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成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成均《成均》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郑玄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释义】古代的最高学府称作“成均”,也即“太学”、“国子学”等。“郊”,郊学,比成均低一级的学校。 【例句】况同在成均共业儒,聚首数年余。(宫大用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楔子〔赏花时〕)范式与张劭二人是太学同学。可参见“鸡黍期”条。 成均 成均chénɡjūn━━ 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后亦泛指官设学校。宋·王之道《奉送果上人住开先寺》诗:“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 ☚ 北扉 芹宫 ☛ 成均古时的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注:“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后为官设学校的泛称。宋王之道《相山集》三《奉送果上人住开先寺》诗:“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犹童。”唐高宗时,将国子监改为成均监,故后人也称国子监为成均监。 成均五帝之學。《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弟子焉。” 鄭玄注: “玄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樂。”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成均 成均 chéngjūn 西周貴族子弟的大學。《周禮·春官·宗伯下》:“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鄭玄注引鄭衆:“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按“均”有調和、調節義,又爲古樂器之調律器名,且大司樂並以樂德、樂舞、樂語教國子,是成均當以教樂而得名。近人劉師培亦主此說,並以爲“均”即“韵”之古文。(見《學校原始論》)或以爲成均即辟雍(見《文獻通考·學校考一》),或以爲周之五學的南學(見清·黄以周《禮書通故》)。後世用作太學、國子監的代稱。《新唐書·常衮傳》:“魚朝恩賴寵,兼判國子監。衮奏:‘成均之任,當用名儒,不宜以宦官領職。’”宋·王之道《奉送果上人住開先寺》詩:“我昔游成均,年少心猶童。”明·陳龍正《甲戌進士題名記》:“進士釋褐,例得勒石成均,榮其身,復永其名。” 学校 学校校(校舍;夜~;母~) 学(学舍;学宫;学苑;学院;学堂;学馆;学庭;学屋;学庐;学园) 宫(黉宫)文庠 横舍 灵台 鱣序 精舍 西胶 书堂 书房 頖水 另见:学习 学生 教师 培养 ☚ 学校 学习之所 ☛ 古代的学校 古代的学校泮(泮乡;泮宫) 黉(黉学;黉序;黉舍;黉门;黉室;黉宫;黉校;黉堂;黉塾) 庠 党序 锱坛之宫 ☚ 讲学之所 考场 ☛ 成均古代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一说大学、小学皆可称为成均。 成均 成均相传为五帝时的宫廷学校,西周为国学以教王室子弟的机关。《周礼·春官宗伯》: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汉董仲舒称其为 “五帝之学”。孔颢达疏: “尧已以上当代学亦各有名,无文可知。但五帝总名成均,当代则各有别称。” 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礼记·王制》讲成均为王室贵族子弟学习乐舞之所,属辟雍学宫的一部分。 ☚ 门闱之学 瞽宗 ☛ 成均见“国学”。 成均传说中五帝时学校名。《周礼·春官·大司乐》注引董仲舒说:“成均,五帝之学”。在原始社会中,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有礼、乐、射等,“礼”指社会习俗和宗教仪式;“乐”指音乐舞蹈;“射”指武艺。都是作为一般专门知识由氏族长老传授给每一氏族成员。到了奴隶社会,则都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礼、乐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成为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言行以共同压迫奴隶的工具,射则成为对统治阶级男子所进行的军事教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阶级已经分化,其所施教育当然也正好反映了阶级分化时期的特点。西周时成均为周王直属的大学——辟雍中的一院,也用作西周大学的总称。唐代一度改国子监为成均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