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开发利用模式
为实现粮食、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喀斯特山区的特点探索的开发利用模式。喀斯特地区由于拥有其独有的特点,地表河与地下河纵横交错,并与溶洞相互贯通,因而造成了旱季地表河水下渗,雨季地下河水上涌,天干无水抽,下雨四处流,土地保水能力差的不利条件; 再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压力加大,森林过伐等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使整个地区逐渐陷入了 “人增—耕进—林退—石化—贫困” 的恶性循环状态。实现喀斯特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开发利用模式主要有:
领头人带领开发。这是普遍的山区开发利用模式。其特点是:
❶领头人均为经过培训的科技带头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科技意识强,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快;
❷领头人均为年轻人,年富力强,致富欲望高,市场意识浓;
❸领头人多为村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强;
❹领头人均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示范作用大,说服力强。其操作方式是: 领头人作为扶贫资金承贷承还的主体,先集中一定数量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建立示范基地或良种繁育基地,然后提供良种和技术,发动相邻的农户开发山地,最后由领头人统一组织产品销售。
专家独立自主示范开发。这是具有典型性的喀斯特山区开发利用模式。其特点是:
❶项目由引进的技术专家直接领办并组织实施,模式的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
❷项目均为特种种养殖业,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运作方式为: 技术专家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掌握的技术项目立项,雇佣相应的劳动力,集中租用相应的山地,通过自筹和贷款获取一定数量的资金,以科技开发示范基地的形式进行自主开发。
政府牵头综合治理开发。这是在喀斯特山区开发利用方面的综合性模式。其特点是: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开发; 政府牵头组织实施,行政作用突出; 由国家立项进行治理开发,投入力度大。运作方式为: 由科技部门制定规划,国家立项投资,农民投工投劳,由政府直接组织实施,开发成果农民享用。
以公司运作为主体,五位一体开发。这是最先进的综合性开发模式。其特点是: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开发; 采用现代企业制度; 以生态重建为宗旨,着力突出经济效益,全面提高社会效益。其管理体制实行龙头企业主导制、项目法人责任制、经济班子合同制和权责利挂钩参股制。运作方式为:以公司为运作主体,负责融资和产品市场开发; 政府负责全面组织领导,并通过基层政府组织土地、劳动力、农家肥,负责具体实施; 农民以土地入股,负责在自己入股的土地上按统一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规范化经营管理,其劳务报酬由公司支付,劳务工资不少于该土地年均创造的纯收入,如有不足,可在今后农民利润分成中提前补足,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入股土地数量和管理质量直接挂钩;专家、技术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