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夏Xià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注引 《唐书·宰相世系表》 云: “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后去鲁之沛。分沛之谯,遂为郡人。” 又,《姓氏考略》 注引《姓谱》 云: “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❷郑樵又注: “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 (字) 为氏,是为陈 (之) 夏氏。”此当以王父字为氏,系出妫姓。(按: 陈宣公之子少西,《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 “陈宣公庶子子西”;《姓氏考略》、《姓氏词典》 并引作 “陈宣公庶子孑西”; 夏舒,《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 并作“徵舒”;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辞词》则并作“征舒”。
❸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明赐元人齐噜台姓名曰夏贵。”
❹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 据《安化夏氏谱·叙》 注云: “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 《中国姓氏大全》亦载: “(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❺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 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 即 “伊斯兰”之别译; 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
汉代有夏宽,武帝时阳城内史; 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 宋代有夏圭。

夏xià

❶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陰曆四月至六月。孔臧《蓼蟲賦》:“季夏既望,暑往涼還。”
❷華夏,諸夏。指中國。班固《幽通賦》:“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謠。”
❸古樂章名。《周禮·樂師》:“行以《肆夏》,趨以《采薺》。”《肆夏》,樂曲名。揚雄《蜀都賦》:“《户》音六成,行《夏》低徊。”夏,肆夏。
❹大屋。見“廣夏”。
❺朝代名。禹所建。見“夏正”。
❻姓。禹受舜禪建夏,故亦以夏名之。見“夏服”等。又春秋時陳宣公子少西,字子夏,其孫徵舒,以王父字爲氏,是爲陳夏氏。見“夏姬”。

四季之一,最为炎热,也是生物最繁茂的时节,活力充分,滋润健旺。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成语有“夏雨雨人”,言夏日之惠;又有“夏日可畏”,言夏日之威。又为朝代名,《礼记·礼运》:“吾得夏时焉。”又为族名,即汉族的先祖,故中国又称华夏,以汉族为主的中国人又称华夏子孙。

(芳)

☚ 秋   春色满园 ☛

云收雨过波漾,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 春   秋 ☛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夏,最初为中原古部族名,相沿用为中国人的称呼,也泛指中国。《尚书·舜典》:“蛮夷猾夏。”传:“夏,华夏。”
1.通“廈” xia
[例一] 《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注:“夏,大殿也。”夏,高大的房屋。夏通“廈”。
[例二] 《文选》张衡《西京赋》:“大夏耽耽,九户开闢。”大夏,大廈。
夏,匣母、鱼部;廈,匣母、鱼部。匣母双声,鱼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暇”xia
[例] 《汉成阳灵台碑》:“匪皇启居,日稷不夏。”不夏,不暇,没有空闲。夏通“暇”。
夏,匣母、鱼部;暇,匣母、鱼部。匣母双声,鱼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3.通“假”jia
[例] 《诗·大雅·皇矣》:“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俞樾《平议》:“夏之言假也。”夏,宽假,宽容。夏通“假”。
夏,匣母、鱼部;假,见母、鱼部。匣、见旁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4.通“雅” ya
〔例〕 《墨子·天志》下:“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俞樾《平议》:“《大夏》即《大雅》也。雅、夏古字通。”夏通“雅”。
夏,匣母、鱼部;雅,疑母,鱼部。匣、疑旁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5.通“檟” jia
〔例〕 《通训定声》:“夏,假借为槚。”《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夏楚,槚、楚。槚,木名,扑责之具。夏通“槚”。
夏,匣母、鱼部;槚,见母、鱼部。匣、见旁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复
  • 下一篇:夔

夏xià

❶夏天。《陈风·宛丘》二章: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毛《传》:“值,持也。鹭鸟之羽,可以为翳。”郑《笺》:“翳,舞者所持以指麾。” 《汉书·地理志》注: “鹭鸟之羽以为, 立之而舞,以事神也。无冬无夏,言其恒也。”《小雅·四月》一章:“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毛《传》:“徂,往也。六月,火星中,暑盛而往矣。” 郑《笺》:“徂,始也。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鲁颂·宫》四章: “秋而载尝,夏而福衡。”郑《笺》:“载,始也。秋将尝祭,于夏则养牲。楅衡其牛角,为其触觝人也。秋尝而言始者,秋物新成,尚之也。”
❷大。见[夏屋]条。
❸夏楚,将楸木与荆条,去其皮而做成朴杖,用以罚失礼。《大雅·皇矣》七章:“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朱熹《集传》:“以,与也。”马瑞辰《通释》: “夏以革,犹云夏与革也。不长夏以革者,不齐之以刑也。夏,谓夏楚,朴作教刑。革,谓鞭革。鞭作官刑也。”朴,去其皮而成朴杖,教刑,罚失礼。官刑,罚违法。
❹中国,中原地区。《周颂·思文》一章:“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郑《笺》:“无此封竟于女之经界,乃大有天下也。用是故陈其久常之功于是夏而歌之。” 马瑞辰 《通释》:“《小雅》: ‘四国无政,不用其常。’常,即 ‘政’也。《左昭二十年传》:‘布常无艺。’ 杜注: ‘言布政无法度。’ 此诗陈常,犹布常也。‘陈常于时夏’,谓陈农政于中夏也;谓遍布其农政,所以布利于是中夏也。”《周颂·时迈》一章:“我求懿德,肆于时夏。”朱熹《集传》:“肆,陈也。夏,中国也。益求懿美之德,以布陈于中国。”马瑞辰《通释》:“《说文》: ‘夏,中国之人也。’诗言 ‘肆于时夏’,承上 ‘我求懿德’言,宜从朱子《集传》谓‘布德于中国’。”
❺朝代名。见《史地篇》[夏]条。

☚ 辱   夏屋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禹以前为禅(shàng)让制。禹废禅让制,传其子启,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传至十三代、第十六王为桀,荒淫无道,为商汤所灭。《大雅·荡》八章:“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郑《笺》:“此言殷之明镜不远也,近在夏后之世,谓汤诛桀也。”《韩诗外传》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为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以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或曰:‘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为之; 殷之所以亡者,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

☚ 顾   夏南 ☛

读音x·ia(ˋ),为ia韵目,属a—ia—ua韵部。胡驾切,去,祃韵。
❶夏天。
❷朝代名,夏朝为禹所建。
❸泛指中国。如:华夏。
❹姓。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j·ia(ˇ),为ia韵目,属a—ia—ua韵部。举下切,上,马韵。
❶木名,通“榎”,通“槚”。

上一条: 下一条:

[xia] xab. ngangxneb.
夏布 [xia bu]ndeib nos.
夏季 [xia ji] ngangx neb;xab jib.
夏至 [xia zhi] xab zib.

ㄒㄧㄚˋxià4698人;中国人。兰银官话。甘肃兰州、武威。李鼎超《陇右方言》:「《说文》,『~,中国之人也。』今兰州呼老人为『老~』,山西呼人为『吾~』。『~』读『假』。『老~』犹『老人』,『吾~』犹『吾人』。呼人为~,犹呼人为『汉』也。皆以民族最盛之时呼之。」大。古北方方言。《方言》第一:「~,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

〈隐〉清末以来绸缎业指数目一。参“夏、料、推、钱、文、头、病、花、礼、痨”。

夏xià

❶夏季
 △ 春~秋冬|~锄|~装。
❷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名,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传说为禹所建。
❸指中国
 △ 华~。
❹姓。

❶夏季,四季中的第二季,天气最热:~天︱~令︱~衣︱~装︱~锄︱~耘(yun)︱~收︱~种︱~粮︱炎~︱盛~︱初~︱仲~︱三~︱消~︱歇~︱苦~。
❷中国的古称:华~。
❸朝代,禹所建,约公元前21世纪末——公元前16世纪。
❹十六国之一,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所建。公元407—431。
❺夏国,北宋时党项族李元昊所建,公元1032—1227,史称西夏。

夏xià

❶ 朝代名,传说由禹(一说启)于公元前2070年所建。
❷ 泛指中国:华夏。
❸ 夏季:夏末︱初夏。
❹ 姓。

(7次)
❶大屋。后作“廈”。曾不知~之为丘兮《章·哀》
❷朝代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建,故也指夏启。~康娱以目纵《离》
❸夏水。从石首至汉阳一段的汉水的别名。遵江~以流亡 江与~之不可涉《章·哀》遵江~以娱忧《章·思》
❹夏季。何所~寒《天》 ~室寒些《魂》

夏xià

❶ 四季的第二季,也是最热的季节。农历的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天问》:“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❷高屋大厦。《方言》卷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王逸注:“夏,大殿也。”
❸水名,在湖北江陵县东南。传说此水冬竭夏流,故名夏。《哀郢》:“江与夏之不可涉。”
❹ 朝代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左右。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之子启所建立。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鄩(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传到桀,为商汤所灭。共传十三代、十六王。《离骚》:“夏康娱以自纵。”

夏xia

夏布 夏锄 夏淡1 夏管 夏花 夏侯 夏季 夏节 夏历夏粮 夏令 夏眠 夏畦 夏日 夏收 夏天 夏闲 夏阳 夏衣 夏夜 夏耘 夏至 夏种(zhong) 夏装 半夏 初夏 华夏 苦夏2 立夏 三夏 盛夏 西夏 消夏 歇夏 炎夏 仲夏 夏候鸟 夏枯草夏令时 夏令营 夏时制 夏水仙 夏至点 夏至线 夏草冬虫 夏炉冬扇3 夏热作物 夏五郭公 夏雨雨人4 夏虫不可以语冰5

夏xia

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这屋子冬暖~凉|无论春~秋冬,他们都坚守在这座小岛上。

(反)冬

夏xià

夏季: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 (五·115)


夏xià

❶諸夏。《詩經·大雅·皇矣》: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 鄭玄箋: “夏,諸夏也。”
❷大,樂名。《周禮·春官·鍾師》: “凡樂事,以鍾鼓奏九夏。” 鄭玄注: “夏,大也。”《禮記·樂記》: “夏,大也。” 鄭玄注:“禹禮名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德。《周禮》曰大夏。”
❸赤。《周禮·春官·巾車》:“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士乘棧車,庶人乘役車。” 鄭玄注:“鄭司農云: 夏,赤也。”
❹槄。《禮記·樂記》:“夏楚二物,收其成也。” 鄭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撲撻犯禮者。” 陸德明《經典釋文》: “夏,古雅反,注同。”
❺暇。《尚書古文·多方》: “天惟五年,須夏之子孫。” 鄭玄注: “夏之言暇。” (《通德堂經解》) 《尚書·多士》:“天惟五年,須夏之子孫。”鄭玄注: “夏之言暇。”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金石部 > 石 > 石鍾乳 > 夏
夏  xià

即石鍾乳。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廊苑部 > 廊廡 > 廈 > 夏
夏  shà

同“廈”。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具部 > 鞭杖 > 夏
夏  jiǎ

刑具名。以細葉楸製成。或指責罰生徒之小杖。夏,通“檟”。“檟”,指“槄”。《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鄭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撻犯禮者。”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繡户部 > 高廈 > 廈 > 夏
夏  xià

同“廈”。

夏xià

❶清代四川成都烟行谓数目六。参“思、初、天、长、丑、夏、才、拍、梢”条。
❷旧时绸缎业谓数目一。参“夏、料、推、钱、文、头、病、花、礼、痨”条。

冬;夏

○冬dōng

(名)冬季:~眠|~日可爱|~裘夏葛|~温夏清|~虫夏草|越~|严~|隆~|今~雪不多|变~闲为~忙|寒~腊月。

●夏xià

(名)夏季:~锄|~耘|~令营|~收作物|~播作物|~日可畏|~雨雨人|~炉冬扇|~虫不可语冰|冬~常青|冬暖~凉。

冬←→夏dōng ← → xià

冬:冬季,指十二月到第二年 一、二月。
夏:夏季,指六、七、八月。
【例】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峻青:《瑞雪图》)

夏xià

〖名词〗
一、夏天,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阴历四月至六月(14)。《臧哀伯谏纳郜鼎》: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送孟东野序》:以雷鸣夏。——用雷声表示夏季。《丰乐亭记》:夏,始饮滁水而甘。——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很甜。
二、朝代名。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约公元前二十世纪到前十六世纪(18)。《吴许越成》:以收夏众,抚其官职。——收集夏朝的遗民,安抚其官员。《吴许越成》:祀夏配天。——祭祀夏朝的祖先,同时配享天帝。《展禽论祀爰居》:夏之兴也。——夏朝兴起。
三、中国,中原(4)。《祭公谏征犬戎》:我求懿德,肆于时夏。——我寻求那美德,把它传布在这个中国。《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交。——城池横在东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交接点上。《原道》:不如诸夏之亡。——还不如中原的各诸侯国没有君主。
四、指夏声。西部秦地音乐(1)。《季札观周乐》: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这就称作夏声。能发出夏声声音必然大。

夏xià

❶ 中原古部族名,也称华夏、诸夏,即汉族。《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代指中原地区。《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而~。”
❷ 大。黄庭坚《洪州分宁县藏书阁铭》:“今诵圣言,皆有~屋。”
❸ 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所建。《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而朝天下,国号曰~后。”
❹ 季节名。《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六月徂暑。”

*xia

CFC4
❶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阴历四月到六月:盛~/~秋之交/冬暖~凉。
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所建,约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为商汤所灭。
❸指中国:华~。
❹姓。

大屋

大屋

供文化娱乐的大房屋:宫(文化~;民族~)
古代贵族的大屋:公堂 公庭
结构完整的成套大屋:
巨大的房屋:巨室
高大的房屋:厦(高楼大厦;高堂内厦;高堂广厦) 夏(夏屋) 高宇 高户 富室
高屋大厦:高庞
高耸入云的大厦:云厦 高厦
高耸的屋宇:飞构
高耸的屋栋:飞栋
高耸的殿屋:飞殿
高大华美的房屋:松殿 松栋云牖 雨帘之栋 雨栋风帘
高大华丽的房屋:峻宇雕墙 峻宇雕墙 雕墙峻宇
(大的房屋:大屋)

☚ 各种程度的房屋   小屋 ☛

朝代

朝代

朝(王朝;皇朝;唐~) 代(明~;清~) 时(宋~)
中国朝代名:夏(夏朝) 商(商汤;殷商) 周(东~;西~) 秦 汉(东~;西~) 魏 蜀 吴 晋(西~;东~) 宋 齐 梁 陈隋 唐 辽 金 元 明 清
一个朝代:一朝 一姓
一个君主统治的时期:朝(康熙~)
过去的各个朝代:历代 历朝 历政历叶
以前的朝代:前代 曩叶
前一个朝代:前朝
被本朝战胜而灭亡的朝代:胜朝 胜代
在位皇帝的朝代:当代
当时那个朝代:当朝 本朝 国朝
尊称本朝:圣朝
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累朝
政治清明的朝代:治朝
兴盛的朝代:熙朝 盛朝
两个不同的朝代:云鸟
更换朝代:更姓 易姓 迁鼎 鼎革 改朝换代 更姓改物 改元正位 改元正号 改姓易代 改朝换姓
帝王初即位改元:履端
更易朝代或年代:换代 过手
(建立国号的君主统治的整个时期:朝代)

另见:宫殿 皇帝 朝廷

☚ 古代   人生各时期 ☛

中国

中国

中(中华;中州;中土;中夏) 华(华夏;华域) 夏(夏区;区夏;有夏;方夏;诸夏) 齐土 东土齐州 神州(神州大地;神州赤县)神乡 神县 赤县(赤县神州) 紫县 海县 神宇 神都 禹域 农土 斗南 丝国 黄图 龙野 畿服 畿岳 颛顼
中国和外国:中外
借指中国:衣裳
京都,中原,中国:华甸
中华的美称:神华
西域称中国:
古代印度称中国:震旦 真丹
西方称中国:支那
整个中国:函夏 全中国 普天率土
天下,全中国:九区 九州 九有 九宇九牧 九垠 九域 九隅 九围 九壤 九囿
中国全土:八州
文明先进的华夏之国:阳国

另见:国家 中国各地 ︱外国

☚ 国家   外国 ☛

夏季

夏季

夏(夏天;夏日;夏时;~序;夏月;夏令;夏节;夏景;~中;时~;九~;朱~;槐夏;长~;大~;阳~;纁~) 朱明 朱阳 朱律 朱火 热天 火天 炎天 炎节 炎月 槐序 火序 午季 暑天 暑月 长嬴 长赢
夏季的三个月:三夏 三炎
夏秋两季:九夏三秋
夏季初期:初夏 孟夏 早夏 梅夏 轻暑 试暑 双清 枣华
清和的初夏:清夏
春夏之时:阳时
夏季最热的日子:伏(伏天;伏日;三伏;初~;数~;金伏;出~) 盛夏烈夏 赤夏 火正 火云 朱仲 中昊 暑天 暑夏 伏暑 炎暑 繁暑 隆暑 烝暑 炽暑 彤暑 大暑 盛暑 徂暑
农历五六月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五黄六月
寒冬暑夏:寒暑 阴阳
湿热的夏天:溽夏
酷热的夏天:炎夏
极热的夏天:毒暑 酷暑
夏季末期:夏末 季夏 残夏 残暑 余暑 余炎 火老

另见:热 炎热

☚ 春季   秋季 ☛

夏xià

胡雅切,上马。
❶华夏,中原地区。《荀子·儒效》:“居越而越,居~而~。”
❷同“厦”。大厦。《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❸五彩,华彩。叶适《送周明叔王成叟》:“琢琱而佩环,染~为裳衣。”❶高大;壮大。《楚辞·九章·大招》:“~屋广大,沙堂秀只。”
❺夏季;夏天。晁错《论贵粟疏》:“春耕~耘,秋获冬藏。”

〖夏〗 粵 haa6〔廈〕普 xià

❶ 古代漢族的自稱。許慎《說文解字》:「〜,中國之人也。」李華《弔古戰場文》:「古稱戎、〜,不抗王師。」(戎:外族。)
❷ 四季中的第二季。韓非《韓非子.五蠹》:「〜日葛衣。」(葛衣:用葛布製成的衣服,通風涼爽。)

❶见“华夏”(427页)。
❷十六国之一。匈奴铁弗氏所建。铁弗部长期居住于陕西北部长城内外, 以游牧为业。首领赫连勃勃(?—425)时, 初臣附于后秦姚兴。弘始九年(407)勃勃于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自称天王大单于, 建元龙昇, 国号夏。凤翔元年(413)定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东晋刘裕灭后秦,留子义真守长安。赫连勃勃乘关中晋军孤弱之机, 于昌武元年(418)攻取长安称帝。辖境有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一部分。赫连勃勃死,子赫连昌继位。承光三年(427)受北魏攻伐, 统万城与长安先后失守。赫连昌逃到上邦城(今甘肃天水县西南), 被北魏俘获。昌弟赫连定嗣位,据守平凉。胜光四年(431)攻灭西秦,掳秦民十余万口逃奔河西,渡河时,被吐谷浑击灭。共历三主,凡二十五年。

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朝代。约在公元前2070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建立。相传第一代王为禹。此后夏启镇压了其他部族的反抗。到第7代王杼时国势大盛,到第14代夏王孔甲,夏王朝已经衰落。到公元前17世纪夏桀时被商汤攻灭。夏代从禹传到桀共14世,历17王,持续了500年左右。

029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左右。地处黄河中游,由禹的儿子启建国,共历13代、 16王, 先后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今登封西北)、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 等地。

夏 世 系 表

☚ 朝代沿革   商 ☛

夏Xia

中国古史上存在于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的朝代。按照《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夏王朝共传十三世、十六王。古本《竹书纪年》说夏王朝共历471年,可能近于实际。
禹的儿子启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人物,他对创建夏王朝立下了功勋。原先被禹选为继承人的益是东夷族首领,曾被舜任用,去管理草木鸟兽。虽然禹在位时益被“任之政”,禹死时又“以天下授益”(《史记·夏本纪》),但最后却由启继承了权位,于是益便率众向启进攻。启和益之间可能进行了复杂而尖锐的斗争。这场斗争最后是以启的胜利告终的,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谓“益干启位,启杀之”。启在位时的夏朝生机勃勃,充满朝气。
继承启王位的是太康,当时夷夏之间为争夺部落方国联盟领导权的矛盾很尖锐。东夷族以善射著称的羿率众从东方的鉏迁到夏的腹地——穷石(今河南洛阳市南),“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夺取了太康的权力。太康和其弟仲康出居于斟寻氏,不久死去。仲康子相投奔到斟灌氏。后来,羿被部下寒浞杀死。寒浞派其子浇讨伐斟寻氏和斟灌氏,杀夏后相。这时,相的妻子慌乱中从墙洞逃出,归其母家有仍氏,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召集夏遗民并联合各方势力,最后打败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历了三代人的尖锐复杂斗争,夏王朝才得以巩固。
少康以后,夏王朝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少康子杼(zhu)讨伐东夷,直到东海之滨的三寿国,获取作为祥瑞之物的九尾狐。杼将夏都从原(今河南济源)迁到老丘(今河南开封县北),以便于对东夷控制。杼被认为是能继承禹的事业的一代名王,“杼能帅禹者也,故夏后氏报焉”(《国语·鲁语》)。杼子槐即位以后,居住于今淮河和泗水流域的于夷、黄夷、风夷等9个东夷部落都纳贡祝贺。许多东夷部落已经接受了夏的封号,承认夏的统治。夏的东方由于夷夏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已经巩固,从而便向西用兵。
孔甲继位后,夏王朝走上了衰败的道路,而夏王朝的日暮途穷则是在最后一位夏王——桀的统治时期。夏桀讨伐喜姓之国有施、姚姓之国有缗,灭掉己姓的苏、顾、温、董等国,并将商的首领——汤囚禁于夏台。后来,汤获释,“诸侯皆归汤”(《史记·夏本纪》)。夏桀丧失了诸方国部落的支持,这是夏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且,桀又十分暴虐和昏庸。西周初年的周公认为夏桀的败灭是由于,第一,用人失当;第二,贪图安逸,鱼肉百姓;第三,社会风气败坏。总之,桀的时候夏王朝已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连其太史令终古也都“出奔如商”(《吕氏春秋·先识》)。商汤先率众翦灭韦、顾、昆吾等夏的羽翼,然后与桀在有娀之墟和鸣条会战。夏桀大败,退于三㚇。汤乘胜追击,遂伐三㚇。《史记·律书》正义引《淮南子》说:“汤伐桀,放之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南巢之山在今湖北巢县,桀被放逐并死于此。夏是我国古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有很大影响。

夏 朝 王 系 表

☚ 禅让   商 ☛

夏xia

一年中的第二个季节。在夏季,天气变得热起来,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夏季下雨比较多,常常伴有闪电和雷声,雨后有时还会出现彩虹。夏季的早晨,树叶和草叶上常常会有露水。花、草、树木到了夏季都已经长得很茂盛。荷花开了,蝉在树上高声鸣叫,桃子、李子、西瓜等成熟了,田里的麦子也成熟了,农民忙着收割麦子。

☚ 春   秋 ☛

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王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共传十三世、十六王。古本《竹书纪年》说,夏王朝共历471年,其说大致可信。大禹的儿子启对创建夏王朝立下了功勋。禹去世之前,原拟的继承人皋陶早逝,便又举东夷族首领益为继承人。然而禹死后,天下诸侯皆离开益而朝拜启,于是启继承了权位,称为夏后帝启。其后启和益之间大约进行了复杂而尖锐的斗争,最后是以启的胜利而告终,即古本《竹书纪年》上讲的: “益干启位,启杀之。”启在位时,夏王朝得到发展,充满生机。启将王位传给太康后,夷、夏之间为争夺部落方国联盟领导权的矛盾很尖锐。以善射著称的东夷族首领羿率众从东方的钼迁到夏的腹地——穷石 (今河南洛阳南),“因夏民以代夏政” ( 《左传》襄公四年),取代了太康的权力。太康与其弟仲康出居斟寻氏,不久死去。仲康子相投奔斟灌氏。后来羿被其部下寒浞杀死,寒浞派其子浇攻伐斟寻氏和斟灌氏,杀夏后相。相的妻子逃出,归其母家有仍氏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召集夏遗民并联合各方势力,最后打败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后,夏王朝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据古本《竹书纪年》 记载,少康子杼讨伐东夷,抵东海之滨的三寿国,并获取了作为祥瑞之物的九尾狐。杼将夏都从原 (今河南济源)迁到老丘 (今河南开封陈留北),加强对东夷的控制。杼被认为是能继承禹的事业的一代名王。杼子槐继位以后,居于淮、泗流域的于夷、黄夷、风夷等九个东夷部落均纳贡朝贺。东夷许多部落都接受了夏的封号,承认夏的统治。东方得到了巩固,夏王朝便开始向西用兵。孔甲继位后,夏朝渐显衰微,而夏王朝的日暮途穷则是最后一位夏王——桀的统治时期。夏桀攻伐喜姓之国有施、姚姓之国有缗,灭了已姓的苏、顾、温、董等国,并把商的首领汤囚禁在夏台。后来汤获释,“诸侯皆归汤” ( 《史记·夏本纪》)。正当夏桀众叛亲离之时,商汤先率众翦灭韦、顾、昆吾等夏的羽翼,然后与桀在有娀之墟和鸣条进行会战。 夏桀大败, 退于三㚇, 汤乘胜追击, 遂伐三㚇。《史记·律书》正义引 《淮南子》说: “汤伐桀,放之历山,与未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南巢之山在今安徽巢湖北,桀被放逐并死于此。西周初年的周公认为,夏桀的败亡是由于: 第一,用人失当; 第二,贪图淫逸、鱼肉百姓; 第三,社会风气败坏 ( 《吕氏春秋·先识》),夏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王朝,它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有极大影响。

☚ (一) 朝代   商 ☛

夏公元前21—前17世纪xia

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禹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世袭了王位,从而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建都安邑(今山西闻喜)、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其活动范围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东至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农业在夏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夏人已开始利用水利,掌握了原始的灌溉技术,铜器已经开始使用,但尚未普遍地用于农业,这反映出夏代正处于从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的转化阶段。传说夏朝最后一个王桀非常残暴,他和贵族们过着奢侈腐朽的生活,又常常驱使人民去打仗,奴隶们常用怠工、逃亡等方式抵抗,夏的统治十分不稳,当时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趁夏王朝内部阶级斗争尖锐之时,在首领商汤的领导下起兵,打败夏桀,结束了夏朝统治。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王朝自禹至桀,共传17世,历时471年。

夏 朝 王 系 表

☚ 大禹治水   二里头文化 ☛

夏xià

❶夏季。如:立夏,夏令,夏收。
❷朝代,禹所建。
❸指中国。如:华夏,
❹姓。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约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子启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先后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阳翟(今河南禹州)、斟(今河南巩义)、原(今河南济源)、帝丘(今河南濮阳)、老丘(今河南开封)、西河(今河南安阳)、安邑(今山西夏县)、平阳(今山西临汾)、晋阳(今山西太原)等地。主要辖境和活动区域在黄河中游、下游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一般被确认为夏文化的遗存,其特征是:陶器鼎多鬲少,以夹沙长腹罐为主要饮器,常见器皿有三足盘、平底盆、口沿有绳切纹带把的小罐和澄滤器等。生产工具中,石铲、石镰普遍使用,并有了小件青铜器。建筑上已有了宫殿形制和都城规模。就社会经济而言,以奴隶作为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灌溉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据传当时已会酿酒。天文历法对后世历法有很大影响。
夏朝建立后,前期曾出现太康失国事件。数十年后,少康在部众支持下才得以复国,史称“少康中兴”。到了夏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孔甲和桀的统治均十分暴虐,不断激起奴隶和平民反抗。黄河下游的商部落趁机而起,不断向西方扩展。商汤联合其他部落,发动灭夏战争。夏商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桀战败南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商汤乘胜西进,占领夏的统治中心,夏亡。从启始,历经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杼)、槐(芬)、芒(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共传13世,16王。

夏jiǎ

(构词成分): ~ 楚 [-chu] ❶ (古代用做责打人的木棍) stick used for flogging somebody as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❷ (责打) flog with a stick as a punishment
另见 see also shà;xià。


夏shà

 (高大的房子) a tall building; mansion
另见 see also jiǎ; xià。


夏xià

 ❶ (夏季) summer: 初 ~ early summer; 度 ~ pass [spend] the summer; 一燕不成 ~。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❷ (朝代) the Xia Dynasty (c. 2lst-c. 17th century B.C.)
❸ (中国) 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 华 ~ China
❹ (姓氏) a surname: ~ 明 Xia Ming
另见 see also jiǎ; shà。
◆夏半年 summer half year; 夏半球 summer hemisphere; 夏播 summer seeding; 夏不借扇, 冬不借衣 Do not borrow from a friend thing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to] his own well-being.; 夏材 summerwood; 夏菜 summer vegetable; 夏茶 summer tea; 夏虫不可以语冰 One cannot talk to summer insects about the ice.; Don't speak of ice to insects that live only one summer — It is impossible to speak to persons of limited experience.; 夏虫语冰 speak of ice to insects that live only one summer; A summer insect discusses ice — one who talks of what he knows nothing about.; (It will be like) talking of ice to a butterfly.; 夏出冬蛰 come out in summer and sleep in winter; 夏疮 bursattee; bursati; cutaneous habronemiasis; leeches; esponja; 夏丁 a surname; 夏福寿草 adonis aestivalis; 夏父 a surname; 夏葛冬裘 Linens for summer and furs for winter — right things come at the right time.; 夏管 summer field management; 夏洪 full in summer; 夏侯 a surname; 夏候鸟 summer resident; summer bird; 夏花山楂 mayhaw; 夏季 summer; summertime; 夏季奥运会 Summer Olympic Games; 夏枯草 {中药} selfheal; square-stem; prunella spike; selfheal spike; spica prunellae; 夏涝区植物 inundatal; 夏历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the lunar calendar; 夏粮 summer grain crops; 夏令 summer; summertime; summer weather; 夏令营 summer camp; 夏炉冬扇 stoves in summer and fans in winter — out of season; 夏眠 {动} aestivation; estivation; aestivate; estivate; 夏末初秋 It is the end of summer, just turning into autumn.; 夏南瓜 zucchini; 夏秋用蚕种 silkworm races for summer and autumn rearing; 夏去秋来 Summer lengthens into autumn.; Autumn succeeds sum ̄ mer.; 夏日 summer day; [书] summer sun; 夏衫冬裘 wear thin garments in summer and furs in winter; 夏生植物 therophyte; 夏时制 summer time; daylight saving time; 夏收 summer harvest; summer crops; 夏收夏种 summer harvesting and sowing [planting]; 夏熟谷物 fall grain; 夏天 summer; 夏威夷 Hawaii; 夏蚊成雷 Mosquitoes were humming round in summer.; 夏汛 summer floods; 夏芽 summer bud; 夏阳 a surname; 夏衣 summer clothing; summer wear; 夏应中矩 A normal pulse in summer should be full.; 夏雨雨人 The summer rain soothes people — a timely help to the masses.; 夏蛰 estivation; aestivation; 夏征 collect the agricultural tax in kind after the summer harvest; 夏至 June solstice; 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 夏种 summer planting; 夏装 summer clothing; summer wear

summer


summer

十六国之一。铁弗匈奴所建。该部为南匈奴单于裔,右贤王去卑之后。世居今陕西北部长城内外,以游牧为业。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为北魏所破,在※赫连勃勃率领下臣附于后秦姚兴。安帝义熙三年(407),举兵反秦,据高平(治今宁夏固原县),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自以匈奴乃夏后氏苗裔,建国号大夏。连年与后秦、南凉、北魏交兵。夏凤翔元年(413),定都统万城(今陕西榆林县西南白城子)。六年,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称帝,改元昌武,仍都统万,于长安置南台。辖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一部分。真兴七年(425),赫连勃勃死,子※赫连昌即位,改元承光。三年(427),遭北魏袭击,统万城、长安相继失守,先后走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西南)。次年,兵败,被执,弟赫连定嗣位。与北魏争战,与南朝宋约合。胜光四年(431),攻灭西秦,畏魏来袭,拥秦民10万欲击北凉,夺其地,遭吐谷浑王慕璝袭击,兵败被执,夏国亡。共历3主,凡25年。附夏国帝王世系:

水名。鄂君启节舟节记“逾夏,入䢵”。据《汉书·地理志》、《水经·夏水注》记载,夏水于江陵县东南受江水,迳华容县,在云杜县境入汉;此下汉水亦称夏水。流行说法认为夏水在今湖北沙市东南分江水,东经监利县北,在沔阳县城附近入汉。今有学者认为:古江陵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县南,古华容故城在今钟祥县胡集附近,古云杜故城在今京山县西北杨集,今蛮河古亦称江。依此,夏水应是今蛮河在古代入汉的一个支流(约流经今湖北宜城、钟祥县境)以及入汉之后的汉水河段。

乐曲名。夏禹之乐曰夏。


古代中原民族。为对于汉族的异称。为华夏之省称。

朝代名。亦称夏后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之子启(或说禹)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启灭有扈氏,天下皆朝服于夏。初居于今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伊水、洛水之间是其活动中心。随着其势力的逐步扩大,包括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先后建都于阳城(河南登封东)、斟(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北)、帝丘(河南濮阳西南)等地。至桀时,为商汤所灭。共传十四(或十三)代、十七(或十六)王, 历经四、五百年。(参考图56—62)

夏xià

虫井蛙|虫语冰

❷ 广(厦)细旃|夷之防

❸ 春风雨|春诵弦|冬暖凊|冬裘葛|冬箑炉|冬温

夏xià

可分解为“頁”(省)与“夂”。“頁”是头,“夂”是脚。金文有头、手、脚,表示一个人。楷书简化后剩下头和脚。(“頁”的上部分与“首”的下部分,甲骨文画的就是头。)繁复的笔墨,显示这个人与其他人有点不同。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xià
厦(厦门;另读shà,安得广厦千万间)
相关链接
“頁”简化为“页”。小篆字形,上面是“首”,下面是“人”,“头”的本字。本读xié。作为汉字部首生成的字大多与头有关,如顶、项、颔、颜等等。

夏xià

(10画)

【提示】, 不要错写成百;夂,3画,不要错写成四画的攵。 中间的两横, 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夏xià

10画 夂部 
(1) 中国: 华~。
(2) 朝代,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禹(一说启)所建。
(3) 一年的第二季,我国习惯上指农历的四月到六月: ~粮|~收|初~|立~|炎~|~令营。

夏()


甲骨文合集27722,殷
癸卯[卜],夏,[貞]叀□。
按: 从日,象太陽當頭之形。

甲骨文合集27134,殷
□□卜,夏,[貞]……三……亡□。

文暊父丁簋,殷周金文集成3312,殷
文暊父丁。

伯夏父鬲,殷周金文集成719,西周晚期
白(伯)(夏)父乍(作)畢(姬)(尊)鬲。
按: 从日从女頁聲。

右戲中夏父鬲,殷周金文集成668,春秋早期
右戲中(仲)夏父乍(作)豐鬲。

秦公簋,殷周金文集成4315,春秋早期
虩事(使)(蠻)夏。

𨟭叔之仲子平鐘, 殷周金文集成175,春秋晚期
(聞)于夏東。

鐘, 文物1989年04期, 春秋
我台(以)𨂠(夏)台(以)南。

秦公大墓石磬,春秋
以鼏平四夏,亟事于秦。

邳伯缶,殷周金文集成10007,戰國早期
不(邳)白(伯)(夏)子自乍(作)(尊)罍。

包山楚簡·文書115,戰國
大司馬卲(昭)(陽)(敗)晉帀(師)於(𨟚〔襄〕)(陵)之(歲)(夏)之月庚午之日。
按: 从頁从日从虫。

包山楚簡·文書193,戰國
亯月戊寅, (夏)(命)(蔡)
按: 从日从止从頁。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35,戰國
《大(雅)》云: “白珪之石,尚可(磨)也。此言之砧(玷),不可爲也。”
按: 从日从虫。用作“雅”。

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38,戰國
《康𫌲(誥)》 曰: “不還大暊(夏), 文王(作)罰, 型(刑)𢆶(兹)亡。 ”
按: 从日从頁。

新蔡葛陵楚墓·甲三209,戰國
(迻)暊。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2,戰國
《大(雅)》盛悳(德)也, 多言也。
按: 从日从止从頁。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䊷衣18,戰國
《大(雅)》員(云): “白珪(圭)之砧(玷)尚可(磨), 此言之砧(玷)不可爲。”
按: 从日从虫。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䊷衣18,戰國
《少(小)(雅)》員(云): “夋(允)也君子, (廛)也大城(成)。”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民之父母3,戰國
(夏)曰: “敢(問)可(何)胃(謂) ‘五至’ ?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22,戰國
(擊)鼓, 㙑(禹)必速出, (冬)不敢以蒼(凔)(辭), (夏)不敢以(暑)(辭)。
按: 从日从女从頁。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7,戰國
(融)之氏帀(師), 訮尋(夏)邦。
按: 从日从止从頁。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110,戰國至秦
室忌,春三月庚辛,夏三月壬癸,秋三月甲乙,冬三月丙丁,勿筑(築)室, 大主死、 𤵸(癃), 弗居。
按: 不从日,足趾从頁下割裂並訛作倒趾。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夏桀氏已夫。

居延新簡EPT52.228,西漢
卒夏同矛藥二齋,少俞。

圉令趙君碑,東漢
暢于諸夏。

寇治墓誌,北魏
母譙郡夏侯氏。

封忠簡妻王楚英墓誌,隋
加以籍甚公卿,領袖華夏。

盧璠妻崔元二墓誌,唐
魂銷望斷,于夏之日。
《説文》: “夏, 中國之人也。 从从頁从臼。 臼, 兩手; , 兩足也。 , 古文夏。”
甲骨文、西周金文之“夏”从日,象太陽當頭之形。一年四季唯夏季太陽在高天,人們仰之如在頭上,故其本義必爲夏季之“夏” 。春秋金文有省日旁之“夏”。 戰國文字承襲兩周金文, 或符與頁符脱離, 且作止符移於日符之下。 戰國楚文字 “止”或訛作 “女”,或省 “日”,或省 “止”,或以 “虫”易 “止” 。反映了戰國文字構形自由多變的風格。今之“夏”字,定型於漢代隸變之時。

☚ 愛   夒 ☛

夏xià

春秋金文、小篆和汉初隶书上从页(頁),旁有两手(臼jū,掬的本字),下从攵[suī,即止(趾)字的变形,象脚]。总体象大头(页字)、有手、有脚的人。《说文》说是“中国之人也”。指最初中原古部族名,相沿用为中国人的称呼,也泛指中国。如:华夏。又古书中有夏代,在商代之前,为禹所建立,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前16世纪。夏代的历法叫作夏历,或阴历,农历,旧历。古书中引申为大义。又指大屋。约中古时造厦字(先作廈)。 以上各义本是上声。又转为去声,假借为四季中的第二季,气候最热。约汉代时又读jiǎ,是槚的本字。本木名,指一种古代责打学生的器具。

夏★常◎常


xià表意,甲骨文、金文1从日从頁,表示烈日炎热烤人;金文2和小篆字形有讹变,隶定为“夏”。本义表示夏天。(一说金文2象头部硕大的人形,上为脸部,中为双手,下为两脚;小篆字形有简省,本义为古代民族名。)假借为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姓、朝代名、大等。
【辨析】
❶以“夏”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xià:厦∣shà:厦、嗄∣á:嗄。
❷夏/厦 见357页“厦”。

(xià)

中國之人也。从頁,首也。臼,兩臂也。夊,兩足也。
【按】段玉裁注:“中國之人也。以别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

*夏grav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中國之人也。从夂、从頁、从臼。臼,兩手,夂,兩足也。 ,古文夏。 (五篇下)
巫在夏日跳舞祈雨之姿。

☚ 庫   旅 ☛
000003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