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医学
原始社会的医学系指公元前22世纪以前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保健概况。由于缺少直接的文献资料,往往只能根据考古发掘的片断遗物、某些传说或后世研究报告的文献进行分析。在中国,远在百万年前已有人类生存,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必须同疾病和伤痛进行斗争,从而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医疗救助实践。
“北京人”在五十万年前就已经学会用火。火的使用,使人类得以熟食,防寒保暖,同时也有一定的防湿作用。这对于促进食物消化、人体发育、减少疾病、保持健康等,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恩格斯在论述磨擦生火的历史时,认为它“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其意义不亚于蒸气机的发明。
原始社会在居住方面,据《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可以推想穴居野处是原始人的居住卫生的起源,易之以宫室,则是人类在改进卫生保健上的一次飞跃。在衣服方面,《白虎通·号》说:“古之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衣皮韦。”这是原始人以兽皮为衣御寒的情况。在饮食方面,据《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说明火的发明和熟食对原始人的饮食卫生起了重大的作用。
关于医药的起源,《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氏乃教人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三皇本记》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这也生动地说明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用针砭治病的起源很早,据《帝王世纪》:“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行五脏,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这是我国早期运用和制造砭石、九针刺治疾病的生动刻画,也给医药理论的起源以可供参考的证据。
此外,《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是医疗体育和按摩导引术的最初情况。
上述这些生动描述,虽然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或秦汉时期的文献记载,却真实地记录了原始社会先民在同恶劣环境、气候条件的搏斗中,在同创伤、疾患痛苦的斗争中,在企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强身体健康的斗争中的情况。它说明中国医药学是起源于原始人群同各种疾患作斗争的实践。劳动、劳动生产创造了医药卫生,医药卫生的起源是由生产决定的。
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问题,历来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见解。有些学者认为医疗卫生是圣人创造的,如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传说中的燧人氏等系我国历史发展一定时期的代表,医疗卫生的最早创造者是劳动群众在劳动生产中的共同创造的长期积累,而不是某个个人。还有些学者认为“各民族之医,多出于巫,吾族亦如此。”这种把我国医药学的起源归之为巫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自从有了原始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活动。巫只是在原始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后,一部分人才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而产生。原始的医疗卫生保健活动,比巫的出现早得多。
因此,医药卫生的起源,主要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了医药卫生的发生与发展。而历史上少数圣人、杰出医家,以至宗教和巫术等,对医药卫生的发展,也有过它们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