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濟川橋”、“丁公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潮安,跨韓江。爲南宋一座梁橋與浮橋相結合之橋梁。橋分兩段,東段長八十五丈,十二孔,始建於紹熙年間,完成於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西段長五十一丈,九孔。始建於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完成於寳慶二年(公元1226年)。中段由十八隻木船搭成浮橋,連接兩段。浮橋可開合。曾於橋上建樓臺,以集市,後破壞。橋自宋建成後,據《海陽縣志》和《廣濟橋考》之不完全統計,歷經元、明、清,較大修建有二十四次以上。明宣德,清康熙、道光年間均進行大規模之修建。清雍正間,曾鑄二鐵牛置於兩岸橋墩上,望以鎮洪水。後一隻鐵牛被洪水衝入河中。有民謡云:“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隻鐵牛一隻溜。”

廣濟橋浮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