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367莫我知也夫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367莫我知也夫章

【莫我知也夫章】

莫我知也夫。
蒙引 ‘莫我知也夫’正含下文意,夫子自嘆以發子貢之問也。
不怨天,不尤人。
精義 伊川説見集注。
通考 朱氏可傳曰:‘不怨天,不尤人’,為聖人自道之辭則可,若以此論聖人則不可。蓋不怨、不尤,不足以言聖人故也。
下學上達。
精義 明道曰云云。集注第二説。又曰:‘自下而上達者,唯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又曰:‘釋氏唯務上達,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也!元不相連屬,但有間斷,則非道也。’又曰:‘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下學而上達也。’○伊川曰云云。集注第三説。或曰:‘古之教人,必先於洒掃應對進退,何也?’曰:‘下學而上達,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者,及其至也,雖聖人有所不知也。今夫居處恭,執事敬,雖衆人能之,然彼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亦豈外是哉!然卒異於衆人者,以衆人習不致察,不能上達耳。夫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故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又曰:‘子貢宜可與言也,故以是發之。’
或問 ‘程子至矣。謝氏以為下學人理,而上達天理,何如?’曰:‘既曰理矣,則無天人之異,不待其學於此而通於彼也。’
語類 下學、上達,雖是二事,只是一理。若下學得透,上達便在這裏。道夫。○下學、事也;上達,理也。理只在事中。若真能盡得下學之事,則上達之理便在此。同。○下學、上達,只要於事物上見理,使邪正是非各有其辨。。○下學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達。。○譬如寫字,初習時是下學,及寫得熟,一點一畫都合法度,是上達。明作。○學之至,即能上達,十五而志乎學,下學也;能立,則是上達矣。又自立而學,能不惑,則上達矣。層層級級達將去,自然日進乎高明。。○下學上達,是天人事理洞然透徹,無一毫之間隔。聖人所謂‘上達’只是一舉,便都在此,非待下學後旋上達也。伯羽。○問‘有一節之上達’云云。見小注。‘今之學者於下學便要求玄妙,則不可。“洒掃應對,從此可到形而上,未便是形而上”,謝氏説過了。曰:“今之學者多説文章中有性天道。”南軒亦如此説。’曰:‘他太聰敏,便説過了。’
蒙引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三句意不斷。‘下學’二字就套在‘不怨’、‘不尤’裏,下學即自修之實也。大凡怨天尤人者,必不知反己,反己自修者,自然無怨尤。但反己自修則理在事中,事亦非理外,便自然漸進矣。此皆樸實頭,為己而非有所歆動於人處,固非所以致其知,抑非人所得以知也。大注‘此但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無以甚異於人,而致其知也’,直解到‘其天乎’住,或者止截到‘上達處’,非也。與‘葉公孔子’章大注‘此但言其好學之篤耳’,然深味之,則見其全體至極云云同。
增訂 不怨尤便是下學上達處,不可作兩層看。又曰:朱子謂‘不是下學外别有個上達,又不是下學中便有上達,須是下學方能上達’,真説得此理四平八穩,後人講學其弊總不出此,不是離下學尋上達,即是硬差排個上達,倒放入下學中,豈聖學乎?○按:下學上達之意。蒙引云:‘學者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今日行一善,明日行一善,久則自然知天立命,而心體洞然矣。’存疑云:‘一事便有一理,學一件事,便知一件理,此下學上達也。不下學則無由上達,此為循序漸進。蒙引所云乃是程子“積累多後,脱然有悟”之説,忒遠了,亦忒緩。聖人説甚切近,□意亦甚切近,語意亦甚緊急。’又云:‘學事親便得事親之道,學從兄便得從兄之道,此下學上達也。若謂“積累多後,脱然有悟,方為上達”,則其窮理力行,日有所得者,為何物?’已上二家之説不同,然當以蒙引為是。蓋朱子謂:‘十五而志于學,下學也;能立,則是上達矣。又自立而學,能不惑,則上達矣。層層級級達將去,自然日進乎高明。’夫自志學時積十五年之功方能立,又積十年方始不惑,至不惑後,尚須層層級級達將去。聖門原不貴速化之術,何防於緩?何妨於遠?可見蒙引積累之説為‘長彼’。存疑之意謂‘格一物而有所得,即是上達;行一事而有所得,即是上達’,乃是逐節各有上達,則十五志學之為下學,豈其時竟無一物一事之有得必俟?三十、四十始有所得,而後可為上達耶?朱子謂‘這一件理會得透,那一件又理會得透,積累多便會貫通’,分明亦用程子格物之説,與蒙引同。朱子又謂‘道理都在我時,上達。譬如寫字,初習時是下學,及寫得熟,一點一畫都合法度,方為上達’,而非初學時一點一畫偶合法度之為上達也。必道理俱在我時方為上達,而非偶有一得之道理便為上達也。存疑之説過矣。且必如蒙引主積累説,則上達時候去下學甚遠,方説得循序漸進四字親切。若如存疑主逐事各有上達説,則上達即在下學之時。雖於循序二字亦説得去,卻是零碎散做去,全不見得漸進之妙矣。況主積累説,則下學乃是隨事精察力行,日有所得。上達則是左右逢原,一以貫之上。惟上達説得精微,而下學亦説得廣闊,方是聖人分上事。若謂為逐事各有上達,即常人豈無一事、二事之有得?即常人皆得與於上達矣,恐與聖人分上雖得遠了。此雖聖人自謙,然亦須於庸近之中見得精微,方是聖人。辭故存疑之説,愚不敢以為然也。【眉批】 竊詳古人論下學上達有數説。就行上説,則如下學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達。譬如寫字,初習時是下學,及寫得熟,一點一畫都合法度,是上達也。朱子注。就知行説,則如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程子語‘如學是事,而通其理即夫形而下者,而得夫形而上者是也’。朱子説。若專就知上説,則古人無分明説處。然如格物致知固下學之事,至物格知至,則上達矣。今只就精義入神四字上説,則精義之工固屬乎人事而至入神,則上達矣。若並洒掃應對為説,則就下學積累涵養上講,究委曲其所以然以至於入神,豈不是上達境界?故朱子子夏有始有卒之言,曰‘聖人下學便是上達,不是自始做到終’云云。洒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自是學者始卒工夫,黄義剛所以引下學上達而不見斥於師門也。湖上
知我者其天乎。
精義 謝氏曰:人雖不我知,我其自知矣,我與天為一,則謂之天知亦可。
語類 問:‘“知我者其天乎”,只是孔子自知否?’曰:‘固然。只是這一個道理。’。○‘“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處,聖人無異於衆人,到那上達處不同,所以衆人卻莫能知得,惟是天知。’又曰:‘中庸“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古注云“惟聖人能知聖人”,此話自好。所謂天知者,但只是他理一般而已。樂天,便是“不怨天”;安土,便是“不尤人”。人事、天理間,便是那下學、上達底。’。○聖人便是天,人則不能如天。惟天無人許多病敗,故獨能知之。天非真有知識能知,但聖人有此理,天亦有此理,其妙處獨與之契合。釋氏亦云‘惟佛與佛,乃能知之’,正此意也。伯羽
通考 仁山金氏曰:‘此章兩“知”字相應,但二天字似不同。上文方言“不得於天,而不怨天”,下文又説“知我者其天乎”,豈前是未定之天,後是已定之天?豈前是氣化之天,後是義理之天?而義理感應之妙,終有轉移氣化之理與?及細玩集注中卻只以理推。’曰:‘深味其語意,則見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獨知之之妙,蓋聖人只自以理知之。’王文憲曰:‘於事上見得理透,便是上達天理;與我默契,便是天知。’
存疑 這天是‘蒼蒼之天’,天者,理而已。下學人事,上達天理,則其理與之契,故人不及知,而天獨知之。天若作理説,不是理無知,何謂能知聖人?
【通 論】
語類 ‘不怨天’,是於天無所逆;‘不尤人’,是於人無所忤。‘下學’只恁地去做,‘上達’是做後自理會得。這個不響不唤,如水之無石,木之無風,只貼貼地在這裏,宜其人不能知。若似其他人,撑眉弩眼恁地叫唤去做,時人卻便知,聖人卻不恁地,只是就平易做去。只這平易便是人不能及處。○‘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這三句,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句,以為夫子自譽,則又似自貶;以為自貶,則又似自譽。。○問:‘“莫我知也夫,予欲無言”二段,子貢皆不能復問,想是不曉聖人之意。’曰:‘非是不曉聖人語意,只是無默契合處。’

☚ 06_366以德報怨章   06_368公伯寮愬子路章 ☛
000014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