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acute tonsillitis系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而引起的,以扁桃体为主的咽部淋巴组织的一种急性感染。起病急,有寒战、高热、咽痛;扁桃体肿大、充血、上面有脓点或脓性分泌物;下颌所属淋巴结肿大、压痛等;病程可持续1周左右。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喷冰硼散、元硃丹,或用碘酒点涂;适当休息,多饮水。 急性扁桃体炎acute tonsillitis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40℃。伴有全身酸痛不适,咽痛剧烈,咽下困难。咽部检查可见咽部急性充血,扁桃体红肿,隐窝口有散在、点状、黄白色分泌物,或融合成片状白膜。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治疗有一般治疗、局部治疗、针刺治疗、中草药治疗、封闭治疗和磺胺药、抗生素治疗等数类,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粘膜及其他咽淋巴组织的炎症,但以腭扁桃体的炎症为主。以往曾分为卡他性、滤泡性、陷窝性、实质性和化脓性等数种,但就诊断和治疗意义而言,可分为充血性和化脓性两种。 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一般认为由病毒所引起,炎症只侵及扁桃体粘膜及其表浅组织。全身及局部症状均较轻微,表面无脓性渗出物,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易分开,治疗也与其相同,不须用抗生素,采用对症治疗即可。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包括急性滤泡性、陷窝性、实质性扁桃体炎) 为一常见病,多发于春秋两季,青年期发病较多,少年儿童次之,50岁以后发病很少。劳累、受凉、烟酒过度或慢性病等为常见诱因。以乙型(或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约占50%。其他如葡萄球菌或肺炎双球菌等也可引起。其培养常为混合菌株,病原菌必须结合血清学检查方能确定。 致病菌由 飞沫 外界传入,平时隐藏于扁桃体小窝内。扁桃体小窝有“鸟巢状”结构,因各种细菌互相拮抗,不同菌种寄居于不同的“鸟巢”内。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菌大量繁殖,产生较多毒素,破坏小窝上皮,使病菌侵入实质而发生炎症。实质充血肿胀,各生发中心发生多发性脓肿。位于粘膜下的小脓肿,可在其表面见到黄白色斑点。小窝内有较多脓性渗出物,包括纤维素、脱落细胞、脓细胞和细菌等,并排出于小窝外。炎症消退时小脓肿处常转变为脂肪变性区,以后逐渐复原。扁桃体实质和表面均可遗留疤痕,小窝内常遗留慢性溃疡。 症状轻重不一,但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者症状较重。潜伏期约为3~4日。患者感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和头痛等,体温可升至38~40℃。背部及四肢痠痛。常有便秘和食欲不振。婴幼儿可有腹泻,或因高热而发生抽搐。咽痛开始于一侧,随即两侧均明显疼痛。因舌咽神经反射作用,可引起耳痛。炎症侵犯咽鼓管时,可有耳鸣、耳聋。并常伴有下颌角淋巴结肿痛。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均增高,有暂时性蛋白尿。 局部检查可见咽部急性充血,两侧扁桃体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有时渗出物可融合成膜状,但易于拭去而不遗留出血创面,此点可与咽白喉鉴别。此外还应与猩红热、溃疡膜性咽峡炎和白血病等鉴别。 局部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扁桃体周围炎或脓肿。全身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风湿热、心肌炎、肾炎或关节炎等,但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此类并发症与变态反应机理有关。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局部治疗、针刺治疗、中草药治疗、封闭疗法和磺胺药抗生素治疗等。若无并发症一周左右即可恢复。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饮食和对症治疗。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此病具有传染性,应尽量隔离。进易于消化和富于营养的半流汁饮食。头痛和四肢痠痛可服阿斯匹林等,便秘应服缓泻剂。局部治疗包括漱口、涂药、含片等,其中漱口较为重要,有清洁和消毒的作用,常用药液为复方硼砂溶液。针刺取颊车、少商和合谷三穴,或取其中二穴或一穴亦可。中医以清咽去火,解毒防腐为治则,常用银花解毒汤、加味甘桔汤或麻杏石甘汤等;成药六神丸、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丸、紫雪丹或梅花点舌丹等均有效。封闭疗法系用0.5~1%普鲁卡因注射于两侧下颌角皮下或两侧扁桃体周围,每侧5~10ml。磺胺药和抗生素治疗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无并发症的病例,国内外曾有较多作者用对症、针刺、封闭、磺胺和抗生素等作分组对比治疗,其疗效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此类病例不一定需要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 ☚ 增殖体肥大 慢性扁桃体炎 ☛ 00012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