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学大寨的兴起
1964年,毛主席发出 “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后,河北省把大寨作为社会主义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来学习。主要学习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并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话等各种传播媒介和会议、展览、前去参观等,广泛宣传。以外学大寨内学先进典型,用 “五好生产队”、“五好社员”、“一帮二”、劳动模范带动等激发、鼓舞广大干部和农民改造自然建设农业的热情,树立必胜信心,普遍掀起了 “比学赶超”的高潮,努力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964年2月,河北省派出以副省长郭芳为团长的参观团,去大寨大队参观学习。2月21 日参观团向省直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干部等约700人,作了 “取经报告”。这是河北省党政系统采取的最早行动。会后在全省农村掀起了学大寨运动。3月份,《河北日报》连续报道了保定、邢台、衡水、石家庄、张家口等地先后召开农业劳模和先进社队代表会议,并陆续登载了郭芳等同志的赴晋观感文章,进行宣传发动。3月下旬,河北省农业劳模代表会议召开,号召在学大寨的同时,学习饶阳县五公大队等3个典型,始终高举“三面红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忘阶级斗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学习周庄子等4个典型粮食高产、治山治水、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等先进经验。省人委于同年11月21日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发扬大寨精神,大搞“三田” (梯田、园田、台田)建设,迅速掀起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河北日报》 随后又连续报道了10个地县 (市)及其生产大队学习大寨,生产自救,建设“三田”,植树造林的先进事迹。1965年2月3日,省人委召开全省水利、交通、计划会议,提出 “发扬大寨精神,总结冬季生产经验,搞好 ‘三田、二水、一林、一肥’ 建设。” 1965年4月18日 《河北日报》 以 “发扬大寨革命精神,推动农业生产新高潮” 为题,报道了河北省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做法。据10个地区统计,当时已有地县机关的15900多名干部到公社任职,有29600多名干部参加蹲点工作组,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4个地区还有5600多名地、县、公社干部到后进队蹲点、落户。在此前后较长时间里,陆续报道了全省各地以点带面,大搞台田; 在学习先进经验中突出政治; 推广 “一面红旗带一片,百面红旗带全县” 的经验; 学大寨学灵寿南滚龙沟,以及9个县学大寨、树先进、发展农业生产的事迹。1966年5月3日,河北省各地分别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衡水树立了7个学大寨的先进党支部。张家口总结推广了3个党支部的典型经验。承德地区提出: 县要外学遵化,内学兴隆; 大队要外学大寨、南滚龙沟,内学姜杖子的方向,四拨子的路子,半壁山的干劲; 公社干部要学范德富,队干部要学吕玉兰,社员要学麻金龙。其他地区也都开展了 “一带二,一片红” 活动。
这个阶段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据统计,196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3.5亿元,比1962年增加9.5亿元,年均增11.8%,主要农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水浇地面积达175.43万公顷,增加39.69万公顷,机耕地面积达176.4万公顷,增加44.2万公顷;大中型拖拉机5 614台,排灌机械10.29万台,人均占有粮食472千克,增加65.3千克,向自给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