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纤维囊性病
系妇女乳腺的一种常见疾病,过去被称为慢性囊性乳腺炎,因名称与病变本质不相符合,现已摒弃不用。目前通称为乳腺纤维囊性病或囊性小叶增生病,也有人称为乳腺结构不良,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有人分析尸检乳腺标本,认为19%有肉眼可见的小囊,34%有镜下微囊,其发病率为53%。正常乳腺随着月经周期呈现增生和复原的变化,当体内激素代谢失常,雌激素活性强或黄体物质相对减少时,可使乳腺组织出现增生或复原不全而致病。病变多为双侧,乳腺外上象限为好发部位。常见于25~50岁间的妇女,以年长的育龄妇女最多,绝经期后则少见; 不育或月经不正常的妇女亦较多。妊娠或哺乳及绝经期后,可自然消退。
主要临床表现是乳腺呈周期性胀痛,可伴有或不伴有乳内结节或肿物。针刺样疼痛,重者可放射至肩部,在经前期疼痛逐渐加重,经期后症状则减轻或消失,在下一周期又渐出现疼痛。少数病例可伴有浆液性或血性乳头溢液。病人乳房发育多较差,有弥散性压痛。乳腺可扪到散在的小结节,由粟粒至豆样大小,或呈周界清楚的纤维性扁平肿块,无疼痛,有时不易与早期乳癌区分。孤立性囊肿一般直径为3~4cm,呈圆形或椭圆形,界线较清楚,常偶然发现。肿物硬度一般不如癌硬实。有时经前期数日囊肿迅速长大,以后大小可不变或很快缩小,此点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较大的囊肿采用透光实验可助诊断,但不能除外同时并存的癌肿。临床上可在局部出现炎症样表现,针吸囊内容物后,炎症也随之消退。囊内液体多无细菌存在。根据所含病变成份不同,肉眼病变可见1~3mm大小的囊腔,散在性分布,腔内含有黄色或血性液体,偶可见到约3~4cm大小的孤立性囊肿。囊内有血性液体,未被切破时,自表面有蓝色圆顶隆起,称为兰顶囊肿(Blue dome cyst)。囊壁极薄,内膜光滑。大囊腔附近组织内常可见到许多小囊或镜下始可辨认的微囊;增生的小叶组织呈白色或浅黄色颗粒,与周围组织无分界,剖面略隆起; 纤维增生症的病变呈弥漫性增厚,质硬韧,切开困难,呈纤维组织样外观。镜下所见基本是导管与腺泡上皮的增生性变,小导管扩张形成囊肿与小叶间和小叶周围结缔组织的增生性变。
此病与乳癌的关系尚未肯定。有人观察乳癌小鼠实验模型,皆有癌前增生期,否则不能发展成癌。在人乳癌标本中,常见到癌旁乳腺导管与腺泡的改变,尤其是导管的变化多于腺泡,后者因患者年龄关系多趋向萎缩。导管病变情况包括正常、增生、增生间变直至非浸润性癌(导管内癌或小叶原位癌),因此将乳腺增生看作是正常乳腺上皮发展到癌的一个中间阶段。乳腺导管增生可持续多年,扩张形成囊性病或乳头状瘤病。腺泡增生形成腺增生病或硬化性腺病,由于机体内分泌环境改变,可自然消退,但亦可发展成癌。增生性病变在妇女乳腺中极为常见,良性转归远较恶变者多。腺增生病的癌变率高于囊性病。据统计此种病人癌倾向较一般人高7倍。
临床应密切观察,教会病人定期自查乳腺,必要时需采用各种辅助检查方法(乳腺X线摄影、热图象或针吸活检等),一旦病变有发展或变化时,应及时治疗。对年龄在35岁以上;有乳癌家族史;一侧乳腺曾患乳癌; 未曾生育或初产年龄在28岁以上,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期较晚的病人,尤应特别注意,因这些病人较易生乳癌。临床检查稍有怀疑时,应早作活检。年轻病人,症状较轻者,可以观察。有的经过妊娠与哺乳可自愈。乳痛较重者,可用小量碘化钾治疗。雄激素或黄体激素的使用应当慎重。较大的孤立性的囊肿可用针吸出囊内液体,若囊壁无分泌功能,一般不再复发。倘若吸出物为血性或未能抽出液体,或针吸后短期又复发,均为手术活检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