ huǒ rán bù xī , zhēnɡ zhàn wú yǐ shí 。 
    烽 火 燃 不 息 , 征 战 无 已 时 。 
    yě zhàn ɡé dòu sǐ , bài mǎ hào mínɡ xiànɡ tiān bēi 。 
    野 战 格 斗 死 , 败 马 号 鸣 向 天 悲 。 
    wū yuān zhuó rén chánɡ , xián fēi shànɡ ɡuà kū shù zhī 。 
    乌 鸢 啄 人 肠 , 衔 飞 上 挂 枯 树 枝 。 
    shì zú tú cáo mǎnɡ , jiānɡ jūn kōnɡ ěr wéi 。 
    士 卒 涂 草 莽 , 将 军 空 尔 为 。 
    nǎi zhī bīnɡ zhě shì xiōnɡ qì , shènɡ rén bù dé yǐ ér yònɡ zhī 。 
    乃 知 兵 者 是 凶 器 , 圣 人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  
    《戰城南》
     
    .[唐].李白.
     
    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去年征战于桑干河源头,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不远万里到这些地方征战,三军将士皆已耗尽了青春年华、衰老无比。
    匈奴人以杀戮掠夺为业,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战死荒漠之中,结果只是白骨黄沙。
    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
    烽火没有燃尽的时候,那么战争也就没有结束的时候。
    荒野上的战斗如此残酷,战败的马匹在战场上悲鸣,而它的主人却被乌鸦和鹰啄食,肠子都挂上枯树枝头。
    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到头来也一无所获。
    战争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时才用到它。
     
     
  •  ①桑干:河名,流经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属北方。

     ②葱河:即葱岭河,在今新疆西南部,地属西方。 

    ③条支:西域国名,即唐时的大食,在今伊朗境内。唐朝安西都护府下设有条支都督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李白借旧题,写新意,创新境,不仅概括深广,着重表现诗人对唐玄宗穷兵黩武、贻害人民的义愤,显示了诗人奔放飘逸的诗风。
     
     诗从现实的征战频繁和广远落笔。开头四句,句式对称,词语复叠。以“去年”、“今年”对举,极写连年不息;以“桑干源”、“葱河道”并提,突现北战西讨;再着力反复一个“战”字,则将北至河头、西至葱岭河道的广大地区连年战火不熄的广阔画面展示出来,已经不着痕迹而又十分有力地表露了反战的主题。然后更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二句,深入一层描写扩边战争地域的广远。“条支”,西域古国名,唐时称大食,唐朝安西都护府下设有条支都督府,在今伊朗境内。用“条支海上波”洗兵,以“天山雪中草”牧马,不仅使诗意层进,境界扩大,而且在如此铺排渲染的广阔画面中显示出唐玄宗一意扩边、夸耀武功的寓意。诗人于是就势以“万里长征战”作结,总括当时征战的频繁和广远;再以“三宫尽衰老”猛跌,点出这长期远征的不义战争使得广大士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前面八句是第一层,从现实的角度进行横向描写;接着六句是第二层,则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生发,进层写出“万里长征战”之由来已久、更无了时的深沉悲剧性。大笔勾勒了“古来” “无已时”的战争景象,点明了这些战争的不义性质,从而既深化了开头八句描写现实征战的内涵,又自然引出这些战争带给广大士兵的灾难。
     
    “野战”以下六句是第三层,集中描绘不义战争的残酷画面,强烈抨击不义战争的罪恶后果。诗人着意更用笼括之笔点出:牺牲的是广大士兵,他们的鲜血涂红了草野;就是那些指挥作战的将军,也不过是奉命行事,空无所获。究竟是谁一定要三军将士频繁进行这万里长征的残酷战争呢?其矛头之所向,正蕴含在这弦外之音中。我们若与前八句所写联系起来看,这言外之意则不言自明。
     
    正因如此,诗人最后以“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收束全诗,点明主题。这两句语意出于《六韬》: “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这种抽象的议论性断语,用于此处作结,恰将前面三层具体描写的意旨突现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萧士赟说: “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事实正是如此。诗人用古今战争残酷景象的生动描写,断言“兵者是凶器”是极其有力的,而分寸全在“不得已”三字上,充分表现出诗人的真知灼见。
  • 这首诗沿用汉乐府旧题,而以现实为旨归。元人萧士赟云:“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
     
    诗凡三换韵,随着韵脚的更换,诗的旨意也在步步深化。前八句极写征战的频繁和艰苦。作者着眼于时间和地域,通过它们的不断变换,形象、逼真地展现了一幅万里征战的图景,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一战与一战是如此的频繁,转战的距离又是如此的遥远,则艰苦与疲累自不待言。“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这是必然的结果。眼前征战如此,历史上的情形又怎样呢?下面四句回顾历史,突出征战的破坏性和长久性。匈奴习好杀戮,连年起兵,恰似农人年年从事耕作一样。农人一年四季辛勤耕作,盼望的是五谷丰登,天下太平,而杀戮造成的结果却是白骨遍布荒野,良田变成黄沙,到头来,恰恰是杀戮破坏了耕作。这里,作者以“耕作”与“杀戮”对举,看似比喻,实为深刻的揭露。由于
     
     匈奴的不断进犯,从秦到汉,战争的烽火就从未停息过,这代代不已的战争,给广大人民造成了何等巨大的苦难!“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两句重复上文之意,对战争的长久性给以突出强调,同时,引启下面六句,进一步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因为是“野战”,则死者必多;众多的士卒倒在血泊之中,令人联想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成语,心中已为之惊悚不已了,更哪堪一匹匹失去主人的战马向天悲鸣!更哪堪群集的乌鸦苍鹰争啄人肠,并把它衔挂在高高的枯树枝上!士卒的躯体已委身于草丛之中了,而那些指挥战争的将军们又得到什么了呢?
     
    诗意至此,已极为明显:无论是征战的频繁和艰苦,还是征战造成的破坏和历时的长久,抑或是征战本身的残酷和罪恶,都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战争是残杀的工具,统治者如果随随便便使用它,必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末二句以此意作结,而又不全盘托出,只以“不得已而用之”点到为止,既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刺黩武而戒穷兵”(《唐宋诗醇》)的目的,同时,又从侧面暗示了诗人对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的两种态度。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正确理解在《塞下曲》、《从军行》等诗中,诗人为什么又以满腔激情来描写战争这一现象了。
     
    ①桑干:流经今山西、河北北部的河流。
    ②葱河:即葱岭河,在今新疆境内。
    ③条支:古国名,在今伊朗境内。
     
  • 《战城南》 是汉乐府旧题,属 《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云:“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首反映汉武帝征讨匈奴的诗,流露出明显的非战倾向。李白 《战城南》 虽与此相类,“亦本其意,而语尤惨痛,意更切至。所以刺黩武而戒穷兵者深矣”。(《唐宋诗醇》卷二)堪称青冰。
     
    诗三换韵,自然形成彼此关联的三个段落。“去年战”六句,为第一段,言战事频繁。发端从“战”字入手:“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于“去年战”后,继之以“今年战”,以极其省俭的笔墨,揭出连年战争、征伐不已的严酷现实。“桑干”,即桑干河,在山西省马邑县东三十里。“葱河”,即葱岭河,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皆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之内。桑干与葱河,一在北方,一在西方。连用此二地名 (河名),旨在概括东征西讨的战场之广阔。接下两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是对“今年战”的补充和深化,先点(战葱河) 后染 (洗兵与放马),有身临其境之效。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朗的底格里斯。“城在山上,周围四十余里,临西海。”(《后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天山,在今新疆。“洗兵”一词,有出征与凯旋二义。萧纲《陇西行》: “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沙长无止泊,水脉屡萦分。”此“洗兵” 取出征之义;左思 《魏都赋》: “洗兵海岛, 刷马江洲。振旅䡘䡘,反旆悠悠。”此“谓战胜将休兵,欲还师,乃洗刷兵马于海岛江洲也。”(《六臣注文选》 吕向注) 是为凯旋之义。仔细品味李白诗意,“洗兵”似用第一义。以 “条支海上波” 来洗刷兵器上的污秽,表明开边之战已扩展到条支了;放马天山,使马食“雪中草”,可见劳师袭远已陷入窘境了。前句述征伐之遥远,后句写作战之艰辛,一种反战情绪隐隐透出。“万里”二句,是对开边战争的总括: 劳师 “万里”,“征战”条支,却以伤亡惨重、青春耗尽而告终。死的死,老的老,“三军”将士有意或无意地扮演着人间悲剧的可怜的角色。
     
    谁是这人间悲剧的导演者?诗人以其生动的艺术语言、鲜明的边塞意象诱发着我们的思维。但是,诗人走笔至此,并未径直转为谴责战争的抒写,而是笔锋陡转,从现实的战争折回历史的烽烟,于是,第二段 “匈奴”四句便闪现在我们的目前。匈奴是秦汉之际的北方游牧民族。汉王褒 《四子讲德论》云:“匈奴者,百蛮之最强者也。”“业在攻伐,事在猎射”,“逐水随畜,都无常处。鸟集兽散,往来驰骛,周流旷野,以济嗜欲。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扦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追之则奔遁,释之则为寇。”对匈奴的民族特点、生活习性诸多方面,都作出详尽地论述。李白仅用两句诗,便将王褒的妙文精义概括无遗:“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为”,有替或代替之意。施蛰存先生解释这两句诗说:“匈奴没有农业生产,他们的生产劳动,就是杀牛杀羊,乃至劫掠杀人,以代替耕作。自古以来,他们的田,不是稻田、麦田,而是白骨田、黄沙田。”(《唐诗百话》 第219页) 可谓确解。由于匈奴 “逐水随畜,都无常处”,侵扰汉土,为患边境,便时有发生。干是,秦人有修筑长城的壮举。但是,巍巍长城并未真正阻遏匈奴的南犯,秦朝是这样,汉朝亦复如是:“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备胡处”、“烽火燃”,暗示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不时南侵,而汉王朝进行着防御性的自卫战争。至此,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基本态度: 他反对 “开边意未已” 的穷兵黩武(第一段),但支持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第二段)。对于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来说,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从“烽火燃不息”到最后,是第三段,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烽火燃不息”,从第二段末句“汉家还有烽火燃”,蝉联而下;“征战无已时”,将审视秦汉烽火的历史目光,引向唐代边塞的腥风血雨。勇士在拚杀中阵亡,他的战马向天悲鸣。“向天悲”三字,隐含诗人对战死者的悲悼之情、怜悯之心。乌鸢飞落,啄食死尸的肠子,甚而衔去,挂在枯树枝上。战马悲鸣、乌鸢啄肠,显系移用 《战城南》 古辞而成,而李白增加的 “衔飞上挂枯树枝”一句比起古辞的“腐肉安得去子逃”,更富有形象性和动态感,把未来时的 “去子逃”改造成现在时的“衔飞上挂”,其死者之惨状令人凄然泪下。乌鸢无情,还是战争残酷,发人深思。“士卒”两句说,烈士的鲜血染污了边塞草莽,而好战的将军也徒然落个空名。这是对那些为自己争荣邀宠而轻启边衅的 “将军” 们的辛辣讽刺! 同时,又与首段“三军尽衰老”遥相呼当,从而点醒了谴责穷兵黩武的深层意蕴。
     
    诗末二句以议论收束,乍看平淡无奇,实则饶有弦外之音。“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典出有二。太公望《六韬》: “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亦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河上公本第三十一章)李白以兵家妙语煞尾,虽属议论作结,却摇曳出之。圣人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而现实却是唐玄宗颇有 “吞四夷之志”,“开边意未已”。在从开元元年(713)至天宝十四年(755) 止,唐王朝与北方各族之间以兵戎相见达九十多次,其中有四十八次是少数民族挑起的,唐王朝属防御;其余都是属于唐王朝进犯。而开元后期至天宝末年,进犯性的扩边之战增加了将近一倍。(参阅肖澄宇 《关于唐代边塞诗评价的几个问题》)这就是杜甫、李白不约而同地大声疾呼:“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根本原因所在。“敌若犯我,我必犯人”,是因其不得已,出于“制侵凌”,李白诗中 “匈奴”四句已蕴此意;“若得已 而不已,兵老而气衰,犹人壮之必老也”。(《老子本义》第二十六章)唐玄宗的“去年战”、“今年战”,即为显例。这一切不是通过赤裸裸的说教语道出来的,而是隐含在形象的画面和“带情韵以行” 的议论之中。方东树为之击赏:“结二语虚议作收。陈琳、鲍照不逮其恣。”(《昭昧詹言》 卷十二) 颇中肯綮。
     
    这首诗以乐府旧题写唐代时事,陈古刺今,妙在含蓄不露。时间、地点、朝代,皆用汉乐府习惯语,而“汉家”云云,实为李唐战争纪实,其干预当世,指斥乐杀人者、同情格斗死者之意尽在不言中,余味无穷,令人玩索不已。
     
    “战城南,死郭北。” 《战城南》 古辞以 “战”、“死” 二字结构全篇。李白这首同题诗作,在结构上,尤见推陈出新的妙处。于 “战”、“死”之外,增加了 “史”——历史烽火的层次。于是,现实的战争、历史的烽火,皇帝的开边不已、将军的轻启边衅,无不融进 《战城南》 的宏伟画卷,使整首诗包蕴着深广的社会内容,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古代民歌《战城南》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梁〕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诗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抒发强烈不满的厌战情绪。
 诗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驽马徘徊鸣”,写经过残酷战争后,将士战死,暴尸郊野,被乌鸦所食的悲惨景象。古代战争,夺城之战最为激烈,死伤也最为惨重。开篇诗人不写战争的过程,也不写拼杀的情况,直叙战城南,死郭北。内城为城,外城为郭,此泛指城郊。转战在城郊,死于城郊,可见战斗之激烈,死亡之惨重。更可悲的是将士战死之后,无人收尸,只能留给乌鸦啄食,悲惨之状,令人目不忍睹,涕泪交流。诗人目睹此状,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哀告,打算对乌鸦说:“姑且先为死者哭号招魂,然后再吃他,死在郊野的将士没人埋葬,尸体烂肉怎能逃脱你的嘴呢!”诗人不诉诸于人,而哀告于乌鸦,就更增加了悲凉气氛和沉痛之情。继而写战死者周围的荒凉景象:水流深彻见底,蒲苇茂密幽暗,骏马随着勇士战斗而死,驽马伴着幸存将士徘徊悲鸣。激战之后,一片荒凉静寂,使人马沉浸在无限痛楚之中。
 从“梁筑室”至篇末,为第二段,写士兵南征北调之苦,并追念忠臣,抒发哀悼之情。诗人质问道:兵士既要打仗,又要修桥梁筑工事,为什么南征北调无止境呢?这样一来,没人种庄稼,庄稼不能收获,可吃什么呢?由于繁重的徭役而致死,即使想打仗战死,做个忠臣,难道能如愿以偿吗?思念你那善于谋划调度的良臣,假如有良臣,纵使免不了打仗,也不至于死伤如此惨重啊! 诗人充满对战争的厌恶情绪。
 全诗通过对战场上凄凉景象的描写和对为战争、为徭役而死的将士的悼念,揭示了战争、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极大不满,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人写战争的残酷,略去战争的经过,只抓住战后的荒凉悲惨来写:战死者暴尸郊野,为乌鸦所食,又设为向乌鸦哀告,更显凄惨。战场上只见流水、蒲苇、兵士哀叹、驽马悲鸣。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无限悲惨凄凉的图景,使人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
 本诗采用杂言体,句式灵活多变,长短不拘,有助于表达复杂变化的感情。且用字精炼,恰到好处。诸如 “激激”,写流水的动态,“冥冥”,写蒲苇的静态; “激激”写声,“冥冥”写色。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成功地描写了凄凉的环境气氛,表达了悲伤的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景犹历历在目,其情可想而见。

乐府诗《战城南》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战城南

 

[汉]民歌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属乐府《鼓吹曲·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据《古今乐录》所载, “汉铙歌”古辞存二十二曲,其中四篇曲词亡佚,故古辞实存十八篇。十八篇古辞,曲名皆取篇中首句。铙歌是汉代的军乐,然而它的歌辞却不限于战阵之事。庄述祖在《汉鼓铙歌曲句解》中说:“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陈之事。”现存铙歌十八曲中,或写朝会宴享,或写从行狩猎,唯有《战城南》这一篇是“序战陈之事”的。
 这是一篇反战的歌辞,全文可分为四层。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为第一层。歌辞一开始,就展开了一幅尸横荒野,惨不忍睹的画面:城南城北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城北城南都横陈着战士的尸首。战士的尸首得不到埋葬,一任鸟啄兽食。 “野死不葬乌可食”,一个“可”字,正话反说,蕴含着诗人极其愤激的感情。面对着一幕幕惨景,诗人想落天外,要让乌鸦“且为客豪”!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异乡人,故称之为“客”。豪:同“嚎”,号哭。诗人要乌鸦为客死他乡的将士们举行招魂葬礼:将士们的尸体反正不会被掩埋,你们在啄食之前,姑且号哭一番,以告慰他们的亡灵吧!这无可奈何的奇想,表现了诗人无限伤悼的心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是歌辞的第二层。激激:流水清澈的样子。诗人紧接上文,进一步描写沙场的荒凉境况。扫庭犁穴般的战斗结束了,一切都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战场上只见那呜咽的流水,幽暗的蒲苇,骏马英勇战死,劣马徘徊悲鸣。诗人用蒙太奇般的手法。将四幅似乎无内在联系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浓重地渲染了战场死寂凄惨的气氛。流水“激激”,反衬出战场的沉寂;蒲苇“冥冥”,烘托出战场的昏暗;战死的骏马和悲鸣的劣马,又渲染了战斗的惨酷。诗人看似写景,实则在抒发自己深沉、强烈的激愤之情。
 战争使前方的将士沙场捐躯,也使后方的局势动荡不安。诗的第三层,另起新意,写社会的动乱。“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梁:表声的字,无义。筑室:指土木工事。社会动荡,使应役的壮丁们为构筑城堡工事,被迫南征北调,无法从事农耕,以至田园荒芜,禾黍不获,服劳役的人们即使想如战死沙场的将士们那样成为“忠臣”也不能够。 “禾黍不获君何食”一句,表面上象是在为君王着想,实际上,它含蓄地揭示出“禾黍不获”乃是君王发动战争的结果,你君王这样搞下去,吃什么啊!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固然表达了人民的善良愿望,然而它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形象地暗示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造成了前方将士暴尸荒野,社会动荡混乱;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使人民征调从役,无暇稼穑;而禾黍不获则又使人民无力征战,欲为“忠臣”而不能。如清人王先谦所说:“饥困不能力战,虽愿为杀敌致果之忠臣安可得耶?” (《汉铙歌释文笺正》)并且,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还证实了这样一个可悲的现实:前方的将士尽管血洒疆场,但比起后方含辛茹苦的人民,他们竟成了幸运者,因为他们毕竟还落了个所谓“忠臣”的美名。战死沙场,对后方人民来说竟成为可望不可得的憾事!从以上诸种意义上来说,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大大深化了本诗的主题。歌辞的这一层,无情地推出导演这场社会悲剧的罪魁祸首。
 歌辞的最后一层,与开头照应,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的怀念。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你们这些将士们,真是令我思念,早上你们奉命征战,晚上却看不到归来的身影!歌辞至此戛然而止,无尽的诗意令人咀嚼。其中有对将士们无畏精神的崇仰赞美,有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不平,是对残酷战争的无情抨击,是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战城南》真可谓千古咀咒战争之绝唱。
 这篇乐府古辞在描写战争方面颇具特色。歌辞没有在双方如何刀砍剑劈、拼搏撕杀上花费笔墨,而主要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惨景。莱辛说过: “人们从大风暴抛掷到岸上的破船和残骸,就可以认识那场大风暴本身”。(《拉奥孔》)同样,我们通过乌鸦啄尸、蒲苇冥冥,骏马战死,驽马徘徊等景况的观照,不难想象那场战争是如何惊心动魄,残暴至极。而把战争表现得越惨酷,把将士的死表现得越悲壮,就越能深化主题,越能反衬出人民的苦难,因为战死在沙场竟是苦难中的人民求之不得的事,人民的苦难可想而知。同时,这首诗中,战争场面与整个社会相互交织,既有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又有战争恶果的形象体现,从而在战争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中,揭示出人民遭受灾难的深刻原因。
战城南

战城南

南朝梁吴均的乐府诗。原为汉《鼓吹曲辞·饶歌》名,此用旧题。作者同题作品多首,此选其一: “陌上何喧喧? 匈奴围塞垣。黑云藏赵树,黄尘埋陇垠。天子羽书劳,将军在玉门。”*匈奴,中国古族名。赵树,指秦陇一带的树。赵,指前后赵两个政权,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为其领有之地。陇垠,甘肃一带地方。玉门,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区西北。此诗写西北边塞战争,主要渲染匈奴围边塞时的气氛,用最后一句写讨伐,构思不同一般。

☚ 秦王卷衣   班婕妤怨 ☛

战城南

战城南

唐李白的乐府诗。《战城南》为汉乐府铙歌曲名,内容描写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者。原诗是: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桑干,即今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葱河,即葱岭河,分南北两河,即今新疆西南的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天山,在今新疆。全诗用白描手法,控诉了天宝年间唐统治者发动黩武战争带给兵士的深重灾难。

☚ 登太白峰   思边 ☛
战城南

战城南

南朝梁吴均的乐府诗。原为汉《鼓吹曲辞·饶歌》名,此用旧题。作者同题作品多首,此选其一: “陌上何喧喧? 匈奴围塞垣。黑云藏赵树,黄尘埋陇垠。天子羽书劳,将军在玉门。”*匈奴,中国古族名。赵树,指秦陇一带的树。赵,指前后赵两个政权,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为其领有之地。陇垠,甘肃一带地方。玉门,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区西北。此诗写西北边塞战争,主要渲染匈奴围边塞时的气氛,用最后一句写讨伐,构思不同一般。

☚ 秦王卷衣   班婕妤怨 ☛

战城南

战城南

唐李白的乐府诗。《战城南》为汉乐府铙歌曲名,内容描写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者。原诗是: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桑干,即今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葱河,即葱岭河,分南北两河,即今新疆西南的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天山,在今新疆。全诗用白描手法,控诉了天宝年间唐统治者发动黩武战争带给兵士的深重灾难。

☚ 登太白峰   思边 ☛

战城南

乐府汉《铙歌》名。作者不可考。为描写、诅咒战争与劳役之作。约产生于对外战争频繁的武帝、宣帝时代。后人拟作颇多,以唐李白一篇最著名。

战城南

乐府汉《铙歌》名。相传为武帝、宣帝时作品。内容主要描写战场的伤亡景象。有强烈的反战倾向。后代诗人亦有撰作,其中以唐代李白所作的一篇最为著名。

战城南

战城南

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描述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士卒。以首句为名,其词曰:“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 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 暮不夜归。”魏晋时该曲数填新词,一直流传,用于军乐。

☚ 翁离   巫山高 ☛

战城南

《汉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诗集》载入《鼓吹曲辞》。大约为西汉时期的作品。此诗叙写战事后战场上的悽惨景象。诗分三段。首写诗人所见到的战场实况。“战城南,死郭北”互文见义,指战场上死尸遍野。“野死不葬乌可食”,承上文的“死”字,说明战死的将士尸骨露于野,无人殡葬,只有乌鸦来啄食,引起下文的与乌对话:“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假不葬死者之口,对食腐肉之乌而言。意思是乌鸦,你不要光吃,先为我这野死的魂灵号哭几声,再吃也不晚! 接下来,“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裴徊鸣。”流水呜咽,蒲苇枯蒿,暗无生机,尸骨狼藉,只有几匹伤残的战马徘徊低鸣,战场上一派凄凉萧杀。坎段写诗人的感慨。“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桥上筑房,有什么意义?老百姓不种禾黍,君王吃什么? 人想做忠顺的臣民为何都不能? 以排比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穷兵黩武、草菅人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最后一段,是作者献给战死不葬者的招魂辞: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善良的人们,我如此地怀念你们,你们刚去打仗,一去就再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的无限同情。这首诗构思大胆,想象奇特,不以刀光剑影眩目,而以乌食腐肉惊心,讽刺之语难尽,愤激之心可见;全诗布局严谨,开阖自然,文思空阔,夸张大胆,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