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龙山石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天龙山腰部。分布于山之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东峰的第一至第四窟为北齐时所开,第八和西峰的第十、十六窟为隋代所开,其余均于唐初开凿。雕刻风格细致,神态生动,有很高艺术价值。 ☚ 大足石窟 石钟山石窟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 tiānlóngshānshíkū 座落於山西太原城西南大龍山腰東、西兩峰上。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石窟開鑿歷經東魏、北齊、隋、唐四代而成,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石雕體態生動,姿勢優美。第九窟中彌勒佛比例和諧,容貌端莊,下層觀音瓔珞富麗,紗羅透體。窟前里許原有天龍寺,宋改名聖壽寺,已毁,近年修復幾尊泥塑仍是原作。參閱明·高汝行《太原縣志·寺觀》、光緒《山西通志·古蹟考八·寺觀》。 天龙山石窟中国古代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的群山中。1949年以前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很少为人所知,但它的艺术水平曾为许多雕塑家震惊,并称之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天龙山石窟的21个洞窟分散在2个山峰上,8个在东峰,13个在西峰,最早的3个洞窟始刻于北齐(550~577),其余均建于隋唐。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最大的佛像为释迦牟尼坐像,高约二丈余,位于东峰西部二层阶梯的龛洞中。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腰。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700米,因北齐时建天龙寺,而得名。天龙寺宋时称寿寺,历代香火旺盛,1948年被焚,1981年在旧址重建。寺前有蟠龙古松,蔽天盖日,显见古色。 ☚ 大佛寺 资寿寺 ☛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现存石窟21个。1至8窟在东峰,9至21窟在西峰。1至3窟开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经营太原陪都时,余多为隋唐开凿。彼此间有山径相通。石窟雕像,刀法娴熟,姿态自然,维妙维肖,早年因遭外国列强盗窃破坏,造像大都已残缺不全。8窟建于隋开皇四年(584),是唯一纪年窟;10、16窟前仿木构窟廊,是研究隋代建筑的实物。现保留较为完好的,有唐代开凿的第9窟漫山阁大佛,系二层阶级的摩崖造像,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约高8米,脚蹬莲花,容貌端秀,比例准确,衣纹写实;下层为观音、文殊和普贤,主像观音,约高9米,身披璎珞,罗纱透体,形体丰满,线条柔美。14、18窟为平面方形的小型窟,有唐代石刻造像,坐式突破了造像规格的束缚,极似真人安然闲坐,裙裾彩带轻薄似纱,衬出丰润肌体,为唐代写实风格的石刻造像的杰出代表。天龙山古柏苍翠,风景奇丽,原有寺,今不存。明代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为真实写照。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天龙山菩萨头像,是21窟正壁菩萨头部,高40厘米,发髻高耸,面部丰润,微妙的动态和肌肤的弹性表现得概括而逼真,俨然一位少女肖像,刻工精细,为唐代石雕艺术的杰作。 ☚ 清真古寺 龙山石窟 ☛ 天龙山石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千米的天龙山。主要分布于东西两峰的腰部,东峰8窟,西峰13窟。从《开皇石室铭》碑记考察,石窟应始创于东魏末年,历北齐、隋、唐时期,以唐窟最多,约达15窟。20世纪20年代遭日、美等国的盗劫,有150多件精美雕刻品劫往国外。现已在世界各地找到该石窟的雕刻品(大部分是佛头)共47件,其中29件能确认出是从天龙山哪一个窟室中盗走的。东魏、北齐的石窟中,东峰第二窟、第三窟系东魏末期营建的,也是天龙山的最早石窟。窟平面为方形,莲花藻井。窟内正壁及左右壁各凿1龛,龛内凿1佛2菩萨。东峰第一窟和西峰第十窟、第十六窟,为北齐时期的作品,窟室作方形平面,圆顶莲花藻井。窟3壁设3龛,龛侧雕作八角柱。正龛倚坐佛,两侧各有1菩萨立于有梗圆莲座上。隋唐窟中以东峰第八窟和西峰第九窟最为重要。东峰第八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规模为东峰之最。世称 《开皇石室铭》 的摩崖碑,就在该窟的东壁。窟内设中心塔柱,柱四面有天幕式佛龛,龛中置1佛、2菩萨、2弟子,造型优美,是上续北朝下启盛唐的杰作。位居天龙山石窟中心的西峰第九窟,是唐代窟中规模最大的。窟前原有三重檐的高阁,现存2层壁面,上层雕高约8米的倚坐弥勒佛,下层中央雕高约5米的11面观音立像,左雕乘象的普贤菩萨,右雕骑狮的文殊菩萨。唐代造像妍丽丰腴,姿态优雅,是盛唐时期的佳作。石窟下方原有天龙寺,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宋代称 “圣寿寺” ,明代重建,现仅存数尊彩塑残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