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大豆病毒病soybean virus diseases由多种病毒单一或复合侵染引起的一类系统性病害。 分布和为害 大豆花叶病(SMV)广泛分布世界各大豆产区,日本、朝鲜、前苏联和非洲严重发生。中国黄淮豆区发病早,产量损失可达30%以上。东北发病晚,引起种子斑驳,影响大豆商品价格和出口外销。大豆顶枯病(萎缩病CMV-SS)在日本、朝鲜和中国发生较普遍,对某些品种造成严重为害。芽枯病(TRSV)在美国和加拿大、巴西造成部分产区大量减产。此外,花生条纹病毒(PSV)在美国和中国、豆荚斑驳病毒(BPMV)和豇豆褪绿斑驳病毒(CpCMV)在美国、南方菜豆花叶病毒(SBMV)在美国和日本、以及大豆矮化病毒(SDV)在日本均有发生,但为害不大。 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病毒种类和毒株、侵染时期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常见症状为花叶、皱缩、沿叶脉疱状斑、卷叶、顶枯、局部和系统坏死等。重者植株矮小,轻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病株种子常呈放射状或云纹状斑驳,颜色与豆脐一致,褐脐豆现褐斑,称褐斑粒。许多病毒病症状相似,如大豆顶枯病、大豆花叶病、芽枯病及巴西芽枯病引起的顶枯、系统坏死; 多数病毒病的花叶症状难以区别。同一种病毒也可引起完全不同的症状,如大豆矮化病毒可引起矮化型及黄化型两类症状。 种类 大豆病毒病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花生条纹病毒(Peannt stripe virus PSV)、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irus,TRSV)、烟草坏死病毒(Tobacco necrosis virus,TNV)等。 黄瓜花叶病毒 大豆萎缩株系(Cucumbermosaic virus,CMV-soybean stunt strain)引起大豆顶枯病。1982年以前日本长期称为大豆萎缩病毒(soybean stunt virus),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组。粒体球状,直径约28~30毫微米,含单股RNA。钝化温度50~6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保毒期1~4天。寄主范围较其它黄瓜花叶病毒窄,能系统侵染的栽培植物有大豆、小豆、豌豆、扁豆、心叶烟、黄瓜、南瓜、西葫芦等。在普通烟和菜豆的某些品种上隐症带毒。局部枯斑寄主有苋色藜、豇豆、绿豆、蚕豆及菜豆的某些品种。病毒可汁液接种、由种子及蚜虫非持久性方式传播。 花生条纹病毒 又称花生轻斑驳病毒(Peanutmild mottle virus,PMMV)。属马铃薯Y病毒组。粒体线状,约750毫微米长。钝化温度55~60℃,稀释限点10-2~10-4,体外保毒期4~5天。可由汁液接种及介体蚜虫非持久性传播,未发现大豆种子传毒,但花生种子可传毒。除大豆和花生外,未发现其它重要作物能系统感染此病毒。 烟草环斑病毒 引起芽枯病。属蠕传多角体病毒组。粒体球状,直径22~25毫微米,为三分体病毒。钝化温度60~65℃,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10天。寄主范围包括17科38属植物,自然侵染系统感病的栽培植物有普通烟、黄瓜、甜瓜、菜豆、豌豆、蚕豆、三叶草等。可经汁液接种及种子传播,美洲剑线虫也可传毒。 烟草坏死病毒 属烟草坏死病毒组。粒体球状,直径约26毫微米。由汁液接种及真菌(甘蓝油壶菌)传毒。能侵染14科53种植物。 其它能侵染大豆的病毒有: 烟草条斑病毒(Tobacco streak virus,TSV)、豆荚斑驳病毒(Beanpod mottle virus,BPMV)、大豆矮化病毒(Soybeandwarf virus,SDV)、南方菜豆花叶病毒(Southernbean mosaic virus,SBMV)、豇豆褪绿斑驳病毒(Cowpea chlorotic mottle virus,CCMV)、蚕豆萎蔫病毒(Broadbean wilt virus,BBWV)及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等。 病因 病原物为多种病毒。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属马铃薯Y病毒组。粒体线状,650~760×13(毫微米)。含单股RNA。病毒在寄主体外的稳定性很差,钝化温度为60~7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保毒期1~4天。病毒的寄主范围很窄,只能系统侵染大豆、秣食豆、蚕豆、紫云英和豌豆等豆科植物。绿豆及某些菜豆品种隐症带毒。局部侵染寄主有昆诺藜、扁豆、菜豆品种“Topcrop”、“Monroe”及家雀蛋等。可作鉴别寄主和定量测定寄主。病毒由汁液接种传染、种子传播及介体蚜虫非持久性传播。株系分化明显,美国划分出10个株系,中国长江流域分出6个株系,东北分出3个株系群5个株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大豆花叶病以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为主要初侵染源,由介体蚜虫传播引起再侵染。发病初期蚜虫一次传播距离多数在20米以内,蚜虫发生高峰时传播距离较远。构成病害流行的因素为种子传毒率高、介体蚜虫发生早且数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性低、播种晚等。东北地区以播种种子传毒率高、介体蚜虫发生时期和数量、气温、品种等因素为驱动变量,建立了大豆花叶病预测管理模拟模型的电算程序,可预测种传率、发病率及产量损失率。 大豆顶枯病、芽枯病、巴西芽枯病也以带毒种子为主要初侵染来源。CMV-大豆萎缩株系、花生条纹病毒、大豆矮化病毒、烟草坏死病毒等均可由介体传播,田间再次侵染亦通过介体传播。 病害控制 播种无(低)毒种子是控制大豆花叶病等种传病害的关键措施,建立无(低)毒种子繁殖体系。各级种子田根据当地田间侵染率确定播种种子最高允许带毒率。如东北地区良种繁殖田的播种用种子,其传毒率须控制在0.2%以下。种子田应与其它豆田隔离100米以上,早期清除病苗; 南方种子带毒率高,以采用抗耐病品种为主。大豆顶枯病、花生条纹病毒等引起的病害可采用上述播种无(低)毒种子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害。尚未发现某些种传病毒的地方,如中国对烟草环斑病毒、大豆矮化病毒等,则应加强检疫。 大豆病毒病由病毒引起的大豆病害,是中国大豆最严重的病害。主要有大豆花叶病、顶枯病、黄斑花叶病3类。大豆花叶病在中国流行年份一般减产30%~70%、顶枯病减产25%~100%、黄斑花叶病减产30%~100%。防治措施一般有4类:选育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子、改善栽培措施、治蚜防病。使用药剂为:80%敌敌畏乳油、50%异丙磷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