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国民经济总体看,全省正在实现着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主体地位的农业省向农业—工业省的转变。40多年来,吉林省的农业从绝对量上来看是大幅度增长,无论是在产值还是在产品产量上都有较大提高。1990年与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5.1倍,年均增长4.5%;粮食产量增长3.5倍,年均增长3.7%。农村社会总产值1990年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倍多,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在绝对量上的全面提高与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从相对量上看,随着全省现代化工业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2.4%下降到1990年的25.5%,下降28.7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45.6%下降到21.6%,下降24个百分点;农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59.2%下降到37.2%,下降22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由78.8%下降到52.5%,下降26.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表明,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已被工业所取代。仅以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为例,50年代初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1952年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45.6%,而同期工业总产值则占38.5%,之后随着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一五”期间,由于国家在吉林省重点投资建设汽车、化工、机械等重大工业项目,加快了全省工业化的进程;而农业在5年中,曾有两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减产减收。整个“一五”期间,全省农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3.3%;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达16.3%。到1957年,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45.6%下降到30.1%。
从1958—1978年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全省农业处于起伏不定、长期徘徊的局面。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几经波折,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呈平缓下降趋势。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村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加上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出现大滑坡。1960年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6%。经过3年调整,到1965年比重回升到22.5%。“文化大革命”10年,由于片面实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多种经营受到限制,农业发展不快,1976年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19.8%,到1978年为20.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六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8.3%,“七五”期间为7.1%,是40多年来农业生产发展势态最好的时期。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曾一度出现上升,1983年曾达26.2%,1990年又回落到21.6%的水平。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并没有削弱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因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功能,即为人民生活消费提供物质的功能,为工业提供原料,尤其是提供轻工业原料的功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的功能,都没有改变。随着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及作用愈益重要。
吉林省40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进程表明,农业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凡是农业发展较快的年份,当年或者下一年的工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就发展得快一些,凡是农业发展较慢的年份,当年或者下一年的工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也就发展得慢一些。1952年农业丰收,全省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0%,195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幅达26.0%,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较快,社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4.7%; 1954年农业减产,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5%,1955年的工业总产值也比上年下降1.6%,社会总产值增幅比上年下降6.9个百分点。1958年和1959年农业连年丰收,1959年、1960年工业生产也随着连年增长。1960年、1961年农业减产,1961年、1962年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也出现了下降。1985年农业受灾产值下降,1986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了制约影响。轻工业的发展也直接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全省轻工业产值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产值占70%左右,因此,农业提供多少原料,直接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购买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0%,1989年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9.5%; 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下降0.6%,1990年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则仅增长2.2%。总而言之,农业基础稳定,工业和经济发展就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农业萎缩,农业基础不稳,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受到影响。农业不发展,农民购买力不提高,工业就会缺乏必要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是与农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农业所生产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属于基本生活资料,是社会劳动力的基本需要,从而也就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保证。今天市场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改变的只是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并没有改变人民生活、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方面对农业的依赖关系。强调向市场经济过渡与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不矛盾。工农业比例关系,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农业所占份额的下降,并不能改变人们要吃饭穿衣、相当一部分工业要依靠农业提供资源的客观事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提出的:“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 第二节 吉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000170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