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战城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战城南 战城南乐府歌曲名。《铙歌》之一。约为汉武帝、宣帝时所作。歌辞内容与战争相关。后代诗人多拟其题,以唐李白所作最为著名。参见诗名篇“战城南”条。 ☚ 上之回 巫山高 ☛ 战城南 战城南乐府篇名。汉无名氏作。反映战争劳役之害及统治阶级昏庸与残忍。诗中借乌鸦与死者对话叙事抒情,手法新奇,有浪漫主义色彩。“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四句,描写战场伤亡惨象,历历如绘。后代诗人多有拟作,以唐李白所作最著名。 ☚ 古诗十九首 有所思 ☛ 战城南 战城南❶汉乐府《铙歌》篇名。为其十八曲之六。见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一六《鼓吹曲辞》。此诗托为战死者的自诉,从描写战场恐怖凄凉的角度,揭露战争所造成的杀伤无数,破坏生产力的惨重灾难。想象奇特,句式灵活。“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等句,以渲染环境气氛增强诗的悲剧效果,动人心魄。清沈德潜评曰:“读‘枭骑’十字,何等简劲。”(《古诗源》卷三)后代诗人多有此题之拟作,其中以唐代李白的最为著名。 ☚ 上之回 巫山高 ☛ 战城南 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 九辩(节录) 上邪 ☛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 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鼓吹 曲辞·汉铙歌》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中唯一叙写战事的一首诗(“铙歌十八曲”最早著录于南朝沈约《宋书·乐志》。),然而所叙战争的时、地和性质,却无可考查。诗歌通过战场惨象的描绘,和对阵亡战士的哀悼,表达了强烈的反战厌战的主题思想。 诗篇的起始即描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战场上死尸狼藉,成群的乌鸦在盘旋啄食。(“战城南,死郭北”是互文,说明城郭南北都发生了激战,都有大量的战士伤亡。)这残忍的景象触引了诗人无限悲愤的情怀,他竟然大声地向无知的乌鸦发出了斥喊:“且为客豪(嚎)!野死谅(想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要求乌鸦先为死者号哭招魂,然后再吃他,这奇特的构思,渲世了诗人难以遏制的激动心怀。“水深激激(清澈),蒲苇冥冥(幽深),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诗人悲愤的目光移向广漠的沙场,只见流水深湍,芦苇幽暗,在死寂凄幽中,唯听得驽马在声声悲嘶。四个整饬的对偶句,浓烈地渲染了战后沙场气氛的惨酷阴森,从而为这幅图象抹上了最后一道沉郁的油彩。 诗的后半部分由叙事抒情转为愤激的议论。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在桥梁上修工事的役夫们,何以也像兵士被南征北调呢?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丁壮战死,田园荒芜,禾黍不收,士兵用什么果腹?愿作忠臣为国力战又怎能办得到? (“君”在此可作“君主”或“战士”解。)一连三个严厉责问,尖锐地揭示出连年战争给整个社会和生产所造成的深重灾难。诗的最后,以对死难战士的深深悼念和感叹作结: “思子(你)良臣(指士兵),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本诗叙事绘景凝炼生动,议论则愤激中含带幽默,风格古朴冷峻。体式上三、四、五、七言交错运用,具有汉铙歌句式灵活参差的杂言诗特点。 战城南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山中问答 下一篇:战城南 → 诗词简介:
战城南【注释】 ①郭:外城。可:正好。②客:指战死者。豪:同“嚎”,号哭之意。古人对新死者例行招魂之礼,招时且哭且说,称为“号”。③谅:想必。子:你,你们。指乌鸦。④枭骑(ji寄):骏马。枭,通“骁”。驽马:劣马。⑤梁:表声的字。筑室:构筑工事营垒。一说,“梁”,桥。在桥上构筑工事营垒,致使河南、河北交通断绝。⑥禾黍:泛指谷物。君:君主。⑦子:你,你们。指战死者。 【译文】 城南城北都在激战,城南城北都尸积如山。战死荒野无人收葬,成群乌鸦正好饱餐。替我告诉乌鸦:“不妨先为死者哭号一番!荒野战死无人收葬,腐尸怎能离你逃窜!”河水深深清澈见底,蒲苇茂密一派幽深。骏马同战士一起战死,只剩那劣马在徘徊悲鸣。构筑工事的伕役们啊,怎么一会儿调往南边,一会儿又调往北面?田中的谷物无人收获,哪来粮食给君主贡献?想做一个忠臣又怎能如愿?无限思念为国捐躯的战士,你们确实值得我们思念:早上你们出去征战,夜晚却不见你们回还。 【集评】 清·顾茂伦:“腐肉作人语,妙。‘可’字、‘谅’字、‘安能’字,极尖极冷。‘水深激激,蒲苇冥冥’八字,浑如一幅古战场。”(《乐府英华》卷三) 清·陈祚明:“‘水深’八字沉郁,‘枭骑’二语壮,末段淋漓凄楚,‘暮不夜归’句劲。”(《采菽堂古诗选》卷一) 清·张玉谷:“首三,叙战死不葬事直起,‘为我’四句,顶第三句申写野死之惨,作晓乌语,痛极奇极。‘水深’四句,插叙战场苦景,宽以养局,而战斗死,已补出效命之勇。徘徊鸣,又引下惋惜意。以上俱属铺叙题面。‘梁筑室’以下,皆致已惋惜之意。‘梁筑’三句,惜用时之君不明也。‘禾黍’句,惜死后之君无倚也。两层比喻,正反递落。良臣可思意,已隐隐逗起。‘愿为’句,复就死者欲忠不得,推原其心,恰好以忠臣跌出良臣。‘思子’二句,点明良臣,深致景慕。末二,收转用违其才,以致败亡,兜应篇首,截然竟住。五层意思,都在空处折旋,且多以比喻出之。古诗岂易读哉。”(《古诗赏析》卷五) 清·陈本礼:“此犹屈子之《国殇》也。《国殇》自愤其力尽死,此则恨其死于误国庸臣之手。夫死非士所惜,但恐非其所耳。”(《汉诗统笺》) 【总案】 此诗通过对前方将士暴尸荒野惨象的描叙,对后方人民忙于应役以致禾黍不获的质问,以及对阵亡将士的正面悼念,控诉、诅咒了战争和劳役的罪恶,内容深刻,情感痛切。但诗人并未抛却“忠”、“良”二字,对将士为国捐躯的精神持肯定态度,因而悲中含壮,怨而不怒。这首诗后来出现了不少仿作,李白的名篇《战城南》即其中之一。 战城南汉乐府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本篇通过对凄惨荒凉的战场描写,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和穷兵黩武的罪恶。“战城南,死郭北”两句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在打仗、在死人,城北也在打仗、在死人。“为我谓乌,且为客嚎”,乃诗人的致词。古人对新死的人要举行一种招魂的典礼,一边哭一边叫死者的名字,所以诗人请求乌鸦先不要忙啄食死尸,说反正死尸也是逃不过你们的口腹的。这就间接刻划出一场恶战之后,战场上尸横遍野,群鸦乱噪,无人吊唁,甚可悲悯的情景。下文“水声激激,蒲苇冥冥(幽暗状)”突作兴语,更加深了悲凉的感觉。“枭骑战斗死”二句,意谓牺牲了的都是最骁腾的马,苟活下来的偏偏平庸,这里也有比兴。“梁筑室”三句说,桥梁本以通南北,今筑堡垒于其上,则何以通南?何以通北乎?这不是倒行逆施是什么?“禾黍不获君何食”二句说壮丁都抓走了,没人种地又吃什么呢?愿为忠臣又怎么可能?“思子良臣”四句,是说想想那些战死者吧,他们不都堪称良臣吗?然而,打早上出战,晚上再也没能回来。前文说战死的马乃“枭骑”,这里写战死的人乃良臣,更引人惋惜,从而生出“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若可赎兮,人百其身”那样的心情。 诗中对“良臣”之死,并非赞美着歌颂着,而是伤悼着惋惜着,诗中渲染的是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诗人的倾向是反战的。“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令人联想到梁山好汉中相当一部分人如林冲、鲁达、宋公明,这些人的初衷何尝不是“愿为忠臣”,所以这句话是对统治者的警告。 此诗用笔奇突,值得提到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拟作的《战城南》,依然是非战的思想,却写得更加精采,不啻是后来居上:“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此即‘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本‘野死不葬乌可食’)。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诗具有更大的概括性,而在语言艺术上也更加圆熟,所以是青出于蓝了。 战城南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战城南 下一篇:清溪行/宣州清溪 → 诗词简介: 唐李白的乐府诗。《战城南》为汉乐府铙歌曲名,内容描写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者。原诗是: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桑干,即今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葱河,即葱岭河,分南北两河,即今新疆西南的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天山,在今新疆。全诗用白描手法,控诉了天宝年间唐统治者发动黩武战争带给兵士的深重灾难。
战城南这首诗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抒发强烈不满的厌战情绪。 诗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驽马徘徊鸣”,写经过残酷战争后,将士战死,暴尸郊野,被乌鸦所食的悲惨景象。古代战争,夺城之战最为激烈,死伤也最为惨重。开篇诗人不写战争的过程,也不写拼杀的情况,直叙战城南,死郭北。内城为城,外城为郭,此泛指城郊。转战在城郊,死于城郊,可见战斗之激烈,死亡之惨重。更可悲的是将士战死之后,无人收尸,只能留给乌鸦啄食,悲惨之状,令人目不忍睹,涕泪交流。诗人目睹此状,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哀告,打算对乌鸦说:“姑且先为死者哭号招魂,然后再吃他,死在郊野的将士没人埋葬,尸体烂肉怎能逃脱你的嘴呢!”诗人不诉诸于人,而哀告于乌鸦,就更增加了悲凉气氛和沉痛之情。继而写战死者周围的荒凉景象:水流深彻见底,蒲苇茂密幽暗,骏马随着勇士战斗而死,驽马伴着幸存将士徘徊悲鸣。激战之后,一片荒凉静寂,使人马沉浸在无限痛楚之中。 从“梁筑室”至篇末,为第二段,写士兵南征北调之苦,并追念忠臣,抒发哀悼之情。诗人质问道:兵士既要打仗,又要修桥梁筑工事,为什么南征北调无止境呢?这样一来,没人种庄稼,庄稼不能收获,可吃什么呢?由于繁重的徭役而致死,即使想打仗战死,做个忠臣,难道能如愿以偿吗?思念你那善于谋划调度的良臣,假如有良臣,纵使免不了打仗,也不至于死伤如此惨重啊! 诗人充满对战争的厌恶情绪。 全诗通过对战场上凄凉景象的描写和对为战争、为徭役而死的将士的悼念,揭示了战争、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极大不满,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人写战争的残酷,略去战争的经过,只抓住战后的荒凉悲惨来写:战死者暴尸郊野,为乌鸦所食,又设为向乌鸦哀告,更显凄惨。战场上只见流水、蒲苇、兵士哀叹、驽马悲鸣。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无限悲惨凄凉的图景,使人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 本诗采用杂言体,句式灵活多变,长短不拘,有助于表达复杂变化的感情。且用字精炼,恰到好处。诸如 “激激”,写流水的动态,“冥冥”,写蒲苇的静态; “激激”写声,“冥冥”写色。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成功地描写了凄凉的环境气氛,表达了悲伤的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景犹历历在目,其情可想而见。 战城南[汉]民歌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属乐府《鼓吹曲·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据《古今乐录》所载, “汉铙歌”古辞存二十二曲,其中四篇曲词亡佚,故古辞实存十八篇。十八篇古辞,曲名皆取篇中首句。铙歌是汉代的军乐,然而它的歌辞却不限于战阵之事。庄述祖在《汉鼓铙歌曲句解》中说:“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陈之事。”现存铙歌十八曲中,或写朝会宴享,或写从行狩猎,唯有《战城南》这一篇是“序战陈之事”的。 这是一篇反战的歌辞,全文可分为四层。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为第一层。歌辞一开始,就展开了一幅尸横荒野,惨不忍睹的画面:城南城北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城北城南都横陈着战士的尸首。战士的尸首得不到埋葬,一任鸟啄兽食。 “野死不葬乌可食”,一个“可”字,正话反说,蕴含着诗人极其愤激的感情。面对着一幕幕惨景,诗人想落天外,要让乌鸦“且为客豪”!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异乡人,故称之为“客”。豪:同“嚎”,号哭。诗人要乌鸦为客死他乡的将士们举行招魂葬礼:将士们的尸体反正不会被掩埋,你们在啄食之前,姑且号哭一番,以告慰他们的亡灵吧!这无可奈何的奇想,表现了诗人无限伤悼的心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是歌辞的第二层。激激:流水清澈的样子。诗人紧接上文,进一步描写沙场的荒凉境况。扫庭犁穴般的战斗结束了,一切都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战场上只见那呜咽的流水,幽暗的蒲苇,骏马英勇战死,劣马徘徊悲鸣。诗人用蒙太奇般的手法。将四幅似乎无内在联系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浓重地渲染了战场死寂凄惨的气氛。流水“激激”,反衬出战场的沉寂;蒲苇“冥冥”,烘托出战场的昏暗;战死的骏马和悲鸣的劣马,又渲染了战斗的惨酷。诗人看似写景,实则在抒发自己深沉、强烈的激愤之情。 战争使前方的将士沙场捐躯,也使后方的局势动荡不安。诗的第三层,另起新意,写社会的动乱。“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梁:表声的字,无义。筑室:指土木工事。社会动荡,使应役的壮丁们为构筑城堡工事,被迫南征北调,无法从事农耕,以至田园荒芜,禾黍不获,服劳役的人们即使想如战死沙场的将士们那样成为“忠臣”也不能够。 “禾黍不获君何食”一句,表面上象是在为君王着想,实际上,它含蓄地揭示出“禾黍不获”乃是君王发动战争的结果,你君王这样搞下去,吃什么啊!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固然表达了人民的善良愿望,然而它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形象地暗示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造成了前方将士暴尸荒野,社会动荡混乱;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使人民征调从役,无暇稼穑;而禾黍不获则又使人民无力征战,欲为“忠臣”而不能。如清人王先谦所说:“饥困不能力战,虽愿为杀敌致果之忠臣安可得耶?” (《汉铙歌释文笺正》)并且,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还证实了这样一个可悲的现实:前方的将士尽管血洒疆场,但比起后方含辛茹苦的人民,他们竟成了幸运者,因为他们毕竟还落了个所谓“忠臣”的美名。战死沙场,对后方人民来说竟成为可望不可得的憾事!从以上诸种意义上来说, “愿为忠臣安可得”一句大大深化了本诗的主题。歌辞的这一层,无情地推出导演这场社会悲剧的罪魁祸首。 歌辞的最后一层,与开头照应,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的怀念。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你们这些将士们,真是令我思念,早上你们奉命征战,晚上却看不到归来的身影!歌辞至此戛然而止,无尽的诗意令人咀嚼。其中有对将士们无畏精神的崇仰赞美,有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不平,是对残酷战争的无情抨击,是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战城南》真可谓千古咀咒战争之绝唱。 这篇乐府古辞在描写战争方面颇具特色。歌辞没有在双方如何刀砍剑劈、拼搏撕杀上花费笔墨,而主要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惨景。莱辛说过: “人们从大风暴抛掷到岸上的破船和残骸,就可以认识那场大风暴本身”。(《拉奥孔》)同样,我们通过乌鸦啄尸、蒲苇冥冥,骏马战死,驽马徘徊等景况的观照,不难想象那场战争是如何惊心动魄,残暴至极。而把战争表现得越惨酷,把将士的死表现得越悲壮,就越能深化主题,越能反衬出人民的苦难,因为战死在沙场竟是苦难中的人民求之不得的事,人民的苦难可想而知。同时,这首诗中,战争场面与整个社会相互交织,既有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又有战争恶果的形象体现,从而在战争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中,揭示出人民遭受灾难的深刻原因。 战城南 战城南南朝梁吴均的乐府诗。原为汉《鼓吹曲辞·饶歌》名,此用旧题。作者同题作品多首,此选其一: “陌上何喧喧? 匈奴围塞垣。黑云藏赵树,黄尘埋陇垠。天子羽书劳,将军在玉门。”*匈奴,中国古族名。赵树,指秦陇一带的树。赵,指前后赵两个政权,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为其领有之地。陇垠,甘肃一带地方。玉门,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区西北。此诗写西北边塞战争,主要渲染匈奴围边塞时的气氛,用最后一句写讨伐,构思不同一般。 ☚ 秦王卷衣 班婕妤怨 ☛ 战城南 战城南唐李白的乐府诗。《战城南》为汉乐府铙歌曲名,内容描写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者。原诗是: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桑干,即今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葱河,即葱岭河,分南北两河,即今新疆西南的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天山,在今新疆。全诗用白描手法,控诉了天宝年间唐统治者发动黩武战争带给兵士的深重灾难。 ☚ 登太白峰 思边 ☛ 战城南 战城南南朝梁吴均的乐府诗。原为汉《鼓吹曲辞·饶歌》名,此用旧题。作者同题作品多首,此选其一: “陌上何喧喧? 匈奴围塞垣。黑云藏赵树,黄尘埋陇垠。天子羽书劳,将军在玉门。”*匈奴,中国古族名。赵树,指秦陇一带的树。赵,指前后赵两个政权,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为其领有之地。陇垠,甘肃一带地方。玉门,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区西北。此诗写西北边塞战争,主要渲染匈奴围边塞时的气氛,用最后一句写讨伐,构思不同一般。 ☚ 秦王卷衣 班婕妤怨 ☛ 战城南 战城南唐李白的乐府诗。《战城南》为汉乐府铙歌曲名,内容描写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者。原诗是: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桑干,即今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葱河,即葱岭河,分南北两河,即今新疆西南的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条支,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天山,在今新疆。全诗用白描手法,控诉了天宝年间唐统治者发动黩武战争带给兵士的深重灾难。 ☚ 登太白峰 思边 ☛ 战城南乐府汉《铙歌》名。作者不可考。为描写、诅咒战争与劳役之作。约产生于对外战争频繁的武帝、宣帝时代。后人拟作颇多,以唐李白一篇最著名。 战城南乐府汉《铙歌》名。相传为武帝、宣帝时作品。内容主要描写战场的伤亡景象。有强烈的反战倾向。后代诗人亦有撰作,其中以唐代李白所作的一篇最为著名。 战城南 战城南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描述战场伤亡景象,哀悼阵亡士卒。以首句为名,其词曰:“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 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 暮不夜归。”魏晋时该曲数填新词,一直流传,用于军乐。 ☚ 翁离 巫山高 ☛ 战城南《汉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诗集》载入《鼓吹曲辞》。大约为西汉时期的作品。此诗叙写战事后战场上的悽惨景象。诗分三段。首写诗人所见到的战场实况。“战城南,死郭北”互文见义,指战场上死尸遍野。“野死不葬乌可食”,承上文的“死”字,说明战死的将士尸骨露于野,无人殡葬,只有乌鸦来啄食,引起下文的与乌对话:“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假不葬死者之口,对食腐肉之乌而言。意思是乌鸦,你不要光吃,先为我这野死的魂灵号哭几声,再吃也不晚! 接下来,“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裴徊鸣。”流水呜咽,蒲苇枯蒿,暗无生机,尸骨狼藉,只有几匹伤残的战马徘徊低鸣,战场上一派凄凉萧杀。坎段写诗人的感慨。“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桥上筑房,有什么意义?老百姓不种禾黍,君王吃什么? 人想做忠顺的臣民为何都不能? 以排比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穷兵黩武、草菅人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最后一段,是作者献给战死不葬者的招魂辞: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善良的人们,我如此地怀念你们,你们刚去打仗,一去就再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的无限同情。这首诗构思大胆,想象奇特,不以刀光剑影眩目,而以乌食腐肉惊心,讽刺之语难尽,愤激之心可见;全诗布局严谨,开阖自然,文思空阔,夸张大胆,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