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豆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豆病害soybean diseases

已知大豆病害有120余种,其中真菌病害60多种,病毒病28种,细菌病10种,线虫病20种、类菌原体病3种、高等寄生植物2种。中国已报导有52种。在生产上造成为害的有大豆花叶病、胞囊线虫病、叶斑病类、疫霉根腐病等30余种。每年因病造成的损失在10%以上,重者减产逾30%。
简史 1903年日本Hennings首次报道了大豆锈病,以后的30年间,美、日等国相继报道和发现了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花叶病、大豆细菌性疫病以及霜霉病、细菌性斑疹病、芽枯病等50余种。当时大豆病害的研究主要是病原鉴定及部分病害的病原学和侵染循环等。20世纪40年代末以后,胞囊线虫病、病毒病等在美、中、日流行。从而推动了对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防治策略以抗病育种为主要途径,辅之以药剂防治。各大豆生产国针对主要病害进行了抗源筛选和抗病育种。70年代末以来,对病害生态、流行、品种抗性遗传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测报技术、系统管理及抗性遗传理论已逐渐在生产上应用于指导药剂防治、综合治理和抗病育种。
在中国有多位中、日植病专家先后鉴定了大豆霜霉病、灰斑病、褐斑病、轮纹病等多种大豆病害。同时,对大豆的种传病害、菟丝子、花叶病、细菌病和东北的大豆病害等分别作出专题研究和调查的报道。80年代广泛调查鉴定了中国大豆病毒病的种类和分布,并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及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流行、测报和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
美国辛克雷(J. B. Sinclair 1975)编辑出版了《大豆病害注释书目》,列出1882~1974年间大豆病害文献并主编了《大豆病害概要》,较全面地介绍了百余种大豆病害,在此期间,美、日发表的专题研究报告和专著达数十种,中国也编写了大豆病害的普及读物及图志等。
种类和分布 大豆病害按生长部位、分为叶部病害和根茎类病害。
叶部病害 发生普遍的有霜霉病(Peronosporamanschurica (Naum.) Syd.)、紫斑病[Cercosporakikuchii (Matau.Tomo.) Chupp.]、褐纹病(Septoriaglycines Hemmi)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syringae pv. glycinea (Coerper) Young,Dye &Wilkie]及细菌性斑疹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pv.glycines (Nakano) Dye]等。紫斑病在美国、中国和日本有时也造成为害,主要为害豆荚及籽粒。荚斑不规则形,暗紫色,在种子上形成大片艳紫色斑,并龟裂粗糙,重者褐色或黑褐色,干缩有裂纹。在叶片上为紫红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或小段叶脉坏死。茎秆上为长条形或梭形赤褐色斑、顶部嫩叶可枯死。重者引起早期落叶、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在气候凉爽地区发病较重。此病虽分布较广,但只在少数感病品种上于气候条件适合时造成损失。以为害叶部为主,也能侵染茎、荚及籽粒。叶斑初为水渍状,后变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后变黄色、多角形,可合并。后期病斑中央干枯脱落,叶遂破碎。荚斑为暗褐色小点,多发生于叶缘。种子症状不明显,干瘪,稍变褐色,潮湿时有粘状物。细菌性斑疹病在温暖气候,叶斑为褐色,隆起的小点,病部可破裂脱落,此病与细菌性斑点病相似,但斑疹病早期不呈水渍状,斑疹病也为害荚及籽粒。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在美国南部、中国黑龙江省为害很重。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在东南亚、中国的福建、两广及台湾为害猖獗。在秋大豆上常因病减产30%以上,少数绝产。病害叶背产生褐色锈状的夏孢子堆,引起早期落叶。
根及茎部病害 由镰孢菌(Fusarium spp.)、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iihu)、及腐霉(Pythiumspp.)等土壤习居菌引起的根腐病分布广泛、美国、加拿大、中国、巴西均有发生,而以热带亚热带为害重。茎黑点病(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 caulivoraAthow Cadwell)及茎荚疫病[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sojae (Lehman) Wehm.]在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朝鲜和中国发生都很普遍。除为害成株茎部及荚引起枯死外,还为害籽粒引起皱缩、龟裂、腐烂和苗期病害。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 Kuan et Erwin)是美国大豆上为害最严重的病害,加拿大、日本及中国也发生。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tiorum (Lib.) de Bary]在中国东北大豆产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古巴、加拿大、印度也有发生。
病毒病 种类多,半数以上能通过种子传播,分布广,为害重。其中以大豆花叶病(Soybean mosaicvirus,SMV)发生最普遍而严重,在中国、日本、前苏联、朝鲜为害最大。大豆顶枯病又称萎缩病(Cucumber mosaic virus,CMV—soybean stuntstrain)在日本、朝鲜、中国; 芽枯病(Tobacco ring-spot virus,TRSV)在美国; 巴西芽枯病(Tobaccostreak virus,TSV)在巴西,都造成为害。美国、中国的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PStV)、美国的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BPMV)、日本的大豆矮化病毒(Soybean dwarf virus,SDV)发生都较普遍,但为害不重。
线虫病 有两大类: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在美国、中国和日本分布很广,为害极重。大豆根结线虫病,由多种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引起,美国、中国及巴西均有发生,以温暖地带为重,如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中国的黄淮流域以南。
菟丝子 为高等寄生植物,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主要有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enesis Lam.)及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 R.Br.)。菟丝子以藤状茎蔓缠绕豆株,形成吸器伸入豆茎吸取养分,致使大豆植株变黄、矮小、甚至枯死。菟丝茎蔓生长旺盛,一株菟丝子可缠绕数十至数百株大豆,使大片豆株枯死,属恶性杂草。
发病规律 多数病毒病由种子传毒,带毒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和远距离传播方式。多数叶部、茎部病害以带病残株为主要初侵染来源,有的种子也可传病。根部及茎基部病害以土中病原物为主要侵染源。昆虫是病毒病田间再次传播的介体,雨水、气流、田间操作均可传播病害。各种病害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霜霉病、菌核病适于较低的温度,北方发病重于南方。锈病、根结线虫病适于热带、亚热带。多数真菌、细菌病在气候潮湿多雨、连作、植株密茂,病残体处理不当时发病重。
病害控制 加强检疫措施,防止种传病害的入侵、扩展蔓延; 利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子进行合理轮作、适期播种、适度密植、及时排灌、清除病残体等科学种植方法; 辅以药剂防治,用瑞毒霉、福美双等拌种防种传及苗期病害。防线剂一号(甲拌磷与灭克磷)、涕灭威、呋喃丹等处理土壤防治线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