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1949年,四川省仅有联合国救济总署作为援华物资的一台美国生产的拖拉机;在重点产棉区,有295台轧花机,其中需经过修理才能使用的有226部;9台153千瓦提灌机。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极少。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上没有农机工业基础和向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装备的能力。1952年,全省仅有拖拉机6台,排灌机械12台175千瓦,机引农具7台。此后,由国家投资在全省建立了3个机耕农场,10个拖拉机站,并从苏联、东欧国家引进少量的拖拉机、配套农具以及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到1955年全省有拖拉机63台,排灌动力1 100多千瓦,为数不多的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步犁、人力打谷机等新式农具和改良农具,主要是用于试验、示范。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开始,建立了少数地、县农机厂。70年代初期,相继建立起一大批农业机械主机和专业配件生产厂。到1977年全省已有农机工业企业388家,5.6亿元生产装备,9.5万职工,年生产农业机械的总产值达4.2亿元,为四川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80年代,国家政策允许农民按自己的意愿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农机装备迅速增加。到199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60万千瓦,每百亩耕地中,拥有农机总动力13.34千瓦;装备总值达39亿元。拥有各型拖拉机19.07万混合台,225.26万千瓦;耕整机和机耕船1.2万台,4.22万千瓦;水泵、水轮泵、微型电泵、喷灌机械等农用机电提灌机械48.34万台,277万千瓦;机械化植保机械7.15万台,10.05万千瓦,半机械化植保机械462.07万部;联合收割机、割晒机、脱粒机等收获机械6.4万台,半机械化脱粒机154.3万部,小麦播种机械9.13万台;农用运输汽车6.9万辆,353.3万千瓦和机动运输船、渔用机动船6.35万艘,8.33万千瓦;饲料粉碎加工、牧草收割、剪毛、挤奶等畜牧机械18.9万台;碾米、磨面、轧花、榨油、榨糖、制茶、制淀粉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3.62万台;专用推土机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930台,5.2万千瓦;此外,还有手推胶轮车、畜力胶轮大车、架架车等共35.02万辆。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加和装备结构的不断扩展,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