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吏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吏道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2〕,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3〕,外刺史、县令〔4〕,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5〕。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6〕,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7〕。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8〕。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9〕,上之人求之〔10〕,切切然恐不至也〔11〕。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12〕。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13〕,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14〕,禁制不得不详〔15〕,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16〕,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17〕,小者虽无禄养〔18〕,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19〕,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20〕,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21〕。率虎狼牧羊豕〔22〕,而望其蕃息〔23〕,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24〕,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25〕,乃至有乱与危〔26〕,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27〕。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28〕,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29〕,若是然乎〔30〕?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31〕,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32〕,不至甚焉者〔33〕,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34〕,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35〕,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36〕! 然则如之何〔37〕? 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38〕,废有司〔39〕,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40〕? 〔1〕本文侧重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吏的罪恶,选自邓牧文集《伯牙琴》。邓牧(公元1247~1306),字牧心,别号九锁山人、三教外人,世称文行先生,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县)人。 他出身贫寒,淡薄名利,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曾隐居于余杭大涤山的洞霄宫。宋时没做官,入元后更拒绝征召,与不降之士交往并从事写作,著有《洞霄图志》、《伯牙琴》、《洞霄诗集》等。 其中若干篇尖锐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提出了有民主色彩的社会理想,而具有反抗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进步思想,这些对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有直接影响。 〔2〕人主:国君,皇帝。 理:治理。 〔3〕内:指朝廷。九卿:指朝中大臣。宋代以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宗正、司农、太府为九卿。 百执事:百官,指九卿以下官员。 〔4〕外:指地方。 刺史:州郡的行政长官。 〔5〕佐:指刺史、县令的助理。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官署中办事和服役的差吏。 〔6〕古者,此指上古氏族社会。 〔7〕“唐虞”三句:唐虞,指尧、舜时代。厥,发语词,无义。稽,考查。 已,同“矣”。去,距离。这里说:唐尧虞舜时设置官职,是可以查考的,当时的官员数目少,那是因为他们能接近老百姓的缘故。 〔8〕不屑为:轻视它而不愿去干。 〔9〕是以:因此。 上世:上古时代。 高隐:隐居,此指远离朝廷。 〔10〕上之人:在上位的人,即人君。 〔11〕切切然:诚恳的样子。 不至:指不出来做官。 〔12〕阴受其赐:暗中受到他们的恩赐。 〔13〕“后世”句:后世的君主用害民的政治措施治理百姓。后世,对上世而言,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代。 以,用。所以,(用来)……的办法。牧,治理。 〔14〕周防:周密地防范。 至:周备。 〔15〕禁制:禁令、法令。 〔16〕取民愈广:攫取民众的财货、劳力越多。 〔17〕食邑数万:收取几万户人家的租赋。古代国君给贵族和功臣封邑,封邑小则数百户,大至数万户,封邑的收入归受封人收取享用。 〔18〕“小者”句:小的吏胥公人虽然没有固定的俸禄作为供养。 〔19〕“则亦”句:那么也借着官府权力贪枉勒索,得以不劳而食。并,连(附)带。缘,凭借。 〔20〕“数十”句:几十个农夫的劳动也不一定奉养起一个小吏。 〔21〕不肖:不贤之人。游手:游手好闲的人。入于其间:混入官吏的行列之中。 〔22〕“率虎狼”句:以虎狼喻官吏,羊豕喻百姓。 〔23〕蕃息:增殖。 〔24〕“天下”句:言天下人只要不是很糊涂。 〔25〕“宜若”句:天下似乎可以做到长治久安了。宜若,似乎。 〔26〕乃至:竟至于。 〔27〕竭其力:耗尽百姓的人力物力。 〔28〕号:号称。理:治理,管理。 〔29〕二帝:指尧、舜。三王:夏、商、周开国国君。 〔30〕若是然乎:像这样的吗? 〔31〕以:而。货殖:财物。 〔32〕仆:倒下,这里指予以消灭。 〔33〕不至甚焉:(因此盗贼)没有发展到很厉害的地步。 〔34〕肆行:任意而为,胡作非为。 〔35〕崇淫长奸:助长贪侈奸邪的官吏。崇、长,鼓励助长。 〔36〕虺(hui):一种毒蛇。 〔37〕然则如之何:既然如此,那么对此怎么办呢? 〔38〕若犹未也:如果还办不到的话。 〔39〕有司:职有专司,指官吏。 〔40〕不犹愈乎:岂不是还好一点吗?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作者激扬文字,抨击封建官吏是残害人民祸乱天下的虎豹蛇虺。他在文末提出的改革吏治的方案虽不切实际,但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和可贵胆识,值得肯定。 该文正反论说,纵横矫健,疑问、设问与反诘错综其间,语言简短有力,给人以辞气锋利、情感充沛之感。 吏道由吏选官的仕进制度。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颁行“以吏为师”的诏令,由吏入官,是秦代的一条重要仕途。这一仕途包括入吏和由吏入仕两个方面。入吏的途径有二:其一是推择为吏。被推者须有善行,并限年三十岁以上,具有一定家资,推择者还要对被择者承担法律责任。其二是考试取吏。从十七岁以上的学童里选拔从事文书职务的吏员。不论是推择之吏还是经考试所取之吏,均须试用一年方得正式任用。由吏入官,主要是通过考课。一般的考课,由郡县结合上计制度来执行,官吏政绩、考课情况亦为上计的内容之一;特别的考课由上级部门随时直接派员案行。《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所谓“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即属此种情况;军队的考课,则多随战斗同时进行。通过考课,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擢升,对于低劣者给予惩处。对于优秀者的擢升,一部分是直接被征召,多数则是经过积劳而给予升迁(“劳”指“劳绩”,《左传·僖公九年》有关于加劳的记载,可见春秋时“劳”已成为人事考核的标准之一。劳绩通常用时间单位如日,月、岁等来计算,对于有功者可赐“劳”若干,有过则罚夺若干)。秦以后历代多有由吏入官的各种措施。汉代上计吏至朝廷上计之后,往往被朝廷留任为郎。由计吏而拜官,当时被看作是一种仕途。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挑选官吏不计资叙,掾史等吏员亦可出任郡县长官。唐三省都事、主事的选补,均取自流外刀笔吏。宋代有流外出官法,规定政府机构的吏员,按一定年资,可由吏补官。辽于道宗时定诸令史、译史连叙的等级。金制诸省及六部令史均以吏人试补充选。元代吏的选试,首论德行,次取吏能。世祖至元中诏各道按察司每年贡儒吏一人,并敕各处吏人宜于办理文书簿籍之暇涉猎经史,以提高自身修养,并防止趋利曲法。明制地方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诸吏员,任长官自辟,以六年或三年为满限;在内诸司的吏员,以三年为考,依资叙用。清制有吏员考职之例,内外各衙门办事吏员经历五年役满者得依例考补授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