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中抗凝物质
循环中抗凝物质是指在血循环中出现某些物质作用于血液凝固过程的某个环节,影响血液凝固,引起出血或使出血加重。
循环中抗凝物质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者很少见,获得性者较多见。根据其作用环节,循环中抗凝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 这种抗凝物质能够特异地抑制凝血活酶形成过程中的某一凝血因子。常见的是抗因子Ⅷ抗凝物质,这是一种IgGK,少数为IgGλ、IgM或IgA的抗体,大多发生在血友病甲的患者,经长期输血、血浆、因子Ⅷ制剂后引起的,发生率约为6~9%,最高达21%,亦可发生在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药物反应(如青霉素)、妊娠及产褥期。抗因子Ⅸ抗凝物质发生在长期输血浆的血友病乙患者,发生率约1%。其他抗因子Ⅴ、Ⅺ、Ⅻ、ⅩⅢ抗凝物质均很少见。
(2) 抗凝血活酶活性的抗凝物质: 可分为二种,一种只作用于人类的凝血活酶活性,不作用于家兔等动物的凝血活酶,多见于红斑狼疮。另一种对人及动物的凝血活酶都起抑制作用,如发生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者。
(3) 抗凝血酶原抗凝物质: 见于红斑狼疮。
(4) 抗凝血酶抗凝物质: 发生于异常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球蛋白血症、DIC所引起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5) 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 此较多见,据国内的一组报道,这种抗凝物质占循环中抗凝物质病例中的64%。先天性者少见,获得性者可发生于放射治疗、氮芥、急性白血病、红斑狼疮、严重肝脏病、过敏性休克、胆道感染、尿毒症、DIC、流行性出血热、多发性骨髓瘤、输肝素抗凝的血、肝素用量过大等。少数原因不明。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有时呈大片皮下出血,伴局部疼痛。其他如牙龈出血,鼻衄,口腔粘膜出血,阴道、消化道出血。亦可发生肌肉出血。本病患者临床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单纯输血或输血浆往往无效,或原来有效者失效。
循环中抗凝物质的实验室检查应分两步进行:
❶血循环中有否抗凝物质,可用复钙时间或APTT交叉试验,病人血浆的凝血缺陷不能被正常血浆纠正;
❷检查抗凝物质的性质,如检查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用凝血酶原消耗交叉试验; 检查抗凝血活酶活性的抗凝物质用组织凝血活酶稀释试验; 肝素或肝素样抗凝物质用甲苯胺蓝或鱼精蛋白纠正试验可以明确诊断。
关于治疗,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红斑狼疮是引起循环抗凝物质的常见原因之一。应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控制红斑狼疮后,抗凝物质往往可以逐步消失。此外应根据抗凝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例如只有用高度浓缩的因子Ⅷ制剂治疗抗因子Ⅷ抗体(参见“血友病甲”条)才能控制出血。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时用鱼精蛋白50mg加于25~50%葡萄糖液20~40ml,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疗效常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